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号,一架由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执飞的波音客机,穿透北京上空薄薄的云层,在午后的阳光下,平稳地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的跑道上。这架航班承载的,不仅仅是归国的旅客,更承载着中国数学界、乃至中国科学界一份沉甸甸的、足以载入史册的荣耀。
飞机缓缓滑向指定的廊桥。飞机头等舱内,张诚依旧穿着那身深色西装,安静地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窗外熟悉的机场景色,神情是一贯的平静。相较于他内心的波澜不惊,机舱内其他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则或多或少流露出激动与期待的神色。陈副院长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领带,高研所孙所长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都知道,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正在等待着他们,尤其是等待着他们中间那位最年轻的成员。
当舱门打开,张诚随着代表团成员走出廊桥,进入特别通道时,眼前的景象超出了一众代表团成员的预料。
通道两侧,早已被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自发前来迎接的各界群众以及相关部门的欢迎队伍挤得水泄不通。鲜艳的红色横幅被高高举起,上面写着“热烈欢迎我国菲尔兹奖得主张诚载誉归来!”、“祝贺张诚研究员为国争光!”、“向少年天才科学家致敬!”等字样。许多人手中挥舞着小型的五星红旗,脸上洋溢着无比自豪和兴奋的笑容。
“来了!来了!”眼尖的人一声呼喊,瞬间,如同点燃了引信,整个接机大厅爆发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闪光灯以前所未有的密度疯狂闪烁,几乎连成一片白光,将通道映照得如同白昼。记者们争先恐后地将话筒和录音设备向前伸,大声地提着问题:
“张诚教授,欢迎回国!此刻心情如何?”
“获得菲尔兹奖,您最想对全国的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学子们说些什么?”
“陈院长,请您谈谈此次中国代表团的历史性突破!”
机场方面显然早有准备,加派了大量的安保和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开辟出一条专门的通道。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的主要领导亲自在通道尽头迎接。一位部级领导紧紧握住张诚的手,用力地摇晃着:
“张诚教授,辛苦了!你是国家的功臣,是民族的骄傲!我们代表国家,欢迎你回家!”
热烈的气氛几乎要将机场的屋顶掀翻。这仅仅是开始。
张诚荣获菲尔兹奖的消息,早已通过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在大会结果公布的第一时间传遍了全国。但在他载誉归国的这一刻,官方再次以最高规格,为这次胜利定下了基调。
当晚的《新闻联播》,用了长达四分半钟的超常规篇幅,重点报道了张诚荣获菲尔兹奖及载誉归来的消息。新闻画面里,不仅有马德里颁奖典礼的盛况、张诚作大会报告时的沉稳身影,更重点呈现了首都机场那热烈感人的欢迎场面。播音员用充满自豪和激昂的语调播报道:
“……我国着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诚教授,以其在黎曼猜想证明及开创‘历史层积动力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成为我国首位,也是国际数学史上最年轻的菲尔兹奖获得者!这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数学研究水平已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张诚同志的成就,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丰硕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对激励广大青少年立志科学、探索未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人民日报》在次日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攀登数学之巅——记菲尔兹奖得主张诚》,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为天才的涌现创造沃土》。文章高度评价了张诚的成就,并将其置于国家科技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强调要营造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
全国各地的主流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都纷纷在黄金时段和重要版面进行了密集的跟踪报道。“菲尔兹奖”、“张诚”、“黎曼猜想”、“历史层积动力学”这些词汇,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强势进入了亿万普通中国人的视野。
