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沙盘上的博弈
军事战术课的教室比平日更加肃穆。讲台被清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巨大的沙盘,其上精细地模拟着山川、河流、村落与道路。沙盘两侧,各站着五名学员,气氛凝重得如同真正的战场。这是一场连级规模的沙盘推演对抗,由战术教育何振雄亲自担任裁判。
红方指挥官,正是邓枫。他穿着整洁的军装,身姿挺拔地站在沙盘一侧,目光冷静地扫视着“己方”的阵地——一条依托连绵丘陵构筑的防线,正面相对坚固,但侧翼有一条不易察觉的小路,穿过一片密林,可迂回至后方。
蓝方指挥官,则是贺衷寒。他同样神情严肃,但眉宇间带着一股惯有的、属于优等生的自信与锐气。他的“部队”在沙盘上呈现出典型的进攻态势,前锋锐利,主力集中于正面,显然打算凭借优势火力和兵力,一举突破红方防线。
“推演开始!”何振雄沉声宣布,手中的怀表开始计时。
贺衷寒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按照经典的进攻操典,下达了第一道命令:“第一排,加强一挺轻机枪,正面展开,进行火力侦察和试探性进攻!第二排、第三排,左右两翼梯次配置,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扩大突破口!”
沙盘上,代表蓝军的小旗开始向前移动,呈现出标准的攻击队形。贺衷寒的意图非常明确:以正面强攻压迫红军,寻找其防线弱点,然后以雷霆万钧之势,投入预备队,达成突破。
邓枫看着蓝军的动向,脸上没有任何意外。他没有急于调动兵力去硬碰硬,而是下达了一系列看似保守的命令:“前沿阵地,各班排依托工事,进行节节抵抗,迟滞敌军进攻速度,精确报告敌军主要攻击方向和兵力配置。侦察兵,前出至侧翼密林边缘,密切监视有无敌军小股部队渗透。”
他的命令清晰而冷静,仿佛不是在指挥一场推演,而是在下一盘棋。
推演时间过去三分之一。贺衷寒的正面进攻遭遇了红军依托地形的顽强抵抗,进展缓慢,伤亡标记不断增加。他有些焦躁,决定提前投入预备队,加强正面攻势,企图以绝对力量碾碎红军。
“第二排,从左翼加入战斗!第三排,向右翼迂回,牵制敌军兵力!”贺衷寒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
就在蓝军主力进一步被吸引到正面战场,侧翼相对空虚之际,邓枫动了。
“命令:预备队——第四排,立刻出发,沿侧翼密林小路,向蓝军后方指挥部及补给点实施隐蔽迂回!动作要快,保持无线电静默!”
“命令:正面防线各部队,在预备队抵达指定位置后,发起一次连规模的反冲击,务必死死缠住当前蓝军主力!”
他的命令如同手术刀般精准。一支代表着红军预备队的小旗,悄无声息地沿着那条被贺衷寒忽略的密林小路,快速向蓝军腹地穿插。
贺衷寒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正面越来越激烈的“交火”上,他不断催促部队加强攻势,认为红军的抵抗已是强弩之末,胜利在望。他完全没有察觉到,一柄致命的尖刀,正捅向他的后心。
当沙盘上代表红军预备队的小旗突然出现在蓝军指挥部和补给点附近,并打出“发起攻击”的信号时,整个教室一片哗然!
贺衷寒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猛地抬头,难以置信地看向沙盘对面依旧平静的邓枫。他的主力部队被牢牢钉在正面战场,根本无法回援。指挥部被端,补给线被切断,意味着前线部队瞬间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蓝军指挥部遇袭,判定失去指挥功能!”
“蓝军后勤补给点被占领,前线部队弹药补给中断!”
何振雄冷静地宣布着推演结果。
胜负已分。
贺衷寒僵立在沙盘前,紧握着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精心策划的正面强攻,在邓枫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记迂回穿插面前,显得如此笨拙和无效。他感觉自己像一个用尽了全身力气却打在了棉花上的拳手,无比的憋闷。
教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呼吸声。所有旁观的同学,都被这出人意料的结局和邓枫精妙的战术所震撼。
何振雄教育看向邓枫,眼中赞赏之色更浓:“红方指挥官邓枫,避实击虚,攻其必救。战术选择果断,时机把握精准。此次推演,红军胜。”
他顿了顿,又看向贺衷寒:“蓝方指挥官贺衷寒,正面攻势凌厉,但过于执着于一点,缺乏对侧翼和后方安全的警惕。须知,战场之上,敌人不会总是按照你的预想出牌。”
贺衷寒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着翻涌的情绪。他毕竟是心高气傲之人,也有着军人的担当。他松开拳头,绕过沙盘,走到邓枫面前,伸出了手。
虽然脸色依旧不太好看,但他的语气却带着军人式的坦荡:“邓枫同学,技高一筹,衷寒佩服!此战,我输得无话可说。”
邓枫也伸出手,与他用力一握,语气平和:“贺同学承让。你的正面攻势确实凶猛,我不过是取巧而已。”
“胜便是胜,何来取巧之说。”贺衷寒摇了摇头,目光复杂地看了邓枫一眼,“他日若有机会,望能再向邓同学讨教。”
这场沙盘博弈,虽然没有真实的硝烟,却清晰地映射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指挥风格与思维模式。贺衷寒崇尚实力与正面碾压,邓枫则更擅长谋略与出其不意。
推演结束后,陈赓搂着邓枫的肩膀往外走,低声笑道:“看见没?贺君山那脸色,哈哈!不过他能当面认输,倒也算条汉子。你这手‘黑虎掏心’,可是给他好好上了一课!”
邓枫笑了笑,没有多言。他回头看了一眼教室,贺衷寒正独自站在沙盘前,凝视着那决定胜负的迂回路线,眉头紧锁,似乎在反思着什么。
邓枫知道,今日之胜,固然赢得了喝彩,但也无疑将他自己推到了更引人注目的位置,尤其是让贺衷寒这样骄傲的对手,真正将自己视为了需要认真对待的竞争者。在这座革命的熔炉里,每一次智慧的碰撞,都在悄然塑造着未来的格局。而他这条注定孤独的“启明”之路,也因这些优秀的同窗,而显得更加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