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金时期西京大同地区煤炭的应用情况,咱们能从南宋文学家朱弁写的《炕寝三十韵》这首诗里,了解个大概。朱弁,你知道吧?”陶兄带着询问的目光看向啸风。
“朱弁呀,只要去过善化寺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他呢。”啸风立刻回应道,“他当年是以通问副使的身份,去慰问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但他宁死不屈,坚决不肯屈服于金人的威逼利诱,结果就被扣押在西京大同,整整长达十六年。在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善化寺的修建过程,还撰写了朱弁碑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金碑。”
陶兄听后,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接着讲道:“对,他写的是《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
“朱弁在西京大同待了那十几年,肯定写了不少诗,难道这里面真有写煤的诗?”啸风满脸好奇,迫不及待地问道。
“还真有,有一首《炕寝三十韵》就是朱弁滞留大同时所创作的。”陶兄微笑着回应,“这首诗全篇是五言六十句,其中有八句特别生动。不仅把大同煤那黝黑发亮的外观描绘得栩栩如生,还通过形象的语句,将大同煤火力强劲、发热量高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诗里描述煤燃烧的时候,火势凶猛,人都难以靠近。”
“《炕寝三十韵》,这名字听起来挺有意思,难道是说在炕上睡觉的事儿?”
啸风笑着打趣道,“金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炕了,这可真了不起!就是那种用砖、坯之类砌成的供人睡觉的炕,下面有弯弯曲曲的烟道,和烟囱连通着,烧起火来就能取暖。咱们小时候都睡过火炕,一到冬天,往被窝里一蜷,那叫一个暖和。”
“确实如此,要是南方人来咱们这儿过冬,肯定会觉得冷得受不了。”
陶兄深有同感地说道,“你看朱弁就写道,‘淹留岁再残,朔雪满崖谷。御冬貂裘弊,一炕且跧伏。’形象地描绘出他在大同滞留多年,面对满谷朔雪,只能依靠火炕抵御严寒的情景。”
“哈哈,‘一炕且跧伏。’”啸风兴致勃勃地说道,“嘿,你瞧,这儿正好有这首诗呢。”
陶兄见状,便声情并茂地诵读起来:“西山石为薪,黝色射惊目。方炽绝可迩,将尽还自续。飞飞涌玄云,焰焰积红玉。稍疑雷出地,又似风薄木。”
“好啊!”啸风不禁拍手称赞,眼中满是欣赏。
“‘飞飞涌玄云,焰焰积红玉。稍疑雷出地,又似风薄木。’这几句实在是写得太形象逼真了。”
陶兄满脸陶醉,继续解释道,“若不是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绝无可能将燃烧着的煤炭描绘得如此生动鲜活。你想啊,煤燃烧时,烟气较大,诗里就巧妙地把那一团团升腾而起的煤烟,比作洁白的云霞向空中翻涌。同时,又将炉中熊熊燃烧的煤炭,比喻成通红的玉石,正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彩。那煤火呼呼作响,火力极其旺盛,灶膛里发出的声响,犹如地上突然响起的闷雷,又好似狂风刮过,高大的林木在风中呼啸。”
“那天气冷得厉害,朱弁也只能蜷缩在炕上,顺便观察煤炭燃烧的火焰了呗。”啸风大笑着调侃,言语间满是诙谐。
“看呐,这是于谦写的诗。”陶兄说着,将话题引向另一首诗。
“明代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于谦,曾经担任兵部右侍郎,在山西、河南做巡抚长达十九年呢。”啸风像是在回忆,又念叨了一遍于谦的事迹。
“于谦在《云中即事》这首诗里对大同这边的风土人情是这么描绘的:‘目击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景苍茫。炕头炽炭烧黄鼠,马上弯弓射白狼。’”陶兄缓缓念道。
“这日子看上去还挺惬意滋润的嘛,不烤羊肉,反倒烤起黄鼠来了。”啸风笑着打趣,想象着诗中描绘的场景。
恰在此时,他俩的目光同时被展览柜里摆放的驮煤木垫肩和驮煤棉垫肩所吸引。
“过去采煤的条件可艰苦了。”陶兄一边端详着垫肩,一边详细介绍道,“工人们得钻进又矮又窄的矿洞,一凿一凿地把煤开采下来,再把煤放进特定的器物中。由于矿洞空间狭小,人只能弓着身子,用肩膀驮着煤往外运,所以才会在肩上垫上木质或棉质的垫子,多少能减轻些负担。”
“看这里,”啸风指着一处配有图画的文字,念了起来,“ 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挖掘。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钁拾取者。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凡煤炭取空而后,以土填实其井。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一”
“哈哈,这办法挺妙的呀。”两人读完后,相视大笑起来,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大同,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军事需求,兵器营造业发达。在辽、金、元时期,大同地区的冶铁水平就已然颇高,打造出的兵器工艺精湛,品质上乘。
到了元代,大同地区的采煤业更是蓬勃发展,冶铁业也持续繁荣。元政府十分重视此地,不仅在大同大量设立冶铁炉具,还迁移百姓前来,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发展。那时,大同的煤炭已在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看这儿。”啸风又兴奋地指向一张图片说道。
《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了有关中国用煤的见闻:“整个契丹省到处都能发现一种黑色石块,它是从矿山里挖出来的,在地下呈脉状延伸,只要一点燃,产生的效力和木炭一样,可它的火焰却比木炭更大更旺呢。甚至能够从夜晚一直燃烧到天亮,都不会熄灭。”
这段记载,仿佛让他们看到了当时煤炭被广泛使用且备受赞誉的场景。
这种石块,除非先将小块的引燃,否则平日里并不会自行着火,可一旦燃烧起来,便会释放出巨大的热量。
“由此可见,那个时候欧洲大概率还没有煤炭呢。”啸风分析道。
“确实如此,有了煤炭,冬天就好熬多了。”陶兄深有感触地感叹。
“没错,”啸风接着说,“大同地区煤炭开发历史源远流长,其影响早已融入民间习俗。每至过年,正值天寒地冻的腊月,大同地区的人们就会点燃民俗‘旺火’。”
“确实是这样,”陶兄点头附和,“这‘旺火’承载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一代又一代的大同人传承着这个习俗,每到过年,看着那熊熊燃烧的旺火,年味儿就浓了,心里也满是对新一年的憧憬。”
的确如此,大同拢旺火最初源于大同冬至的窑神节。大同人将这一天视为“二大年”,由于与煤炭关系密切,拢旺火便成了大同下窑人充满吉祥寓意的狂欢方式。
后来,在除夕辞旧迎新之时,也有了拢旺火的习俗。而到了正月十五,大家都会出门看红火、赏花灯。要是正巧碰上“正月十五雪打灯”的美景,人们便会在街头拢起一个大大的旺火,它既能取暖,又能照明。
男女老少手拉手,围着旺火先正转三圈,再倒转三圈,然后又正转三圈,以此寓意来年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红火火、长长久久。
正是:旺火烛天,映彻平城千巷暖;祥光铺地,迎来云邑万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