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划分完毕,如同棋盘落子,每个人的心里都踏实了许多。但梦想中的青砖瓦房尚是空中楼阁,眼下最紧迫的,是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尽快搭建起一个能遮风避雨的临时居所。
几乎不用谁特意组织,家家户户都行动了起来。男人们主要负责进山砍伐更粗壮的木材作为支柱和房梁,妇女和半大的孩子则忙着收集韧性好的藤条、茅草和宽大的树叶。整个桃源村遗址上,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喧嚣的工地。
苏家这边,分工明确。苏锐自然是伐木的主力,他挑选了几名同样身手矫健的青壮,带着磨利的柴刀和斧头,其中混入了苏甜悄悄从空间取出的现代钢斧,被苏锐谨慎地用自己的旧布包裹了斧柄,向着山林边缘进发。
苏工则留了下来,负责指导自家以及邻近几户人家的窝棚搭建。他没有选择最简单的锥形窝棚,而是设计了一种更稳固、空间利用率更高的“人”字形坡顶结构。他用树枝在地上画出简图,讲解着:“先立四根主柱,前后两根高,中间两根略矮,形成坡度,便于排水。横梁要架牢固,再用细些的木棍搭出椽子……”
赵梅带着苏甜,以及主动过来帮忙的几个妇人,负责捆绑和覆盖。她们将收集来的茅草厚厚地、一层层地覆盖在搭好的木架上,用柔韧的藤条紧紧捆扎固定,确保大风不易吹散。
“梅嫂子,你们家苏工懂得真多,这棚子搭得就是比我们想的结实!” 一个姓王的媳妇一边利索地捆着茅草,一边羡慕地说。
赵梅手上不停,脸上带着笑,语气里有着现代人特有的灵活思路:“都是被逼出来的,想着住着舒服点、安全点。这茅草得铺厚实,回头下雨才不漏。等以后安稳了,咱们再想法子弄更好的。”
苏甜在一旁默默地递着藤条,趁人不注意,她会从看似鼓鼓囊囊的“行囊”里,实则是空间掩护,摸出一小捆强度极高的现代尼龙绳,混杂在天然的藤条中,递给母亲和帮忙的婶子。这些绳子在关键的结构连接处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苏家的窝棚骨架格外牢固。她还“找到”了几根一头磨尖了的粗壮铁钉,苏工心领神会,在不显眼的地方用石头小心敲击进去,进一步增强了稳定性。
苏文也没闲着,他带着几个半大孩子,负责运送更细小的树枝和干燥的落叶。孩子们将落叶厚厚地铺在窝棚内部的地上,隔绝地面的湿气。
“文哥儿,你懂得真多,还知道铺这个。” 一个孩子佩服地说。
苏文笑了笑,拍了拍手上的灰,用一种介于少年和老成之间的语气说:“书上看的,干燥隔潮,睡在上面不容易生病。咱们现在条件艰苦,更要注意这些。”
夕阳西下时,一座座形态各异、但都倾注了主人家心血的临时窝棚,如同雨后蘑菇般,在规划好的宅基地上立了起来。虽然简陋,却给了漂泊许久的人们一个实实在在的、可以称之为“家”的遮蔽所。
苏家的窝棚在其中显得格外规整和结实,引来了不少村民的围观和赞叹。
“瞧瞧苏工家这棚子,这架子,多牢靠!”
“是啊,这捆得也结实,看着就安心。”
周氏看着自家那个歪歪扭扭、只是勉强用木棍支起、覆盖着稀疏茅草的“帐篷”,再对比苏家那几乎可以算作简易房屋的窝棚,心里酸得直冒泡,却又拉不下脸去问怎么搭的,只能阴阳怪气地对苏富贵说:“搭那么好有什么用?还不是个临时住的?显摆什么!”
苏锐扛着剩余的木材回来,听到这议论,浑不在意地抹了把汗,对家人说:“挺好,至少比睡在露天强。爹,您这设计,我看以后搭牲口棚都能用上。”
苏工正小心地将最后一块充当门板的树皮安上,闻言点点头:“万事开头难,有个安稳的过渡住处,心就定了。明天开始,全力准备建正式房子的材料。”
夜晚降临,各家窝棚前燃起了篝火。饭菜的香气混合着烟火气,孩童的嬉闹声夹杂着大人们的交谈声,汇聚成一股充满生活气息的暖流,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流淌。
苏家五口挤在虽然狭窄却干燥温暖的窝棚里,身下是厚厚的干草和落叶,身上盖着赵梅拆改过的旧衣物。透过茅草的缝隙,能看到外面跳跃的火光和点点星辰。
“总算……有个像样的地方躺下了。” 赵梅长舒一口气,语气里充满了感慨。
“嗯,这才是第一步。” 苏工的声音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沉稳,“路还长。”
苏锐双手枕在脑后:“慢慢来,反正咱们有时间,有力气,还有……”他没说完,但家人都明白那未尽之语——还有来自现代的知识和那个神奇的空间作为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