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又是一个甲子轮回。临安城依旧歌舞升平,西湖的烟雨朦胧了无数楼台,也朦胧了帝国权力顶层的更迭。陆文渊早已功成身退,作为帝国传奇安享晚年,最终谥号“文正”,配享太庙。其子承袭爵位,稳守家业,在朝中虽未达其父高度,却也官至尚书,算是守成之臣。
然而,陆家真正的继承者,并非按部就班的长房长子,而是陆文渊那位年仅二十五岁、却已显露出惊人洞察力与魄力的嫡孙——陆弘毅。
一、 新的时代,新的视野
陆弘毅自幼在祖父的光环与教诲下成长,但他并未被那厚重的功勋所束缚。他阅读了大量祖父留下的关于西域、关于漠北的笔记和奏疏副本,更通过家族渠道,接触到了韩震网络后期收集的、关于更遥远西方的信息。他的目光,越过了祖父经营一生的西域,投向了帝国西南方向那片更为神秘、被称为“吐蕃”或“乌斯藏”的雪域高原——西藏。
此时的帝国,在彻底消化了西域带来的红利后,国力达到了真正的巅峰。商业网络遍布海陆,文化自信空前高涨。然而,潜在的忧患也在滋生。北方的蒙古诸部在经过长期分裂和内耗后,似乎有重新整合的迹象,虽然暂时无力南侵,却始终是悬在头顶的利剑。而西南的吐蕃地区,自唐朝以来便处于分裂状态,诸部割据,互不统属,虽未对帝国构成直接威胁,但其地处高原,俯瞰河西、四川、乃至西域,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若不能将其纳入影响范围,一旦有强权统一高原,或与北方势力勾结,则帝国西陲、南疆将永无宁日。
陆弘毅在一次只有皇帝和少数核心重臣参与的御前会议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吐蕃方略”。他并未像其祖父当年谈论西域那样,过多强调军事征服或直接统治。
“陛下,诸公,”年轻的陆弘毅声音清朗,目光灼灼,“吐蕃之地,非同西域。其地高天寒,环境酷烈,行军作战,难上加难。其民笃信佛教,政教纠缠,部落林立。若效西域旧事,强行用兵,设立郡县,非但事倍功半,恐将激起高原同仇敌忾之心,使我朝陷入比西域更甚之泥潭。”
他走到巨大的寰宇图前,手指点向那片苍茫的青色区域:“故,臣以为,经略吐蕃,当以 ‘文化渗透、宗教羁縻、经济捆绑、渐进融合’ 为上。目标非一时之征服,乃是要让这雪域高原,在精神上与物质上,皆与我朝血脉相连,使其成为我大宋西南之天然屏障,而非潜在之威胁!”
二、 方略核心:无形的枷锁
陆弘毅的方略,继承了其祖父“软刀子”的精髓,并针对西藏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化和升级:
1. 佛法东渐?不,是佛法“回流”与“引导”。
· 支持“正统”,树立标杆: 陆弘毅深入研究后发现,吐蕃佛教内部派系众多。他提议,选择其中一个相对温和、且与地方世俗权力关系不那么紧密的教派(如后来的格鲁派雏形,或当时某一有潜力且愿意合作的派系),由朝廷正式册封其领袖为“大宝法王”、“国师”等尊号,邀请其前往临安或五台山等佛教圣地讲经,给予极高的礼遇。同时,由朝廷出资,在吐蕃帮助该派修建或扩建主要寺庙,将其树立为“受到天朝认可的正统”。
· 派遣“求法”与“传法”僧团: 组织宋国境内有名望的高僧,以“求取真经”、“交流佛法”的名义,携带大量黄金、丝绸作为布施,前往吐蕃各主要寺院。这些僧团不仅是宗教使者,更是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员、联络员。他们将在吐蕃长期停留,学习当地语言,了解政教格局,并潜移默化地传播“天朝”的富庶与文明,以及“佛法兴盛需依止大国”的观念。
· 翻译与印刷: 设立专门的“蕃汉译经院”,大量翻译汉文佛经论典为藏文,同时也将重要的藏文佛经译为汉文,促进文化交流。利用宋国先进的印刷术,印制精美的藏文佛经,作为珍贵礼物馈赠各寺院,这既是文化输出,也是技术展示。
2. 茶马古道,升级为“生命线”。
