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的历史长河中,煤炭始终是跳动不息的文明火种。”王静解释说,“考古学家在汉代古墓中,发现了煤精雕刻的配饰与煤块燃烧的痕迹,这些斑驳的文物,如同远古的密码,无声诉说着先民对煤炭的探索与利用。”
“我曾指尖抚摸过煤精温润的表面,仿佛能触到千年前匠人专注的目光,那时的煤炭,已悄然融入这片土地的生活肌理。”刘明佩服地回忆着。
“时光流转至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挥毫写下平城西三十里之东溪,山有石炭,火之热同焦炭也’的文字。”
一名身形适中、而立之年的男导游向他的所带团的游客介绍,“说这寥寥数语,不仅是中国古籍的详实记载,更似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追寻煤炭文明的道路。当书页泛黄,这些文字依然鲜活,见证着古人对自然资源的认知跨越。”
宇辰的目光紧锁在那个男导游身影上,心中不禁泛起一阵疑惑:“这位导游怎么如此眼熟?好似在哪儿见过。”
就在这时,一道洪亮有力的声音从旁传来:“张导,你对这些历史的讲解真是深入浅出,太博学多才啦!”
宇辰闻声转过头,只见一位身形清瘦却精神矍铄的老爷子,正满脸笑意地看着不远处的男导游。
刹那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猛地想起,这可不就是今年夏天,自己和梦瑶一同参观“梁思成纪念馆”时,碰到的那位知识渊博的张导,以及这位对建筑历史同样颇有研究且颇为风趣的老爷子嘛!
“世界可真小,没想到会在这儿又碰上。”宇辰暗自感叹,眼中满是惊讶。
此时,王静轻启朱唇,声音清脆铿锵,仿若带着众人穿越时空:“宋代时,煤烟袅袅升起,弥漫在市井巷陌之间。煤炭不再局限于零星使用,而是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铁匠铺里,通红的煤火映照着匠人挥汗如雨的面庞,铁锤与铁砧的撞击声,与煤炭燃烧的噼啪声交织,奏响工业文明的序曲。”
张导紧接着接过话茬,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与宋同时代的辽金元时期,大同大地掀起掘煤冶铁的热潮。矿井巷道如蛛网般延伸,驮着煤炭的驼队穿梭于草原与城镇之间。冶铁炉中,熊熊煤火将矿石熔炼成精铁,锻造出的兵器甲胄,在冷兵器时代闪耀着寒光;打造的农具器皿,又滋养着一方百姓的衣食住行。”
王静微微侧身,目光扫过众人,继续娓娓道来:“明清时期,采煤业已颇具规模。井口林立,号子声此起彼伏,满载煤炭的木轮车在黄土路上碾出深深的辙印。商队将大同煤炭远销四方,黑亮的煤块不仅是燃料,更成为连接南北经济的纽带。矿山周边,茶馆、客栈应运而生,形成独特的矿业集镇风貌。”
“步入清末,蒸汽机的轰鸣声打破了传统采煤的宁静。机械取代了人力挖掘,铁轨延伸至矿井深处,大同煤业踏上了近代化征程。尽管时局动荡,煤炭产业却在艰难中蜕变,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日后的工业发展埋下伏笔。”
张导目光透着几分深邃,“从汉墓微光到机械轰鸣,大同的煤炭史,正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能源文明演进史。”
“般配!”老爷子突然提高音量,语气里满是赞赏。
张导看向王静,眼中带着真诚的认可:“你讲得真好,尤其是刚才那篇祭文,太感人了!”
听到这话,宇辰的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刺痛了一下。
王静神色平静,语气淡淡地说:“你也讲得很不错。”说完,她便转身面向众人,利落地说道,“好了,大家跟上,咱们继续参观。”
说罢,便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 ,众人也赶忙跟上。
在日军的铁蹄践踏这片土地之前,大同已然是一座被煤炭点燃发展引擎的城市,其煤炭产业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深深扎根于历史的土壤之中。
晋北矿务局、同宝公司、宝恒公司等上百座颇具规模的煤矿,在大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近千个小煤窑也在山间、地底星点分布,共同奏响煤炭开采的繁忙乐章。
那时,半机械化矿井不断涌现,先进的采煤设备发出轰鸣,与矿工们有力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煤炭顺着传送皮带源源不断地输出,运往各地,为工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矿区内,铁路与公路交错,铁路上,装满煤炭的列车呼啸而过,公路上,运输煤炭的车辆往来穿梭,它们将大同的煤炭运往四面八方,也将大同与外界紧密相连。
不仅如此,围绕着煤炭产业,文化、医疗、教育等诸多设施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矿工们在辛苦劳作之余,有了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文化场所,生病时能得到及时救治,子女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煤炭产业成为大同当之无愧的重要支柱,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口的聚集,也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人文底蕴,让大同成为那个时代工业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
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9月,日军的侵略打破了大同原有的安宁,他们贪婪的目光盯上了这片丰富的煤炭资源,从此,大同煤矿陷入了长达八年的黑暗岁月。
“看,这两张是晋北矿务局下辖的煤峪口矿和永定庄矿的老照片,曾经的繁荣与后来的苦难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时刻提醒着人们,那段历史不容忘却 。”王导指着墙上的板图说。
啸风的手指重重叩击着展板上泛黄的勘测图纸,声音里裹着难以压抑的愤懑:早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地质勘探队就打着学术考察的幌子潜入大同。这些标注着等高线的绝密地图,每一处红点都精准定位着优质煤层——他们谋划这场掠夺,足足准备了六年。
正是:铭往昔烽火沧桑,忆金戈铁马,血沃山河凝浩气,吾辈当自强,承先辈遗志;珍今朝升平盛景,看翠柳莺啼,风和日月谱新篇,众人应奋进,创时代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