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生锈后,那层锈迹结构疏松,挡不住水分和空气继续往里‘啃’;但青铜不一样,比如常见的锡青铜,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能是氧化锡,也可能是碱式碳酸铜,像给剑身穿了层保护衣,能大大减慢腐蚀速度。”吃瓜博主解释。
王静听得连连点头,满眼佩服:“您这学问也太扎实了,说得又准又好懂!”
博主笑着摆手:“那算什么学问,不过是爱查资料罢了。其实汉代工匠早就厉害得很,已经掌握了炒钢法和百炼钢技术。从青铜剑到铁剑,不只是换了种材料,更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大飞跃。”
这时,林宇忽然指着那把铁剑的剑格:“你们看这里,镶嵌的白玉居然还在原位,保存得也太完整了!”
晓萱盯着那抹莹白,瞬间脑补出画面:“用白玉做装饰,当年用这剑的,肯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吧?”
另一边,刘明正凝视着展柜里最长的那把剑,眼神悠远:“真不知道它当年挂在哪位将军腰间,又见过多少边关的烽火狼烟。”
“快来看这个!”宇辰的声音从隔壁展柜传来,众人围过去,只见一块白玉静静躺在绒布上,展牌写着“大同南郊汉墓出土”。
他忍不住赞叹:“这白玉也太漂亮了,洁白无瑕,摸起来肯定温润得很!”
啸风也附和:“确实,配得上‘温润如玉’这四个字。”
众人凑近细看,那白玉剑璏下方有一道凹槽,上方留着四边,中间低平处刻着纹饰,花纹大方又灵动。
晓萱看得眼睛发亮,语气夸张:“这玉也太好了吧,我都找不出词形容!就像……就像温润如玉的公子!”
林宇忍不住打趣:“你满脑子都是帅哥。这可不是普通的玉,是剑璏。”
“剑璏?那是什么?”小虎挠了挠头,满脸好奇。
一旁的陶兄笑着逗他:“怎么,你也想要一把宝剑?”
小虎立刻挺胸:“宝剑我早就有了!不过还真没有这个剑璏。”
一句话逗得众人都笑了。
“别光顾着笑,我来给大家说说。”赵导走上前,指着展牌解释,“剑璏,念‘wèi’,是古代宝剑上的玉饰之一。它的用处很实在,穿在腰带上,就能把剑稳稳固定在腰间,所以也叫‘剑鼻’。《说文解字》里就写了:‘璏,剑鼻玉饰也。’”
“哦,原来是这样。”众人恍然大悟。
“不止剑璏,古代宝剑上的玉饰通常有四件,合起来叫‘玉具剑’。”吃瓜博主补充道,“除了剑璏,还有保护剑柄的剑格、盖在剑柄顶端的剑首,以及套在剑鞘末端的剑珌。这玉具剑从春秋战国就有了,到汉代的时候最流行,之后才慢慢少见、消失。在当年,它可不只是装饰,更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有时候还会被当作珍贵的礼物送人呢。”
话音落下,展厅里又安静下来,只有展柜里的古剑与玉饰,仿佛还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白登之战讲解
大家继续前行,李梅率先开口:“白登之战,这个我听说过,可是具体咋回事,还是不明白。”
赵导随即解答:“白登之战是西汉王朝建立之初与匈奴进行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其战场就在今大同市城东马铺山一带。”
“白登之战很有名。”梦瑶补充道。
“没错,”赵导接着详细讲述,“当时为了打击匈奴南下骚扰,加强北方边疆统治,在公元前200年冬,汉高祖刘邦在大将周勃、樊哙等辅佐下,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
“32万吗?那么多?”林宇听到兵力数字,不由露出怀疑的神情。
赵导继续说道:“刘邦率骑兵先行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冒顿单于随即以40万精骑将其团团包围。汉军奋力突出重围后,占据了白登山高地。之后匈奴又将刘邦兵马围困在白登山上,双方激战七天七夜,始终未分胜负。”
“原来是这样,”陶兄结合地形分析,“高地的好处是便于冲锋,坏处是没有吃的、没有水,不利于打持久战。”
“关键时刻,刘邦采纳了谋士陈平的离间计。”赵导揭晓战局转折,“他派人送给冒顿之妻一封信、一幅美女图像,还贿以重金,成功说服冒顿之妻劝冒顿撤兵,这才解了白登之围,这场战役也就是史称的‘白登之战’。”
“呵呵。”吃瓜博主听完这段巧妙的解围策略,忍不住笑了出来。
大家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随后,赵导指向一幅油画:“这幅油画就是以‘白登之战’为素材创作的。整幅画面构图以‘突围’为核心,战争场面宏大,人物刻画生动、逼真,让人宛若有身临其境之感。”
“赵导,您给大伙儿细致讲讲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吧?”啸风往前凑了凑,眼里满是期待。
赵导指尖轻轻点了点展板上的地图,缓缓开口:“秦汉年间,大同可是实打实的边陲要地。北边的匈奴总来滋扰,中原的安稳常受威胁,长城沿线常年烽火不断,大同往往是最先遭殃的地方。”
“没错,这地理位置太关键了。”刘明在一旁附和,不住点头。
“所以两汉政权才双管齐下。”赵导继续说道,“一方面大力加强边郡建设,设县筑城,还在马邑屯了重兵,遇着侵扰就强势反击;另一方面又推行‘和亲’政策,想借此分化匈奴的势力。”
“这一硬一软,不是矛盾吗?”林宇皱着眉,满脸疑惑地问道。
“一点不矛盾。”站在角落的陶兄接过话头,“到最后,匈奴帝国还真就分裂了——北匈奴往西迁走了,南匈奴则被汉朝的诚意打动,迁到内地定居,慢慢融入了中华大家庭。”
“可老话不是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吗?”一旁的吃瓜博主忍不住插了句嘴。
“这话可不对!”陶兄立刻反驳,语气带着几分严肃。
“好啦好啦,别争了,先听赵导接着讲。”晓萱笑着打圆场,把话题拉了回来。
赵导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说到‘强边固篱’,有件事得提。西汉高祖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01年,朝廷下令让全国的县邑都筑城,代郡、雁门郡这一带,一下子多了崞县、道人、平舒、武州这些城邑。后来‘白登之战’爆发,平城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受中央重视。这些新筑的城邑,不光守住了边疆,还让当地的经济、文化都慢慢繁荣起来了。”
“哦,原来如此!”啸风恍然大悟,“这么说,地下挖出的那些文物,还和白登战役有关系?”
这时,赵导转身指向墙上另一块展板,笑着说:“你们看,这是汉代平息大同地区战乱的大事记,上面记着每次平乱的时间和经过。”
宇辰盯着展板上的文字,轻声念了出来:“‘韩王信之乱’——汉高祖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亲自带兵北上,打败了韩王信的军队,接着又去攻打匈奴,结果在平城白登山被围了,最后用了陈平的计谋,七天后才解了围。”
“还有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的记录。”啸风顺着展板往下看,念道,“周勃等人打败韩王信后,回头又攻占了楼烦的三座城,还在平城下反击了匈奴的骑兵。”
陶兄也凑上前,指着后面的条目念:“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之前逃掉的韩王信,又联合匈奴骑兵占领了参合。汉朝派柴将军去征讨,不仅攻破了参合,还杀了韩王信。另外,太尉周勃还带兵打败了韩信、陈稀、赵利的军队,平定了雁门郡的十七个县,还有云中郡的十二个县。”
正是:武灵王雄才大略,胡服骑射安北境;汉高祖深谋远虑,平城白登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