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已至,扶风郡的土地上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暖流。城外的官道上,几辆牛车正满载着崭新的曲辕犁、耧车等农具,在吏员和一小队士兵的护卫下,缓缓驶向各个乡里。负责此事的,正是新上任的工曹参事陆砚辞。他亲自跟随车队,监督发放,事无巨细。
“李正,这是你们村登记领取的曲辕犁和粮种,点清楚后按手印就行。”陆砚辞指着车上的物件,对一位满脸喜气,眼神透着光的中年人说道。
旁边一位老汉凑上前,颤抖着手抚摸着那光滑坚实的犁柄,又看着那饱满的薯种,激动得嘴唇哆嗦:“官爷……这,这真是给俺们的?三年……真不用交税?”
“白纸黑字,盖着隽王府的大印,还能有假?”陆砚辞温和地笑道,“王爷和王妃有令,要让咱扶风郡的百姓,都能用上好农具,种上高产粮。只是这些农具一家一个不现实,咱们村里安排好,大家轮流用,不要争抢!”
周围围观的农户们闻言,纷纷议点头应是,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喜悦和期盼。
“老天爷,这真是青天大老爷啊!”
“俺家那几亩坡地,以前费力不出活,有了这新犁,明年也能多开点荒了!”
“这红薯和土豆听说亩产极高,要是成了,娃娃们就不用饿肚子了……”
沈昭宁在得知百姓们赞扬后,心里也很高兴。她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入秋了,该种冬小麦了。她的空间里还有些粮食,还有堆积如山的小麦,要是分发下去借给百姓们种植,明年夏天就又有收获了。
思及此,她便快步来到郭涛的办公处所,问道:“郭主簿,咱们这里往年什么时候种冬小麦呀?”郭涛被她的问题震惊到了,片刻后语重心长的解释道:“咱们这里冬季气候寒冷,不适合种冬小麦,曾经也尝试种过,到了春季时麦苗十不存一。”
这下换沈昭宁震惊了,“去年在炽焰部落种过呀,能存活的,只是产量没有春季种植的产量高。”这下,两人都懵了。
沈昭宁拿来地图,指着炽焰部落耕种的大概位置说:“就这里可以种的。”郭涛一看是炽焰部落最南边的土地,和扶风郡的气候应当差不多才是,那里能种,为什么这里尝试过却不行呢?
想着想着,沈昭宁忽然想到,炽焰部落种的小麦种子是从交易商城购买的,他记得购买时确实有说明这个种子耐寒、耐旱、高产的属性。只是炽焰部落种植时只有几十亩地,用量少,她可以从商城购买,若是两个郡的小麦种都从商城购买,且不说有人怀疑她粮种的来历,就是积分也不够呀。
她再次拿起地图,指着扶风郡到雁门关之间的一片问到:“我记得这里是一片荒地吧?”郭涛点头“是的,这里是边塞要地,战争频发,这里大概有上千亩地一直荒废着。”她瞬间就有了想法。
在拓跋隽回来后,她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让雁门关的守军,抽出几天时间开荒种植从交易商城兑换的小麦种子,待明年小麦成熟后,再作为粮种分到百姓手中,待百姓收获后,还回的粮种我们又可以分发给下一个归属于我们的城池,用不了几年,高产粮种普及,咱们的百姓就都能吃饱饭了。”
拓跋隽十分赞同这个想法,“好,你准备好粮种,我来安排。”沈昭宁当即打开交易商城,兑换了两万斤小麦种子放在了储物空间里,消耗了2000积分。眼看着储物空间内弄兑换积分的好东西越来越少,想到明年还要兑换高产水稻种子,也只能叹气了,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留在雁门关处的守军如今还有两万人,拓跋隽派出五千人开荒,五千人耕种,不到三天就迅速完成了。他说:“其实还可以派更多人的,只是担心人太多了就跟煮饺子似的,反而干不好。”
耕种的事情解决了,沈昭宁决定去一趟贸易中心。这一天秋高气爽,十分适合出行。于是她带上春桃,夏荷、冬梅、卓玛,由赵刚和几名护卫护送来到了目的地。
老远就看到了人流攒动的热闹场面。这里曾经由拓跋隽一手促成的边境贸易中心,依然是扶风郡最大的贸易市场。如今渔阳和扶风郡与炽焰部落是一家人,曾经两国交易时高昂的关税变成了正常的商税。
因为两国交战关停了几个月后,这里又恢复了人声鼎沸,往来商旅络绎不绝。来自西域的香料、皮货,南方的茶叶、锦缎,本地的粮食、药材……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沈昭宁等人穿插在人群中,她们一眼就看到了最新开张的海产品美食城。走进美食城,环境干净整洁,通风很好,没有各种吃食的味道。这里边售卖的多是做熟的海产品,买到后就能直接品尝。
光是鱼的做法就有五六种,还有虾、蟹的各种吃法,海带等,都是冬梅研发出来的。冬梅看到很多人排队购买她研究出来的吃食,内心的满足和雀跃怎么都掩饰不住。
过往的商旅都不是缺钱之人,累了饿了停下来歇歇脚之余,也会想来凑凑热闹。就这样,海产品美食城成了他们的首选。
在沈昭宁营销策略的指导下,生意异常火爆。试吃,买赠,满减的手段,吸引了大量的商人。有咸口的,有甜口的,有辣口的,各种口味供客人选择。在有人尝过之后觉得好吃,又得知秋冬季的存储的时间能长达几个月后,果断下了订单,订购大量的海产品到各地售卖。
就这样一来二去,知道海产品美食城的人越来越多,海产品的市场也越来越热闹,订单也随之增加,不仅让渔阳郡的渔民有了收入,也使官府的税收增加了。
离开了美食城,他们又来到市贸司前面,这里是官府主办的,销售平价粮和平价盐的地方。沈昭宁便想起了如今的食盐改名了,叫味极鲜。是诃鲁提议改的,目的是区别于食盐。
这里百姓用的盐都是粗盐,有一些苦涩的味道,做出来的食物自然不会多好。如今味极鲜的面市,不止味道变好了,就连价格都便宜很多,东陵的食盐要三两银子一斤,而味极鲜只要一两银子一斤,而且味极鲜用起来味道还好。
这个举措,打了东陵国一个措手不及,当初他们想制盐,首先攻占渔阳郡就有这个目的,用盐来制衡东陵国的经济。东陵国法律规定商人不可售卖私盐,但是因为此物名为味极鲜,并不是所谓的食盐,而且价格实在吸引人,有不少胆子大的商人悄悄购买,悄悄销售。
草原部落对于食盐的需求更明显,这些味极鲜也顺利的流进了草原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