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余波荡漾
“课堂惊雷”的效应,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涟漪在黄埔军校的每一个角落扩散开来,其速度和广度远超寻常。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邓枫身边的同学。课堂结束后,去往食堂的路上,前往训练场的途中,投向他的目光变得格外复杂。钦佩者有之,如李文斌,几乎是亦步亦趋,眼神里充满了近乎崇拜的光芒;好奇审视者有之,许多平日并无交集的学员,也会在他经过时停下交谈,投来探究的一瞥;当然,也少不了难以掩饰的嫉妒与疏离,以赵德柱为首的几名军官子弟,看他的眼神更是冷了几分,偶尔飘来的只言片语,也带着酸溜溜的意味。
“行啊,‘孤星’!这下可真是一飞冲天,声震校本部了!”陈赓永远是最快凑过来的那个,他搂着邓枫的肩膀,声音压得低低,语气却带着由衷的兴奋,“你那一通‘机枪下沉’的阔论,我可是看见校长眼睛里放光了!怎么样,感觉如何?”
邓枫轻轻挣开他的手臂,脸上并无得意之色,只是平静地说:“只是陈述己见罢了,何来冲天之说。校长面前,言多必失,现在想来,也有些孟浪了。”
“孟浪?这叫胆识!”陈赓不以为然,“咱们军校,缺的就是敢想敢说又能说到点子上的!你没看何教育当时那表情,想反驳又找不着词儿,哈哈!”他顿了顿,收起玩笑,低声道,“不过,风头出得太盛,也未必全是好事,你自己心里得有杆秤。”
邓枫点了点头,他明白陈赓的提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中午在食堂,胡宗南端着饭碗,罕见地主动坐到了邓枫对面。他吃饭的姿态依旧一丝不苟,细嚼慢咽。放下筷子后,他看向邓枫,神情严肃:“邓同学,课堂之上,你所言重机枪前置之利弊,尤其是关于步机枪协同脱节之剖析,确是一针见血。宗南以往也多囿于操典,未曾深思至此。不知你对前置后,连排级指挥官如何有效掌控此等火力,避免滥用或过早暴露,可有更具体的想法?”
他没有恭维,而是直接切入战术细节的探讨。邓枫心知,这是胡宗南表达认可和重视的独特方式。两人就火力指挥、阵地选择、伪装技巧等实际问题,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胡宗南听得极为认真,不时提出疑问,最后缓缓点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邓同学之才,不仅在于敢言,更在于深思。佩服。”
另一边,贺衷寒与几名要好的同学坐在不远处,目光不时扫过邓枫这边。他听着邓枫与胡宗南的讨论,脸色略显阴沉,手中的筷子无意识地搅动着碗里的饭菜。他同样是佼佼者,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竞争意识,邓枫此番在校长面前大放异彩,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邓枫……”他心中默念这个名字,将其牢牢刻在了竞争对手的名单首位。
训练场上,休息间隙,罗友胜走到正在喝水的邓枫身边,拧上自己的水壶盖子,瓮声瓮气地说:“你课上讲的,对。”他言简意赅,但那双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眼睛里,却带着最直接的认同,“在北边,就吃过这亏。机枪在后面响得热闹,等敌人冲到眼前了,屁用没有。就该往前放,照着冲锋的队形搂火,那才叫一个痛快。”
他的话糙理不糙,带着战场上学来的、鲜血凝成的智慧。邓枫知道,来自罗友胜的这种基于实战经验的认可,比任何华丽的赞誉都更有分量。
教育层那边的反应则更为微妙。何振雄在课后,被王牒等几位教育围住。
“振雄,你这个学生,可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一位教育感慨道。
何振雄苦笑一下:“说实话,他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只是我们以往……或多或少有些讳疾忌医了。其改良思路,虽显激进,但细细想来,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在防御作战中。”
王牒抱着胳膊,冷硬的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近乎赞赏的表情:“是不是道理,战场上试过才知道。不过,这小子的脑子,确实跟一般人长得不一样。敢在校长面前放这等响炮,有胆色!是块打硬仗的料!”他话锋一转,看向何振雄,“不过,老何,你这报告,打算怎么写?”
何振雄叹了口气:“如实写吧。观点、论据、可能的影响,客观陈述。至于采纳与否,非你我能决断。”
而在更高层面,一些无形的波澜也在涌动。关于“课堂惊雷”的详细报告,很快就摆在了蒋介石的案头,同时也通过特殊渠道,送到了周恩来等人的手中。
邓枫本人,则在这突如其来的“盛名”之下,表现得异常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刻意低调。他依旧按时作息,认真完成每一项训练,在政治学习会上发言谨慎,与同学交往不卑不亢。唯有在深夜,躺在通铺上,听着周围战友们均匀的鼾声,他才会任由思绪蔓延。
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将自己推到了舞台的中央,聚光灯已然打亮。这光芒,既是他未来晋升的阶梯,也可能成为烧灼自身的火焰。他想起周恩来的叮嘱,想起“启明”的使命。他必须利用好这关注,却又不能真正沉浸于这虚荣。
“锋芒已露,下一步,便是要将这锋芒,磨砺成真正无坚不摧,却又懂得何时该藏于鞘中的利刃。”他在心中默念,眼神在黑暗中,清明而坚定。
余波荡漾,各方心思浮动。而处于漩涡中心的邓枫,却仿佛风暴眼中那片刻的宁静,在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等待着下一次,或许将改变历史走向的时机。他这条孤雁之路,在经历了这阵强烈的气流后,飞行得更加沉稳,目标也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