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冬,北洋舰队提督府(登州)
北洋舰队提督李嘉南站在巨大的海图前,目光锐利如鹰隼,聚焦在朝鲜半岛与日本九州岛之间那片狭长的海域——朝鲜海峡。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海峡中央那个形似哑铃、战略位置极其关键的岛屿上:对马岛。
皇太极暴毙,后金内乱,辽东压力稍缓。崇祯皇帝的战略目光,已投向更广阔的海洋。在彻底解决辽东隐患之前,必须确保东方的绝对安全,并开辟新的战略空间。经略对马岛,便是这盘大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李嘉南对身旁的参将们分析道,对马岛的价值,堪称无与伦比:
控扼航道: 对马岛正处于朝鲜海峡最狭窄的咽喉部位,是连接黄海与日本海的必经之路,也是大明——朝鲜——日本三国贸易与军事行动的核心枢纽。掌控对马,则控扼东北亚海上交通线。
威慑日本: 对马岛距日本九州仅约50公里,是抵近日本土的最近踏板。驻军于此,可有效监控乃至震慑日渐锁国但仍有潜在威胁的江户幕府,使其不敢觊觎朝鲜,确保大明东方藩篱稳固。
支援朝鲜: 对马岛与朝鲜半岛南端的釜山隔海相望。驻泊舰队于此,一旦朝鲜有变(如南方倭寇骚扰或内部动荡),北洋水师可朝发夕至,迅速干预,将大明对朝鲜的“保护”落到实处。
前进基地: 以此为基地,舰队可前出日本海,巡逻库页岛(苦兀)乃至探索更北方的虾夷地(北海道),将帝国的海权影响力向北太平洋延伸。
行动并非盲目冒进。在舰队出动之前,大明已展开周密铺垫:
安抚朝鲜: 通过驻朝使节向国王李倧明确说明,此举是为“共御海上之虞,永固兄弟之邦”,消除其疑虑,并允许朝鲜商船在特许下继续与对马岛进行有限贸易。
试探日本: 通过仍在长崎有限度贸易的明朝商人以及郑芝龙(现已为明国海军司令)在九州的关系网,向江户幕府传递信息,强调此举仅为清剿海盗、保障航道,无意挑战日本主权(尽管对马岛在法理上长期是日本藩国),试探其反应。
情报搜集: 北洋舰队的快船早已伪装成商船,多次抵近对马岛侦察,绘制了精确的海岸线、水深、锚地地图,并摸清了岛上宗氏藩主的兵力、布防及民心向背。
崇祯六年春,北洋舰队主力出动,执行“经略对马”计划:
精锐尽出: 以“镇海”、“镇东” 两艘最新锐的“镇”字号蒸汽铁肋木壳炮舰为核心,辅以四艘“鹰”字号巡防舰及十数艘运兵、补给福船,组成特混编队。蒸汽动力确保了舰队无需依赖风向,可自由机动,形成巨大心理威慑。
直逼要害: 舰队绕过朝鲜半岛,直扑对马岛最大的天然良港——严原港。舰队在港外一字排开,黑洞洞的炮口对准岸上,但并未立即开火。
迫降谈判: 李嘉南派使者乘小艇登岸,会见对马藩主宗义成。递交的并非战书,而是以大明北洋舰队提督名义发出的《通好保商谕帖》,核心要求包括:
租借严原港:大明租借严原港部分区域,用于建立北洋舰队对马补给站,驻军不超过五百人,负责护航、剿匪。
保障航道安全:对马藩需配合清剿周边海域海盗。
允许明商驻留:大明商人可在对马岛指定区域设立商馆,进行贸易。
作为回报,大明承认宗氏对岛内治理权,并给予贸易优惠。
实力展示: 就在谈判进行时,北洋舰队在严原港外进行了实弹演习。“镇”字号战舰侧舷齐射,炮弹准确命中预设的浮动靶标,巨大的水柱和轰鸣声震撼了整个岛屿。这是最直接的语言。
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和明智的利益权衡下,对马藩主宗义成最终接受了条件。大明成功在对马岛获得了严原港租借地。
军事存在: 立即动工修建炮台、营房、仓库和修船所。一支由陆战队和工程兵组成的分遣队驻防于此,舰队定期巡航。
经济渗透: “日月集团”迅速设立商馆,对马岛成为大明与日本(通过隐秘渠道)、朝鲜三角贸易的新枢纽,龙元开始在此流通。
情报前哨: 设立观通站,配备望远镜和信号旗系统,日夜监控海峡动向,成为帝国东疆的“眼睛”。
经略对马岛的成功,意义深远:
构筑完整海防链: 大明海防从辽东-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的纵向海岸线,向前延伸至朝鲜海峡,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海、东海的巨大扇形防御圈。
掌握战略主动权: 帝国海军力量首次前出至第一岛链关键节点,获得了封锁朝鲜海峡、干预日本海的战略支点,东北亚制海权天平彻底倒向大明。
敲山震虎: 向江户幕府展示了北洋舰队的远洋投送能力和战斗决心,有效遏制了日本任何可能的扩张野心,确保了东方百年的战略稳定。
新时代的宣言: 此举向天下宣告,大明帝国已从传统的陆权思维,全面转向陆海并重的时代。一支以蒸汽钢铁为动力、以远洋存在为使命的新式海军,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大明的日月浪涛旗在对马岛严原港的旗杆上冉冉升起时,李嘉南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座岛屿的归附,更是一个海洋帝国雄心起航的标志。北洋舰队的航迹,必将驶向更遥远的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