第一幕
省城公益律师事务所的玻璃窗擦得透亮,四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落在李曼摊开的案卷上。她指尖捏着的“公益律师证”还带着崭新的塑封味,照片上的她剪了短发,眼神比在县府办时更亮——没有了家族利益的裹挟,没有了职场规则的束缚,此刻的她,终于活成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案头的案卷是刚接的新案子:邻市一个村子的耕地被开发商强占,村民们多次维权无果。李曼翻到“耕地性质”那一页时,指尖顿了顿——和苏家村的征地纠纷如出一辙。她想起林舟当初为了保住果园和村小,拿着证据一次次去纪委的模样,想起苏晓蹲在泥里捡烂苹果时红着眼眶的样子,心里忽然有了底气。她拿起笔,在案卷旁写下:“先查征地手续合法性,再收集村民证词,联系当地农业部门确认耕地性质。”
午休时,李曼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街心花园里的梧桐树——新叶刚冒出来,嫩得能掐出水。她掏出手机,点开和林舟的聊天框,想了想,发了条微信:“我接了个新案子,开发商强占耕地,和你们村去年的事很像。这次我有经验了,一定能帮村民赢。”
消息发出去没两分钟,林舟就回了消息,附带一张照片。李曼点开照片,忍不住笑了:照片里,林舟穿着沾了泥土的牛仔裤,正弯腰把苹果放进竹筐,苏晓站在他旁边,手里举着个红透的苹果,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竹筐侧面印着一行小字——“晓看苹果红”,是林舟特意找县里的打印店设计的logo,字体圆圆的,像个小苹果。
“加油,需要帮忙随时找我,我有经验了。”林舟的消息跟着过来。李曼看着这句话,想起在县府办时,自己还劝他“造假账拿资源”,如今却要靠他的“经验”来支撑案子,心里有些愧疚,却更多是欣慰——他们都在各自的路上,慢慢活成了更正直的模样。
她回复:“好。对了,我爸被判了缓刑,现在在家种花,说等秋天要给苏家村送花籽,种在村小操场旁边。”
发完消息,李曼起身去茶水间泡咖啡,路过同事的工位时,听见他们在聊“乡村维权难”。她停下脚步,笑着说:“不难,只要站在村民这边,只要守住证据,就不难。”同事们愣了愣,随即点头——他们不知道,这句话里,藏着苏家村的风,藏着林舟的坚持,藏着她自己的成长。
而此刻的苏家村果园里,林舟刚把最后一筐苹果搬上车,苏晓凑过来看他的手机:“李曼姐说她爸要送花籽?”林舟点头,把手机递给她,顺手摸出旧笔记本,翻到空白页,在“李曼”两个字旁边写:“公益律师,初心不改。”阳光落在笔记本上,把字迹晒得暖暖的,像此刻果园里的风,温柔又坚定。
第二幕
县府办周明远的办公室里,绿萝顺着窗台垂下来,叶片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光。林舟把“留任申请”放在周明远的办公桌上,指尖有些紧张地攥着衣角——这是他思考了半个月的决定,放弃省厅的借调机会,留在县里,留在苏家村。
周明远拿起申请,慢慢翻开,目光落在“推进‘乡村文旅+教育’项目,以直播助农增收,以专项补贴建村小,带动周边村落共同发展”这几行字上时,嘴角渐渐扬起:“我就知道你会这么选。”他放下申请,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林舟:“这是我帮你申请的‘乡村振兴专项人才补贴’,以后你就是县里的‘项目专员’,不用再回综合科做材料,专门负责苏家村及周边的乡村振兴项目。”
林舟接过文件,指尖触到“项目专员”四个字时,心里忽然松了口气——他终于不用再纠结“做事”和“做材料”的区别,终于能把全部精力放在村民真正需要的事上。他想起刚到县府办时,李曼说“琐碎事不用记”,可那些“琐碎事”——村小缺的课桌、村民滞销的苹果、王大爷的救命钱,才是他留在这儿的意义。
“周县长,谢谢您。”林舟的声音有些哽咽。周明远拍了拍他的肩膀:“谢我干什么?该谢你自己,守住了初心。当年我要是像你这么坚定,就不会让老支书失望了。”办公室里的阳光静悄悄的,落在两人身上,像是在弥补过去的遗憾。
下午回到临时办公室(村委会腾出的小房间),林舟刚坐下,就收到了省厅寄来的信。信封上印着“省乡村振兴局”的字样,他拆开信,里面的信纸很规整,字迹温和:“林舟同志,你的借调机会仍为你保留。我们仔细阅读了你修改后的《苏家村乡村振兴实践报告》,报告中‘直播助农+村小改造’的模式,接地气、有温度,正是我省乡村振兴需要的实践经验。若你愿意来省厅,我们随时欢迎;若你选择留在基层,省厅将持续为苏家村提供资源支持。”
林舟把信折好,夹在旧笔记本里——笔记本里已经夹了很多东西:村小课桌的统计单(边角已经磨破)、村民证词的复印件、苏晓送的苹果干包装纸(印着她画的小苹果)、李曼在《乡村振兴政策汇编》扉页写的字。他轻轻翻开笔记本,指尖划过那些带着回忆的物件,忽然觉得,这些东西比省厅的借调函更珍贵——它们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脚印,是他和村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傍晚,林舟去村小的时候,苏晓正在给孩子们上美术课。黑板上画着歪歪扭扭的苹果和房子,王小丫正趴在课桌上,用蜡笔给画里的“林哥哥”涂蓝色的衣服。“林哥哥,你看我画的新学校!”王小丫看见林舟,举着画跑过来,画纸上的新学校有红色的屋顶,苹果形状的窗户,还有一个小人站在门口,旁边写着“林哥哥的办公室”。
