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外表上看,它的模样和结构,跟真正的树木没啥两样,简直是像极了。”
爸爸刘明顿了顿,接着说道,“但实际上,它的物质组成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最初的树木完全不一样啦。”
“大自然才是最神奇的!”一直在一旁静静聆听的啸风,此时也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
他微微点头,脸上满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与敬畏,仿佛内心深处被这神奇的地质演变深深触动。
“哇,快看这些叶子,太漂亮了!”晓萱的声音里充满了惊喜,忍不住叫了起来。
“吓我一跳,一惊一乍的,都这么大个人了。”母亲张姨嗔怪地说道,但脸上也带着笑意。
“真的太漂亮了!”晓萱依旧沉浸在对这些化石的惊叹中,再次强调道。
“真的,太漂亮了!”林宇也跟着叫了起来,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些化石。
大家纷纷走上前去,只见另一侧的墙壁上展示着许多五彩斑斓的叶子化石,精美的样子让大家都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叹。
“树叶的细胞结构有时候会被矿物质取代,像二氧化硅、方解石或者黄铁矿之类的,这样就形成了这些精美的化石。”王导耐心地解释着,眼神中也满是对这些大自然杰作的赞叹。
“那这些都是什么叶子呀?”小雨仰着小脸,轻声问道,眼神中充满了好奇。
“在古生代,像石炭纪的煤层里,常常能发现蕨类植物的化石,它们可是那个时期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王导神色专注,手指向一旁的化石标本,向众人娓娓道来。
小雨仰着脑袋,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忍不住开口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呀?”
妈妈李梅听到女儿主动提问,脸上满是欣慰,小声嘀咕着:“原来这孩子也会主动提问呢,好现象。”
察觉到小雨对知识的强烈渴望,王导微微俯身,面带亲切的笑容,接着讲道:
“到了中生代,比如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的煤层中,裸子植物的化石就比较常见了,像苏铁和松柏类植物的化石就常常能被发现。而从白垩纪晚期开始,被子植物登上了历史舞台,所以在相对年轻一些的煤层里,被子植物的化石更为多见。”
“真漂亮啊,这些化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小雨依旧紧追不舍,眼中的好奇愈发浓烈。
王导耐心地解释道:“树叶化石的颜色,一般是由矿物质的种类决定的。打个比方,要是化石发生了黄铁矿化,那就可能呈现出金色或者金属光泽;要是二氧化硅化了,可能就会是灰色或者白色。”
“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一直沉默寡言的陶兄,此时也不禁发出感慨,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安静。
王导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有些化石,因为保存得特别完好,或者矿物质充分渗透进去,可能会呈现出特别鲜艳的色彩,像红色、黄色或者绿色。”
“这可极具收藏价值,”陶兄补充道,“树叶化石凭借精美的细节和独特的自然美感,常常被当作装饰品,或者被收藏爱好者们收入囊中。”
“没错,一些化石经过抛光处理,或者采用特殊工艺加工后,色彩会更加明艳,纹理也会更加清晰,极具观赏性。”王导表示赞同,进一步阐释着。
“头顶上有棵树啊!”小虎突然扯着嗓子大喊起来,打破了现场的讨论氛围。众人纷纷抬头,只见头顶上方有一块完整的木化石。
“大家看,头顶这颗完整的木化石,其实就是树干形成的。”
王导抬起头,指着木化石,详细解释道,“大家都知道,煤是由植物演变而来的,但要想让植物变成化石,得被沼泽完全掩埋才行。树干体积比较大,被完整掩埋可不是件容易事,所以木化石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
“真是太神奇了。”
“大自然的造化啊!”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出由衷的赞叹,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不已。
众人继续向前行进。
“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瓦斯爆炸的场景模拟。”
王导一边说着,一边指向模拟区域,神情严肃,“大家要知道,瓦斯并非单一的一种气体,它其实是井下有害气体的统称,其中包含甲烷、硫化氢以及一氧化碳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原来瓦斯不是一种气体呀。”李梅微微皱眉,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轻声说道。
王导点了点头,继续深入讲解:“瓦斯爆炸需要同时满足三个特定条件。首先是瓦斯浓度,必须达到5%至16%这个区间,特别要注意的是,当瓦斯浓度处于8%的时候,爆炸威力会达到最大。一旦瓦斯浓度超过16%,它就不会爆炸了,而是像我们家里使用的煤气一样,只会燃烧。”
“这可真是涨知识了。”赵芳一脸感慨,转头看向小虎,问道:“小虎,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小虎用力地点点头,脆生生地回答。
“怪不得煤气泄漏那么危险呢。”张姨在一旁若有所思地说道,“听了这番讲解,我才真正明白其中的缘由。”
王导接着说道:“第二个条件,是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达到12%。而第三个条件,是引爆瓦斯的火源温度要达到650°c。只有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瓦斯爆炸就会发生。”
“听说瓦斯爆炸的威力特别大。”林宇满脸好奇,忍不住开口询问。
“没错,瓦斯爆炸的威力超乎想象。”王导的表情愈发凝重,“它会产生一股极其强大的冲击波,那冲击力,能直接把轨道上的矿车狠狠地推进煤墙里。正因如此,瓦斯爆炸长期以来一直是矿井生产过程中,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啊,这么厉害啊!”众人听闻,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纷纷发出惊叹声。
“在我们的每一个矿井中,氧气条件基本上是必然满足的。”
王导神情专注,继续解释道,“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都能达到12%。所以,在井下,杜绝明火就成了重中之重。这就是为什么井下严禁明火。”
正是:入矿井寻幽,乌金遗迹藏神秘;临坑道探秘,地质奇观展妙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