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南方,连日暴雨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浑浊的江面上,卷起层层浊浪。晚间新闻里,镜头扫过被淹的稻田——绿油油的秧苗泡在积水里,只露出零星的叶尖,河口村的村民们站在田埂上,眉头皱得能拧出水,老村长王大爷手里攥着一把泡烂的稻穗,声音沙哑:“今年的收成,怕是要打水漂了。”
省城段氏集团的会议室里,念衍正盯着新闻画面,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投影仪的光映在他脸上,能看到眼底的凝重——三天前,他就接到了省慈善总会的电话,南方五省洪涝成灾,近百万村民面临断粮,急需粮食和蔬菜支援。而此刻,他面前的报表上写着一行关键数据:空间仓库现存大米20万斤、红薯15万斤、新鲜蔬菜8万斤,还有筱棠准备的5000份治腹泻、防流感的草药包。
“通知下去,启动‘空间作物公益送’计划。”念衍关掉投影仪,转向会议室里的部门主管,“物流部立刻联系冷链车队,优先调运新鲜蔬菜和草药,确保明天一早出发;公关部对接省慈善总会,确定受灾村庄的具体位置和物资需求;还有,让木工坊和农机厂的员工自愿报名当志愿者,帮忙卸货、分发物资。”
主管们纷纷点头,转身去落实。念衍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街面上的霓虹——他想起小时候,母亲筱棠常带他去空间,教他辨认草药、收割作物,那时母亲就说:“空间不是咱们家的私产,是用来帮人的,尤其是在别人难的时候。”现在,这句话成了他推动公益的初心。
第二天清晨五点,段氏集团的物流园里灯火通明。十辆冷链车整齐排列,员工们正忙着把袋装大米、纸箱装的蔬菜、密封好的草药包搬上车。念棠也来了,她穿着简单的运动服,手里拿着一份物资清单,逐一核对:“河口村要3万斤大米、2万斤蔬菜,还有800份草药包,记好了,草药包要分发给老人和孩子,包装上有用法说明。”
“念棠姐,你也去灾区吗?”负责物流的小张一边搬箱子,一边问。念棠点头,擦了擦额角的汗:“我跟车去,那边缺懂医疗的人,我能帮着教村民怎么用草药,顺便看看孩子们的情况。”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安安也想来,说要给灾区的小朋友送红薯干,我没让他来,怕路上不安全,不过我带了他装的小袋子,每个袋子里都有他画的太阳。”
七点整,车队准时出发。车窗外的景色渐渐从繁华的都市,变成了被雨水浸泡的乡村——公路旁的农田积满了水,有的房屋一楼被淹,村民们把家具搬到二楼,在门口搭起临时的灶台。念棠看着这一幕,心里酸酸的,她掏出手机,给筱棠发了张照片:“妈,我们快到河口村了,这边情况比新闻里还严重,不过物资都好好的,您放心。”
筱棠很快回复,附带一张照片——照片里,陆衍正帮着工人把刚从空间收割的玉米装袋,背景里是堆得像小山的粮食。“家里还有很多,不够就说,我让你爸再送一批。注意安全,别太累了。”念棠看着信息,眼眶有点热,手指快速回复:“知道了妈,您和爸也别忙太晚。”
中午十二点,车队终于抵达河口村。村口的空地上,村民们早已等候在那里,看到冷链车,眼睛里瞬间亮了起来。王大爷拄着拐杖,快步走过来,紧紧握住念衍的手:“谢谢你们,谢谢段家!我们已经断粮两天了,孩子们都在盼着吃口热饭。”
念衍赶紧扶着王大爷,笑着说:“大爷,我们带了足够的粮食和蔬菜,还有治腹泻的草药,咱们现在就分发。”说着,他挥手让志愿者们打开车厢——刚打开车门,一股新鲜蔬菜的清香就飘了出来,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番茄、胖乎乎的黄瓜,码得整整齐齐,一点没受颠簸影响。村民们发出阵阵惊叹:“这么新鲜的菜,路上走了这么久,怎么还这么好?”
