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川的困境,如同缠结的藤蔓,越是想用力扯开,越是收紧。王坚的雷霆手段,能粉碎碉楼,却难以化解沉默的敌意;陆弘毅的仁义教化,能设立学堂,却叩不开紧闭的心门。焦灼之中,陆弘毅于灯下反复翻阅古籍方志,又召来韩震麾下最博闻强记的“山民”详加询问,一个尘封已久的名号,逐渐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孟获。
“七擒七纵,终使其心服……”陆弘毅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他连夜求见王坚。
“大将军,金川诸部,性情彪悍,重诺轻死,崇尚英雄。我等以力压之,其表面臣服,内心未必不怨。以利诱之,其或可趋之,然利尽则散。唯有使其心服,方是长治久安之策。”
王坚眉头紧锁:“心服?谈何容易!丹增骨灰未冷,余党尚在深山,如何使其心服?”
陆弘毅沉声道:“正因丹增新灭,旧权威崩塌,新秩序未立,人心惶惶,正是需要一根‘定海神针’之时。我观此地蕃民,虽部族林立,然其风俗、语言、乃至骨子里的悍勇,与史载南中蛮族颇有渊源。诸葛武侯当年平定南中,并非一味征伐,亦重抚恤,更关键者,乃是用对了人——启用当地素有威望者为官,治理本地,如李恢、吕凯等。而其中最具传奇者,莫过于孟获。武侯七擒七纵,非为炫技,实为攻心,终令孟获及其族人真心归附,誓不复反。其后人虽历经变迁,散居西南,然‘孟’姓之威望,在此类群山之中,或许犹存!”
王坚目光一凝:“你是说……去寻找孟获的后人?”
“正是!”陆弘毅语气坚定,“若能在金川或周边,寻得孟获的直系或旁系后人,其族谱清晰,且在本族群中尚有一定声望者。我等便可效仿武侯遗风,奏请朝廷,册封其为世袭土官,令其协助流官,治理金川!以其名义,宣朝廷德化,以其威望,安抚各部人心。此乃‘以夷制夷’之上策,亦是‘攻心为上’之实践!”
王坚沉吟良久。他是一员纯粹的武将,习惯于刀剑说话,对于这种依托于历史传说和血脉威望的策略,本能地有些怀疑。但他更清楚,目前僵持的局面,若无破局之策,恐将前功尽弃。陆弘毅所言,虽看似迂阔,却直指人心这个核心难题。
“此举……风险不小。若所托非人,或使其坐大,岂非养虎为患?”王坚提出最关键的担忧。
陆弘毅显然深思熟虑:“故而,甄选至关重要。其一,需确系孟获后人,族谱、信物、乃至当地古老传说皆可佐证,名不正则言不顺。其二,其人在当地需有善名,非奸恶之徒,且有一定影响力,但势力不宜过强,以免尾大不掉。其三,朝廷册封其为土官,但需受流官节制,其辖地、兵额、权责,皆有明确限定。其四,可令其子弟入成都官学,既示恩宠,亦为质也。”
王坚终于动容。陆弘毅的考虑可谓周详,既借其名望,又防其坐大。“好!此事,便由你全权负责!韩震!”
“末将在!”韩震应声而出。
“动用你一切力量,在金川及周边诸部,秘密寻访孟获后人!记住,首要确认真伪,其次考察其人性情威望。此事关乎金川百年大计,务必谨慎,宁可慢,不可错!”
