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城那场沐猴而冠的闹剧,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泼入一瓢冷水,瞬间在天下间炸开了锅。僭越称帝,乃十恶不赦之首罪,打破了汉室四百年余威所维系的最基本的政治伦理底线。一时间,无论真心假意,各路诸侯无不厉声谴责,檄文如雪片般飞向淮南。
然而,真正能决定袁术命运的力量,正悄然汇聚。而汇聚这股力量的旗帜,并非许都的曹操,也非邺城的袁绍,而是雄踞西陲、新得关中、兵锋正盛的益州牧——刘隆。
成都,州牧府议事堂。气氛庄严肃穆,不同于往日军事会议的杀伐之气,更多了几分庙堂谋划的凝重。
刘隆端坐主位,一身玄色常服,不怒自威。下首左右,郭嘉、法正、戏志才、李平等谋士肃立;赵云、黄忠、张辽(若已归附)、严颜等武将按剑而立。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刘隆身上。
“诸位,”刘隆声音沉稳,打破沉寂,“袁术无道,僭号称尊,裂土分疆,此乃人神共愤,天地不容!汉室虽微,天命未改。我等世受汉恩,岂能坐视国贼猖獗,荼毒苍生?”
他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曹孟德在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袁本初在冀,坐拥四州之地。然,讨逆之举,首重实力,亦需大义名分。我益州,地处上游,兵精粮足,更兼新平关中,威震华夏。此番讨逆,我辈若不挺身而出,何人可当此任?”
郭嘉轻咳一声,接口道:“主公所言极是。袁术倒行逆施,已成天下公敌。然,群龙不可无首。主公新得传国玉玺(或已得,或可宣称得之),乃天命所归之兆(或可宣称得之),更兼破董卓、定关中、诛李郭,功在社稷,威加海内。由主公出面,号召天下,共讨国贼,名正言顺,众望所归!”
法正亦道:“正以为,主公当速发檄文,传檄天下,自任讨逆盟主。联合曹操、孙策、刘表等,共举义兵。曹操虽挟天子,然其与袁绍相持,无力南顾,必乐见我出兵牵制袁术;孙策与袁术有杀父之仇,必欣然景从;刘表坐守之贼,亦不敢违逆大势。如此,则可集天下之力,一举荡平淮南!”
“好!”刘隆霍然起身,决然道:“便依二位先生之策!即刻起草讨逆檄文,以我‘镇西将军、益州牧、都督益梁雍凉四州诸军事’之名,传檄各州郡!同时,遣使星夜赶赴许都、吴郡、襄阳,邀曹、孙、刘共举义旗,会猎淮南!”
“主公英明!”众文武齐声应诺,士气高昂。
益州文士班子迅速运转起来。一篇引经据典、义正辞严、文采斐然的讨逆檄文,在郭嘉、法正等人的精心打磨下,迅速成型。檄文中,刘隆历数袁术“豺狼野心,潜包祸谋,僭越称制,秽乱神器”等滔天罪行,痛斥其“伪作符瑞,妄称天命”的荒唐行径,阐明“汉德虽衰,天命未改,忠臣义士,岂忍坐视?”的大义所在。最后,宣告“隆虽不才,忝居方伯,敢不纠合义兵,奉辞伐罪?今传檄天下,邀集忠良,共赴国难,戮力王室,剿灭凶逆!” 并明确表示“凡我同盟,齐奋鹰扬,戮力一心,共匡社稷!” 隐隐以盟主自居。
檄文加盖刘隆印信,抄录数百份,由精干信使分送天下各州郡,尤其是曹操、孙策、刘表等处。
与此同时,三路使者轻装简从,星夜出发:
一路北上许都,面见曹操,陈说利害,邀其共讨袁术,并暗示承认曹操“奉迎天子”的功劳,以期缓和关系,共同对敌。
一路东出三峡,直抵吴郡,面见孙策。使者携重礼,并提及孙坚旧事,激其复仇之志,约定东西夹击。
一路南下荆州,面见刘表。使者以“唇亡齿寒”为说,劝其出兵相助,至少提供粮道便利,勿使袁术坐大。
檄文所至,天下响应!
曹操在许都,正愁南面袁术威胁,见刘隆主动牵头,乐得顺水推舟,即刻回书,表示“谨奉王命,愿从盟约”,并表奏刘隆为“骠骑将军,假节钺,督荆、扬、徐、豫诸军事讨逆”(虚衔),派夏侯惇率偏师出谯郡以为策应。
孙策在吴郡,闻讯大喜,旧恨新仇涌上心头,立刻秣马厉兵,准备西进,与刘隆使者约定会师日期。
刘表在襄阳,虽不愿过多消耗实力,但迫于大势和荆州士民压力,也回书表示支持,开放部分水道粮道,并派小股兵力助战。
成都北郊,沔水之滨,旌旗招展,刀枪如林。
刘隆举行了盛大的誓师仪式。数万益州精锐步骑,甲胄鲜明,队列严整,肃立于点将台下。新近归附的并州狼骑(若已收服)、严阵以待的陌刀队、蓄势待发的神臂弓手,各色强军,气势如虹。
刘隆一身戎装,登上高台,手持檄文,声如洪钟,向全军将士宣读讨逆大义。最后,他拔出佩剑,直指东南,厉声喝道:
“三军将士!逆贼袁术,祸乱天下,今日,我等奉天讨逆,解民倒悬!功成之日,必不吝封赏!怯战者,军法从事!出发!”
“讨逆!讨逆!讨逆!”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震四野。战鼓擂动,号角长鸣。大军如同决堤的洪流,浩浩荡荡,开出营寨,沿金牛道、米仓道,向荆州方向开进,剑指淮南!
镇西将军刘隆,终于亮出了他逐鹿中原的锋芒。一场以“奉天讨逆”为名,实为争夺天下主导权的南征,就此拉开序幕。而首当其冲的,便是那僭位称尊、已成众矢之的的仲氏“皇帝”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