念棠笑着解释:“这是我们用特殊方法保存的,能保持新鲜。大家拿回去洗干净就能吃,不过蔬菜要尽快吃,别放太久。”她一边说,一边拿出草药包,分给身边的老人:“这个是治腹泻的,煮水喝,一天两次,要是有孩子发烧,就用这个草药包煮水擦额头,能降温。”
分发物资的场面格外热闹。志愿者们帮着老人扛大米,念棠则蹲在地上,给孩子们分安安准备的红薯干——每个小袋子上都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太阳,袋子里的红薯干是用空间红薯做的,甜得能拉出丝。一个叫小雅的小女孩,接过红薯干,小声问:“阿姨,这是哪个小朋友画的太阳呀?真好看。”念棠摸了摸她的头:“是我家安安画的,他说希望灾区的小朋友都能像太阳一样开心。”小雅咬了一口红薯干,眼睛弯成了月牙:“真甜,我要把袋子留着,以后也画太阳送给安安。”
就在这时,村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村民跑过来,着急地说:“王大爷,李奶奶家的孙子发烧了,烧得厉害,怎么办啊?”念棠立刻站起来:“我去看看!”她跟着村民快步走到李奶奶家——一间低矮的瓦房,屋里很暗,小孙子躺在床上,脸蛋通红,呼吸急促。李奶奶坐在床边,抹着眼泪:“这孩子昨天淋了雨,今天就烧起来了,村里的医生也没药,可怎么办啊?”
念棠赶紧从包里拿出草药包,又从随身携带的水壶里倒出一点稀释的灵泉水(她特意装在普通水壶里,说是“特制的降温水”),用棉签蘸着,轻轻擦在孩子的额头和手心。“奶奶,您别着急,我先给他降温,再煮点草药水喝,很快就会好的。”她一边安抚李奶奶,一边让志愿者去烧开水。
半小时后,孩子的体温渐渐降了下来,呼吸也平稳了。李奶奶握着念棠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鞠躬:“谢谢你,谢谢你救了我的孙子,你就是我们家的恩人啊!”念棠赶紧扶起她:“奶奶,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有什么事,随时找我们。”
傍晚时分,物资终于分发完毕。村民们自发地在村口摆起了简单的晚饭——用段家送的大米煮的粥,就着自家腌的咸菜。念衍和念棠坐在村民中间,喝着热粥,听王大爷讲村里的事。“等水退了,我们就想重新种庄稼,可种子都被淹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王大爷叹了口气。
念衍放下碗,认真地说:“大爷,您别担心,我们农机厂会给村里送一批耐旱的种子,还有小型农机,帮着大家尽快恢复种植。农大的专家也会来,教大家怎么在灾后种庄稼,保证有收成。”王大爷眼睛一亮,激动地拍了拍大腿:“真的?那太好了!我们村有救了!”
夕阳西下,车队准备返程。村民们站在村口,挥着手送别,小雅举着一张画,上面画着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旁边是一个大大的太阳。“阿姨,这张画送给安安,谢谢你们的红薯干!”念棠接过画,笑着说:“我一定交给安安,以后我们还会来看你们的。”
车窗外,村民们的身影渐渐变小,念衍看着手里的画,对念棠说:“以后‘空间作物公益送’要常态化,不仅灾区,还有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要让他们能吃饱饭,能上学。”念棠点头,拿出手机,给家里发了张照片——照片里,村民们的笑脸和夕阳的余晖交织在一起,温暖而明亮。
手机那头,筱棠很快回复:“做得好,咱们段家的人,就该这样,用自己的能力帮更多人。安安看到小雅的画,肯定会很开心。”念衍看着信息,心里暖暖的——从母亲筱棠重生带全家逆袭,到现在他们这一代用空间作物做公益,家族的“互助”精神,从来没有变过。而这份精神,会像空间里的作物一样,生根发芽,滋养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温暖传遍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