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通铁路的贯通与“龙吟号”的持续轰鸣,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下巨石,其激起的涟漪,已不仅仅是运输方式的变革,更是开始深刻撼动帝国古老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一股名为“工业”的力量,正以其原始的、粗粝的、却无可阻挡的姿态,悄然叩响时代的大门。
一、 朝堂新议,格局初变
再次举行的朝会,氛围与以往截然不同。关于铁路的争论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围绕如何利用这新生力量的务实探讨。
工部尚书出列奏报,语气中带着难掩的兴奋:“陛下,京通铁路运行半月,由通州转运至京城的漕粮、建材,效率提升五倍有余,损耗大幅降低!若此线能延伸至天津卫,则东南漕粮可直抵京城,彻底摆脱运河冬季冰封之困!”
户部官员也跟进道:“铁路沿线地价已有上涨趋势,商贾询价者络绎不绝。若能合理规划,收取运费,假以时日,其利或可反哺国库,甚至超过部分田赋。”
先前反对最力的几位老臣,此刻要么闭目养神,要么言辞含糊。事实胜于雄辩,钢铁巨龙展现出的巨大效益,让任何基于“祖制”和“风水”的攻讦都显得苍白无力。
崇祯皇帝听着汇报,心中喜悦与警惕交织。他看到了铁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也看到了林宸影响力藉由这新事物进一步渗透经济命脉的可能。他沉吟片刻,做出了一个平衡的决定:
“准工部所奏,着即勘测规划京城至天津卫铁路线。然,铁路营建、运营,需独立核算,设立‘铁路总局’专司其职,直接对朕负责。所需款项,由国库与‘远洋公司’利银共同支应。”
他既推动了铁路发展,又试图将这一新兴战略产业的管理权,更多地收归于皇权直接掌控之下,而非完全由林宸派系把持。
二、 林府应对,深植根基
对于皇帝试图直接控制铁路总局的意图,林宸并未感到意外,也未激烈反对。他深知,在皇权至上的时代,过于垄断关键产业反是取祸之道。
“明远,铁路总局初立,百事待兴,需要大量懂得工程、管理、算学的人才。”林宸对苏明远吩咐,“将我们早年培养、分散在各部的相关人手,还有海事学堂、格物院中合适的学员,尽力推荐进去,占据关键技术和管理岗位。”
他追求的,并非表面的官职,而是实际运作中的影响力与技术主导权。
同时,他将林萧叫到身边:“萧儿,陛下欲以‘远洋公司’利银投资铁路,此乃好事。你需拟个章程,明确权责利,既要保障公司利益,亦要支持国策。此外,铁路延伸,沿线经济必将活跃。可让公司提前布局,在预定站点周边购置土地,兴建造船、货栈、乃至工坊。”
林萧心领神会:“父亲是欲将海运与陆运连成一体,并利用铁路带动实业?”
林宸点头:“不错。运输之利,终需落脚于生产与贸易。铁路,不仅仅是路,更是撬动整个帝国经济发展的杠杆。”
三、 格物燎原,动力革命
格物院内,蒸汽机的成功已不再局限于牵引车辆。在小林玥近乎苛刻的推动下,一台经过进一步改良、体积更小、运行更稳定的固定式蒸汽机,被安装进了格物院下属的皇家织造局京师分局。
当这台蒸汽机通过皮带和天轴,带动起数十台新式织布机同时运转时,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和远超手工的纺织效率,让所有目睹的工匠和官员都目瞪口呆!
“这……这……一日之功,可抵百名熟练织工?!”织造局管事声音发颤,不知是惊是喜。
“若能推广,天下布匹价格必将大跌,惠及万民!”有官员看到了民生福祉。
“然则,无数依靠纺织为生的手工织户,又将何去何从?”也有人看到了潜在的危机。
小林玥对这些问题似乎并不关心,她拿着记录本,仔细检查着蒸汽机的运行数据和织机的损耗情况,对身旁的徐元亮说道:“徐总管,输出扭矩还不够平稳,导致织机断线率偏高。传动机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另外,锅炉的热效率还是太低了,超过七成的热量都浪费了,我们需要研究更好的锅炉结构和保温材料。”
她的思维,永远聚焦在下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上。蒸汽动力应用于纺织的成功,在她看来,只是验证了一个方向,距离她心目中“高效、可靠、普及”的目标,还差得很远。但这点燃的星火,已然让周围的人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机器轰鸣的生产世界的雏形。
四、 经济暗涌,新旧激荡
铁路与蒸汽动力带来的冲击,开始在社会层面显现。
京通沿线,依靠驮马运输为生的脚行生意一落千丈,车夫们茫然失措。运河上的漕工也感到了阵阵寒意,虽然铁路尚未完全取代漕运,但恐慌的情绪已然蔓延。
与此同时,新的机会也在诞生。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铁轨、道钉、枕木,刺激了矿业和木材加工业。蒸汽机的制造和维护,催生了对熟练铁匠、铜匠和装配工的需求。格物院附属的工坊开始扩大规模,招募学徒,一种新的雇佣关系正在形成。
一些嗅觉敏锐的民间资本,开始尝试投资小型工坊,购买蒸汽机用于碾米、榨油、造纸等。虽然规模不大,技术也粗糙,但这股由下而上的工业化苗头,却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也带来了新的劳资纠纷和管理问题。
五、 帝国前路,挑战伊始
林宸站在格物院高耸的烟囱下,听着厂房内传出的蒸汽机轰鸣与织布机的哐当声,感受着脚下大地传来的微弱震动。他知道,一个全新的时代,真的开始了。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整个社会结构的重塑。旧有的平衡被打破,新的矛盾在滋生——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关系的矛盾,新兴资产阶级与传统地主士绅的矛盾,产业工人与手工劳动者的矛盾,以及……掌握着时代钥匙的他,与那高高在上、心怀忌惮的皇权之间的矛盾。
前方的道路,不再是清晰的战场或明确的政敌,而是更加复杂、更加汹涌的社会经济变革洪流。
星火已然燎原,工业的序曲轰然奏响。这曲调充满了力量与希望,也夹杂着混乱与阵痛。帝国这艘巨轮,正在被这股新生的、强大的力量推动着,驶向一片未知而波澜壮阔,却也暗礁密布的新海域。
---
(第一百四十二章 风起云涌,变革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