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的校内选拔赛开始了。这是物理学界一项极具分量的大型赛事,以团队合作、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辩论对抗为核心,难度极高。
秦漠作为物理系乃至全校公认的学神,毫无悬念地成为了系里代表队的核心队长,负责组队和统筹指挥。
选拔队员时,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将洛溪的名字列入了名单。
消息公布时,引起了一些小小的议论。毕竟洛溪是转学生,虽然平时成绩不错,但在这种顶尖赛事中,大家默认应该选择合作更久、知根知底的同学。
有队员私下向秦漠表达疑虑:“队长,洛溪才转来不久,团队磨合和知识储备会不会……”
秦漠只是淡淡地看了对方一眼,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他的理论思维很灵活,上次小组作业的模型构建很有想法。我需要这样的人。”
当事人洛溪得知自己入选时,既惊讶又兴奋,还有一丝忐忑。他找到秦漠,有些不确定地问:“学长,我真的可以吗?我怕拖大家后腿……”
秦漠看着他,眼神里是难得的信任和肯定:“你可以。我相信我的判断。”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给了洛溪巨大的信心和动力:“嗯!我会努力的!绝不给你丢脸!”
备赛过程紧张而艰苦。代表队需要研究大量的往年赛题,进行复杂的理论推导和实验设计,团队内部经常需要激烈的讨论甚至辩论。
洛溪很快就展现出了秦漠所看重的特质:他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往往能跳出常规思路,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巧妙点子。而且他性格开朗,善于沟通,经常能在团队争论陷入僵局时,用他特有的方式缓和气氛,找到折中点。
秦漠作为队长,负责把握大方向和最终决策。他冷静、严谨,对问题剖析极其深刻。而洛溪则更像是一个优秀的润滑剂和创意提供者。两人一个冷静理性,一个热情敏锐,配合竟然出乎意料地默契。
常常是秦漠提出一个严谨的框架,洛溪能在其中填充进灵动的细节;或者是洛溪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秦漠能迅速指出其中的漏洞并将其完善到逻辑严密。
他们经常在实验室或者讨论室待到很晚。夜深人静时,常常只剩下他们两人还在核对数据、修改报告。
秦漠会递给洛溪一杯热咖啡,洛溪则会分享带来的夜宵。在忙碌的间隙,相视一笑,疲惫似乎也减轻了不少。
然而,比赛前夕,还是出了意外。
一个重要实验环节的关键数据始终无法重复,与理论预测存在较大偏差。整个团队熬了一个通宵,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找不到问题所在。气氛一度变得十分焦灼和沮丧。
负责这个环节的队员几乎要放弃了:“是不是我们的理论模型本身就有问题?”
“模型经过多次推导和验证,大概率不是模型问题。”秦漠否定了这个猜测,眉头紧锁,盯着混乱的数据图。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直对着实验装置发呆的洛溪突然“啊”了一声,跳了起来:“会不会是环境振动?这个测量对微振动很敏感的!楼下好像最近在施工?”
一语点醒梦中人!
团队立刻检查实验室环境,并采取了严格的隔振措施重新实验。果然,数据恢复了正常!问题迎刃而解!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继而用惊喜和佩服的目光看向洛溪。
“洛溪,可以啊!这都能想到!”
“太关键了!差点就全军覆没了!”
洛溪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也是突然想到的,运气好……”
秦漠走到他身边,目光落在他因为熬夜和兴奋而微微泛红的脸上,低声说:“不是运气,是观察力和联想能力。做得很好。”
他的夸奖一如既往的简洁,却让洛溪的心像泡在温水里一样,暖烘烘的,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
最终,物理系代表队顺利通过了校内选拔,并将代表学校出战区域赛。
经过这次风波,再无人质疑洛溪的实力和秦漠的眼光。他们在团队中的地位得到了彻底的巩固。
而经过这次并肩作战、共同克服困难的经历,洛溪和秦漠之间的关系似乎又迈进了一大步。那种默契和信任,超越了普通的同学或朋友,更像是彼此认可的、不可或缺的伙伴。
在庆祝选拔成功的聚餐上,大家起哄让队长说两句。
秦漠端起饮料,目光扫过团队成员,最后在洛溪带着笑意的脸上停留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区域赛,乃至全国赛,挑战更大。”
他顿了顿,看向洛溪,眼神里带着一种并肩前行的笃定:“一起努力。”
洛溪迎着他的目光,重重点头,笑容灿烂如朝阳:“嗯!一起努力!”
那一刻,他们眼中只有彼此和共同的目标。
某种坚实而温暖的情感,在并肩作战中悄然生长,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