“末将明白!”韩震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这种探寻历史谜团与解决现实难题结合的任务,正是他最为擅长的。
寻访:迷雾中的历史回响
韩震的行动网络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他麾下的“山民”们,本就混迹于西南各族群之间,熟悉各地的传说、歌谣和家族秘辛。他们不再仅仅打探军情,而是带着新的使命,出入于彝、苗、傈僳等与古南中蛮族渊源颇深的部落村寨。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数百年时光流逝,朝代更迭,部落迁徙,战乱频仍,孟获的名字虽在一些古老的史诗和毕摩(祭司)的口传中有提及,但具体的血脉传承,早已模糊不清。许多部落头人都自称祖上显赫,但与孟获扯上关系的,大多经不起仔细推敲。
线索繁杂,真伪难辨。有的说孟获后人迁往了更南的滇地,有的说在某个大山的深处有孟姓部落守护着祖传的铜鼓,还有的则指向了金川西南方向,一个位于大雪山脚下、几乎与世隔绝的“孟弄”寨。
韩震决定亲自前往“孟弄”寨一探。他带着几名最得力的手下,化装成收购药材的商人,历经艰险,穿过数条无人区般的峡谷,终于抵达了这个隐藏在云雾深处的寨落。
寨子不大,依山而建,房屋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与金川主区域的石碉房迥异。寨民眼神淳朴中带着警惕。韩震没有急于暴露目的,而是用带来的盐巴、针线和少量铁器,与寨民公平交易,并借着机会,向寨中一位最年长的毕摩请教当地的传说和历史。
老毕摩须发皆白,眼神浑浊却深邃。在韩震奉上珍贵的茶叶和耐心的聆听后,他终于在火塘边,用苍凉古老的调子,吟唱起部族的迁徙史诗。歌谣冗长而晦涩,充满了神话色彩,但韩震敏锐地捕捉到了几个关键的名字和事件节点,与史书和地方志中关于孟获部族流散的记载,隐隐吻合。
更关键的是,老毕摩提到,寨子头人孟坤的家族,世代保存着一面残破的、据说是祖先传下的“犀皮神鼓”,以及一柄锈迹斑斑但形制古拙的“断月”短剑,家族内部口传,其祖乃是“那位被汉人丞相七擒七纵、最终带领族人找到这片安宁之地的英雄王”。
韩震心中大动。他设法见到了头人孟坤。这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汉子,面容黝黑,身形精悍,眼神沉稳,不像是个狡诈之徒。他对于韩震这位“商人”的博闻强记和对自己家族历史的了解感到惊讶,但也保持着足够的警惕。韩震没有直接挑明,只是旁敲侧击,确认了“犀皮鼓”和“断月剑”的存在,并观察到孟坤在寨中颇受尊敬,处理事务也算公正。
抉择与出山:新的希望
韩震将探得的情报迅速传回成都。陆弘毅仔细研究了所有细节,结合其他线路反馈的信息综合判断,认为这个孟坤,是目前找到的可能性最高、条件也最符合的人选。
“孟弄寨地处偏远,势力不大,正合我意。孟坤此人,沉稳有余,野心不大,且其寨民生活相对平和,说明其并非穷兵黩武之辈。其家族信物与口传历史,能与史籍隐隐对应,可信度较高。”陆弘毅向王坚分析道。
王坚最终拍板:“既如此,便试上一试!以朝廷名义,正式征召孟坤入成都觐见!”
当盖着四川总督府和钦差关防大印的文书,由一队精锐骑兵护送,穿越群山,送达孟弄寨时,整个寨子都震动了。孟坤手持文书,看着那威严的朱印,心情复杂。他隐约猜到了与那位遥远的祖先有关,这既是荣耀,也可能是一场巨大的风险。
在寨民们担忧和期待的目光中,孟坤最终决定前往。他带着那面残破的犀皮鼓和那柄断月剑,跟随使者,走出了世代居住的大山,走向了那个对他来说陌生而庞大的帝国边陲中心——成都。
在成都总督府,王坚与陆弘毅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位可能承载着历史使命的山寨头人。当孟坤拿出那两件传承了数百年的信物时,陆弘毅请来的几位博学老儒仔细辨认,虽无法百分百确定,但均认为其形制、纹路与三国两晋时期西南夷族的器物特征相符。
陆弘毅没有急于要求孟坤立刻表态,而是让他住在馆驿,由专人陪同,参观成都的繁华,感受帝国的强盛与文化,并向他详细阐述了朝廷治理金川的困难,以及希望借助其先祖威望,安抚地方、共谋发展的诚意。
孟坤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山外世界的广阔与帝国的强大,超出了他的想象。而陆弘毅言辞恳切,承诺尊重当地习俗,保障其部族利益,并赋予他治理一方、光耀先祖的使命,也让他看到了不同于深山困守的另一种可能。
经过数日的深思熟虑,孟坤终于跪倒在王坚与陆弘毅面前,用生硬的汉话宣誓:“孟坤,愿效先祖之志,归顺天朝,竭尽所能,安抚金川各部,不负朝廷重托,不负武侯遗德!”
王坚与陆弘毅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那抹久违的、充满希望的光芒。一条依托历史、嫁接威望、以本地人治理本地人的全新路径,终于在这重重困局中,被艰难地开辟了出来。孟坤的出山,仿佛为沉闷压抑的金川局势,注入了一股源自历史深处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