官方的定调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民间激起了更为汹涌澎湃的狂欢浪潮。这股浪潮,从现实世界迅速蔓延到互联网空间。
街头巷议,出租车司机、菜市场的小贩、公园里散步的老人……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着“那个十二岁就得世界大奖的天才娃娃”。“这张家的祖坟冒青烟了”成了许多人口中带着羡慕和惊叹的俗语。张诚的老家,那个西北的小村庄,更是瞬间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当地政府连夜组织修整通往他家的道路,各路媒体和好奇的人们络绎不绝。
校园沸腾,从小学到大学,张诚成为了所有学生仰望的“神”。各个学校纷纷组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学习张诚的事迹。他的照片被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他的成就被写进校长的讲话稿中。“向张诚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成为许多校园里最响亮的口号。数学这门学科,似乎也因他而焕发出新的魅力,不少学生暗下决心要努力学好数学。
中国的数学界,更是陷入了一片欢欣鼓舞之中。各大学数学系、科研院所纷纷召开座谈会,庆祝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张诚的成就,被看作是几代中国数学人孜孜以求、薪火相传的必然结果,极大地提振了整个学界的士气和国际自信心。许多老数学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毕生奋斗的目标,由一位少年实现了。
各大 门户网站头条,新浪、搜狐、网易等主流门户网站,将张诚获奖的新闻持续放在头版头条位置,并开设了专题网页,汇集了所有相关的报道、图片、视频以及专家解读文章。网页下方的评论区,充满了网友们的赞美和惊叹之词。
bbS论坛热议,天涯社区、猫扑、水木清华bbS、北大未名bbS等当时火爆的网络论坛,关于张诚的帖子层出不穷,盖楼速度惊人。网友们热烈讨论着他的天才、他的成长经历、他的理论意义,甚至引发了关于中国教育、天才培养模式的大讨论。“12岁菲尔兹奖得主”成为了网络热词。
qq群与博客传播,无数个qq群的对话框里,闪烁着关于张诚的消息链接和讨论。早期的博客写手们,也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一事件,抒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虽然还没有微博、微信,但通过qq、论坛和博客,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已经足以造就一场全国性的舆论热潮。
媒体的深度挖掘与“造神”运动
各类媒体,尤其是市场化媒体,不满足于官方通稿,展开了对张诚全方位的深度挖掘。他的家庭背景(朴实的西北农村)、他的成长经历(跳级、十三校联合培养)、他的生活习惯(专注、简朴)、甚至他喜欢吃什么、平时有什么爱好……都成了记者们追逐的细节。这些报道,在满足公众好奇心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塑造着一个近乎完美的“天才少年”、“民族英雄”的形象。
“天才”、“神童”、“百年不遇”、“国之瑰宝”……各种极致的赞美词汇被毫不吝啬地加诸在他身上。他过往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周氏猜想以及发表了十几篇世界级学术成果的经历被重新翻出并放大。一时间,张诚这个名字,仿佛成了智慧和成功的代名词。
然而,处于这场全民狂欢风暴中心的张诚,却依旧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冷静与淡然。
在盛大的机场欢迎仪式后,他婉拒了几乎所有的活动、电视节目邀请和铺天盖地的采访请求,只在赵伟和中科院安排下,极有选择性地参加了少数几家顶级官方媒体的集体采访。
他很快便回到了位于京郊的那处静谧的别墅住所,回到了他那间堆满书籍和草稿的办公室。窗外世界的喧嚣与赞誉,似乎被一道无形的墙壁隔绝在外。他清楚地知道,荣誉属于过去,媒体的热度终将消退,公众的关注也会转移。真正永恒的,是那些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是“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空间,是等待着他去探索的、更加深邃的未知领域。
在一次内部小范围的座谈会上,面对中科院领导和几位核心院士的再次祝贺,他平静地说:“谢谢各位前辈的肯定。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永远是下一个问题。”
这份在巨大荣誉面前始终保持的清醒、谦逊和专注于学术本身的定力,让在场的所有老人都为之动容,也让他们更加确信,这个少年的未来成就之大,绝对无法估量。
荣归故里,举国沸腾。2006年的夏末秋初,因为一个十二岁少年,整个中国都沉浸在一种因科学成就而激发的巨大民族自豪感之中。张诚,这个名字,如同一颗骤然升起的超新星,以其璀璨的光芒,照亮了中国科学的天空,也深深地烙印在了一个时代国民的共同记忆里。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胜利,更是一个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对知识和创新渴望的集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