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二日,宣府大捷的消息尚未传开,崇祯在乾清宫内演了一出好戏。
什么?喀尔喀部两万骑兵南下宣府?大惊失色,手中的茶盏跌落在地,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兵部尚书孙承宗会意,立即配合演出:陛下,事态紧急!曹文诏将军虽在宣府,但兵力不足,恐难抵挡。臣建议立即从古北口调兵增援!
崇祯地下令,传旨古北口守军,立即分兵一万驰援宣府!
这道圣旨故意通过已被东厂掌控的驿道传递,确保会被后金细作截获。
果然,当夜皇太极就收到了明军调兵的情报。
大汗,明军果然中计!范文程兴奋地说,古北口守军分兵,正是我军破关的良机!
皇太极却较为谨慎:且慢,这会不会是明军的诡计?
就在这时,探马来报:确认古北口明军正在连夜向西开拔,城头守军明显减少。
皇太极终于下定决心,传令全军,即刻攻打古北口!
此时的古北口,周遇吉按照计划,只留下两千老弱守城,做出兵力空虚的假象。当后金军开始攻城时,守军稍作抵抗便仓皇撤退。
十月二十三日清晨,皇太极顺利占领古北口。望着向南延伸的官道,他志得意满:明军果然空虚!传令全军,直取密云!
他不知道的是,在密云一带,孙传庭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孙传庭站在密云城头,用远镜观察着北方。他的五万秦军已经在此等候多日,其中一万精锐装备了燧发枪。
将军,探马来报,皇太极已过古北口,正朝密云而来。副将禀报。
孙传庭冷笑:来得正好。传令各部,按计划准备。
与此同时,卢象升率领两万天雄军,秦良玉亲率两万京营精锐,正日夜兼程赶往密云。为了隐蔽行踪,他们昼伏夜出,专走小路。
十月二十五日,皇太极大军抵达密云城外。令他意外的是,密云城门大开,城头旌旗招展,却不见守军。
有诈!皇太极立即警觉,全军停止前进!
但为时已晚。
一声炮响,密云城头突然出现大量明军。与此同时,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号角声。
孙传庭出现在城头:皇太极,你已中我家陛下之计矣!
皇太极环顾四周,只见东面出现天雄军旗帜,西面出现京营旗帜,南面则是严阵以待的秦军主力。
中计了!皇太极咬牙切齿,全军向北突围!
然而北面的退路早已被切断。
曹变蛟率领一万武卫营精锐及时赶到,堵死了皇太极的退路。
燧发枪队,前进!孙传庭下令。
一万燧发枪手排着整齐的队列向前推进。
他们分成三个波次,轮番齐射。
密集的弹雨让后金骑兵根本无法冲锋。
火炮准备!卢象升同时下令。
天雄军的火炮开始轰击后金军后阵,阻止他们重组阵型。
皇太极陷入绝境。他亲自率领正黄旗精锐,试图突破武卫营的防线。
大金的勇士们,随我冲!
然而燧发枪的威力远超他的想象。
正黄旗骑兵还没冲到明军阵前,就已在弹雨中损失惨重。
大汗,这样冲不过去!代善焦急地喊道。
皇太极看着四周越来越多的明军,知道再不突围就来不及了。
全军向东北方向突围!他做出了痛苦的决定,能走多少是多少!
这是唯一生路,但也是最艰难的路——要穿越燕山山脉。
在后金军拼死冲击下,武卫营的防线终于被撕开一个口子。
皇太极带着万余残兵败将,仓皇逃入燕山。
孙传庭正要下令追击,却被快马赶来的崇祯特使阻止。
陛下有令:穷寇莫追。燕山艰险,我军不熟悉地形,恐遭埋伏。
孙传庭会意:臣遵旨。
密云之战,以明军大获全胜告终。
皇太极十万大军,回防金州五万,现在仅剩万人逃回辽东。
消息传回北京,万民欢腾。
这是自万历年间以来,明军对后金取得的最辉煌胜利。
崇祯在太庙举行了隆重的献捷仪式。
望着凯旋的将士,他知道,经过此战,大明终于扭转了战略劣势。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精妙的布局和果断的决策。
告诉孙传庭,崇祯对特使说,在密云立碑纪念,让后人永远记住这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