林舟蹲下来,看着画,心里暖暖的:“画得真好看,我的办公室就建在学校旁边,天天陪你们。”苏晓走过来,递给他一杯温水:“你真的决定留下了?不后悔吗?省厅的机会很难得。”林舟接过水杯,看着苏晓眼里的光,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摇了摇头:“不后悔,这里有你们,有苹果,有我想做的事。”
夕阳透过教室的窗户,把他们的影子映在黑板上,和孩子们画的新学校叠在一起,像一幅温暖的画。
第三幕
苏家村果园的入口处,一辆印着“乡村振兴移动直播车”的白色面包车停在树下,车身上画着红红的苹果和金黄的麦浪。林舟正帮着文旅局的工作人员调试设备,苏晓站在旁边,手里攥着直播脚本,有些紧张地念着:“欢迎大家来到‘晓看苹果红’直播间,今天我们带大家摘最新鲜的苏家村苹果……”
“别紧张,就像平时跟网友聊天一样。”林舟看见她手心出汗,递过去一张纸巾,笑着说,“你忘了?上次你拍的果园视频,点赞量过万呢。”苏晓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她想起去年暴雨后,自己蹲在泥里拍烂苹果的视频,那时的她只有委屈和不甘,而现在,她想让更多人看见苏家村的好,看见苹果的甜。
直播开始的瞬间,屏幕上的人数迅速涨了起来。苏晓拿着手机,走进果园,镜头对着挂满枝头的苹果:“大家看,我们的苹果都是自然成熟的,没有打农药,擦一擦就能吃。”她说着,摘下一个苹果,咬了一口,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屏幕上立刻刷起“好甜”“想买”的评论。
林舟站在旁边,偶尔接过手机,给网友展示果园的环境:“我们的果园在山脚下,空气好,水质好,所以苹果才这么甜。旁边就是苏家村小学,等新学校建起来,孩子们就能在苹果香里上课了。”正说着,周明远从果园外走进来,笑着凑到镜头前:“大家好,我是周明远,以前也是苏家村的驻村干部。三十年前,我跟着老支书种苹果,那时他就说,要让苏家村的苹果甜到全国。今天,小林和苏老师做到了。”
周明远的话让屏幕上的评论更热闹了,有人问“老支书的故事”,有人问“新学校什么时候建”,还有人直接下单:“我买十斤,支持苏家村!”没一会儿,500斤苹果就卖完了,苏晓看着屏幕上的订单,眼眶红了——这是她第一次靠直播卖出这么多苹果,也是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家乡被这么多人爱着。
中午的热闹过后,村小的操场上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大家自发带来了铁锹、锄头,有的在挖坑,有的在搬砖,王小丫和几个孩子提着小水桶,给大人们递水。操场中央,一块刻着“苏家村希望小学”的奠基石放在红布下,旁边的木牌上写着:“建于2024年春,由村民、林舟、苏晓及社会爱心人士共同促成。”
奠基仪式很简单,没有鲜花,没有礼炮,只有村民们的笑声和铁锹挖土的声音。林舟和苏晓一起揭开红布,周明远拿起铁锹,往奠基石下填了第一铲土:“我当年没保住老支书的果园旁的菜地,今天能为新学校填这一铲土,也算圆了当年的遗憾。”村民们跟着拿起铁锹,一铲铲土落在奠基石旁,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汗水亮晶晶的,却没人觉得累。
苏晓看着眼前的场景,想起第一次来村小当代课老师时,教室的屋顶漏雨,孩子们坐在塑料布上上课,她心里酸酸的,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而现在,新学校的地基正在一点点成型,孩子们的笑声在操场上回荡,她忽然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得。
晚上,村民们在王大爷家的院子里聚餐。院子中央摆着一张大圆桌,桌上有炖鸡、炒青菜,还有刚摘的苹果。王大爷端着酒杯,走到林舟面前,手有些抖:“小林,这杯酒敬你,你是我们村的恩人。没有你,我们的补偿款要不回来,新学校也建不起来。”
林舟接过酒杯,又递给苏晓:“王大爷,您别这么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苏老师一直陪着孩子们,是大家一起签字作证,是周县长帮忙申请补贴,我们才能走到今天。”他说着,举起酒杯,对着所有人:“来,我们干杯,祝苏家村的日子越来越好!”
酒杯碰撞的声音在院子里响起,月光洒在桌上的苹果上,泛着淡淡的红光。远处的果园里,风吹过苹果树枝,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个温暖的夜晚伴奏。
(第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