· 垄断与依赖: 吐蕃高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其青稞之热,非茶不解”。陆弘毅提议,将原本零散的茶马贸易,提升为国家战略。在川西、陇南等地设立官营的“茶马司”,严格控制茶叶(尤其是吐蕃依赖的边销茶)的输出。只有那些承认大宋宗主地位、接受册封、行为“恭顺”的部落和寺院,才能获得稳定的、优质的、且价格相对公道的茶叶供应。
· 拓展贸易品类: 除了传统的茶马互换,逐步增加丝绸、瓷器、药品、铁器(限制级别)、乃至书籍等商品的输出,换取吐蕃的马匹、牛羊、皮毛、药材(如麝香、冬虫夏草)、以及黄金。使吐蕃上层社会的生活,与来自宋国的物资深度绑定。
· 掌控贸易路线: 由朝廷主导,修缮和保卫几条主要的入蕃商道(如川藏线、青藏线雏形),沿途设立官方驿站和补给点,确保这条经济命脉的畅通与安全,也便于人员往来和信息传递。
3. 精英笼络与人才培养。
· 邀请贵族子弟入学: 仿西域旧例,但更具吸引力。邀请吐蕃各大部落、主要寺院的继承人或核心子弟,前往临安国子监或 specially 设立的“蕃学”学习。不仅教授汉文经典,还让他们亲身感受帝国的强盛与文化的繁荣,培养其亲宋情感。
· 授予虚衔与厚禄: 对归附的吐蕃部落首领和宗教领袖,慷慨地授予各种荣誉性的官职和封号(如“安抚使”、“都督”、“司徒”等),并赐予丰厚的年俸和实物赏赐,使其利益与维持和宋国的良好关系紧密相连。
4. 情报先行,知己知彼。
· 重建并强化韩震留下的情报网络,派遣大量精通藏语、熟悉高原习俗的探子,以商人、朝圣者、游方僧等身份为掩护,深入吐蕃各地,详细绘制地图,了解各部族、各教派之间的关系、矛盾与诉求,为后续的分化、拉拢提供精准依据。
三、 朝堂的疑虑与陆弘毅的坚持
这套方略,因其周期长、见效慢、且似乎过于“柔软”,在朝堂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靡费国帑,空耗岁月”。
有人担忧“扶植一派,恐引他派敌视,反致纷争”。
更有人质疑陆弘毅年轻,缺乏其祖父的威望与魄力,难以驾驭如此宏大的战略。
然而,陆弘毅展现了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与辩才。他引经据典,以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吐蕃的和亲、会盟为例,论证文化宗教影响的持久性;他以西域前期急于求成的教训,说明“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他更以详实的数据,论证了控制茶马贸易带来的长期经济利益和战略安全收益。
更重要的是,皇帝看到了这个年轻人体内流淌着的、与其祖父一脉相承的战略眼光和敢于担当的勇气。帝国需要新的开拓,也需要新的传奇。在经过几番权衡后,皇帝最终拍板,支持陆弘毅的方略,并授予他“吐蕃事务特使”的身份,全权负责前期筹划与推进。
四、 序幕拉开
陆家的第三代,陆弘毅,正式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他没有选择祖父那样晚年亲赴前线的壮烈,而是以一种更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方式——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文化影响和经济渗透——开始了为帝国经营西南的宏伟征程。
帝国的旌旗,在稳定了北方、消化了西域之后,开始向着世界屋脊,悄然展动。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波澜壮阔的、旨在征服人心的远征,就此拉开了序幕。陆弘毅知道,这条路或许比他祖父走过的更加漫长,但他坚信,这才是能让雪域高原真正融入华夏的不二法门。他站在临安的高楼上,遥望西南,目光仿佛已穿越千山万水,落在了那片白雪皑皑、梵呗缭绕的神秘土地之上。属于他的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