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联邦科学院主会议厅,“未来之穹”。环形大厅内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焦虑、兴奋与不确定性的复杂气息。穹顶的全息投影上,悬浮着两个对比鲜明的影像:一边是略显黯淡、标记着黄色预警区域的木星矩阵模型;另一边,则是一幅令人心潮澎湃又望而生畏的图景——一颗被稀疏的、由无数光点构成的网状结构部分包裹的太阳,无数道能量流从这些光点汇聚,指向内太阳系的各个方向。这便是“戴森云”的构想图,一个人类觊觎恒星力量的终极梦想,也是一个可能将文明彻底暴露在黑暗森林中的巨大赌注。
能源战略研讨会已进行了整整六个小时。气氛从一开始的技术探讨,逐渐演变为一场关乎文明命运的激烈辩论。
“先生们,女士们,数据不会说谎!”能源部首席顾问,激进派物理学家马丁·索伦森教授站在发言席上,挥舞着手臂,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染力。他身后投影出震撼的数据对比图:“木星矩阵的理论极限输出,仅相当于太阳总辐射能量的百万分之一!即便是目前超负荷运转,我们也只是在这能量的汪洋大海中,舀起了微不足道的一勺!而‘戴森云’,哪怕只是第一阶段,捕获其百分之一的能量,那也将是木星矩阵的一万倍!”
他目光灼灼地扫视全场,特别是那些面露犹疑的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面壁计划’可以无需再为能耗斤斤计较,可以构筑更坚固、更持久的隐匿屏障!意味着‘破壁项目’可以进行更大胆、更耗能的维度实验!意味着我们的星际舰队可以获得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意味着火星、乃至更远星球的改造将进入快车道!这是让我们从行星级文明迈向恒星级文明的关键一步!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唯一正解!”
支持他的,多是能源领域、大型工程和部分雄心勃勃的太空军将领。他们看到了一个能量极度富足的未来,人类文明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大爆发。
“唯一正解?索伦森教授,您是否忽略了这‘唯一正解’可能带来的‘唯一终局’?”一个冷静,甚至有些冰冷的声音响起。发言的是联邦科学院资深天文学家,也是“面壁计划”理论顾问之一,伊莎贝拉·陈博士。她推了推眼镜,身后投影切换,显示的是“远望号”传回的、那片死寂星域的示意图。
“技术难度、工程奇迹、轨道扰动……这些固然是巨大的挑战,但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同仁,对人类的工程能力仍有信心。”陈博士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最担忧的,是信号。一个部分成型的戴森云,其结构本身,它对恒星光芒的周期性遮挡,其巨大的能量收集和转换过程产生的热辐射和中微子流变迹……在高级文明的观测手段下,这无异于在黑暗的森林里,点燃了一支巨大的、持续燃烧的火炬!比我们之前任何形式的能源活动都要明亮千倍、万倍!”
她指向那片死寂星域:“‘远望号’的报告还历历在目!那些被‘清理’的文明,它们是否也曾在某个阶段,试图拥抱它们的恒星?从而触发了某种……‘警戒线’?”她环视四周,目光最终落在沉默不语的张诚身上,“我们费尽心力构建‘面壁’,不就是为了隐藏自己吗?‘戴森云’计划,与‘面壁’的核心逻辑,在根本上是背道而驰的!我们是在用一个可能招致毁灭的方案,去解决一个生存危机。这是否是本末倒置?”
反对者的阵营同样强大,包括了许多天体物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面壁计划”的坚定支持者。他们视隐匿为文明存续的第一要务,任何可能增加暴露风险的行为都必须慎之又慎。
会场内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我们可以设计更分散、更隐匿的收集单元!利用纳米技术降低热信号!”
——“再隐匿的宏观结构,在恒星尺度的对比下也无所遁形!更何况能量传输本身就会泄露信息!”
“可以先在水星轨道进行小规模试验,积累经验!”
——“‘小规模’?定义是什么?一旦开始,技术的惯性、能源的诱惑,会推动它不可逆转地扩张下去!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难道我们要因为恐惧,就永远困在能源短缺的牢笼里,坐以待毙吗?”
——“但盲目的进取,可能让我们死得更快!我们需要的是更高效、更隐蔽的能源技术,比如反物质的小型化量产,而不是这个张扬的‘恒星纪念碑’!”
争论的声音在“未来之穹”内回荡,双方都引经据典,数据、模型、推演、甚至哲学思辨都被搬上了台面。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文明生存哲学的碰撞:是应该谨慎地隐藏在阴影中求存,还是应该勇敢地走向舞台中央,拥抱力量,同时也迎接未知的风险?
王文渊主席主持着会议,他冷静地听取着各方意见,目光不时看向始终未发一言的张诚。
张诚靠在椅背上,双眼微闭,似乎在全神贯注地倾听,又似乎在独自推演着无穷的可能性。他的手指在扶手上极有节奏地轻轻敲击,仿佛在计算着命运的概率。他脑海中浮现出木星矩阵那0.3%的波动曲线,浮现出“破壁”实验室里维度晶体稳定运行所需的巨大能量,浮现出林薇在报告中描述的、那片令人不寒而栗的星际坟场,也浮现出人类文明若因能源枯竭而陷入内卷和停滞的黯淡未来。
风险与机遇。生存与发展。隐匿与进取。这些矛盾的命题在他脑中激烈碰撞、融合、再分离。
当会场内的辩论声稍稍平息,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这位掌控着炎黄集团、深刻影响着联邦科技走向的关键人物时,张诚缓缓睁开了眼睛。他的目光平静而深邃,仿佛已看穿了重重迷雾。
“索伦森教授是对的。”他开口的第一句话,让支持“戴森云”的一方精神一振。“能源是文明的血液,贫血的文明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甚至无法维持现有的防御。拥抱太阳,是我们迈向更高阶段的必然选择,除非我们甘愿永远停留在摇篮里。”
他话锋一转,看向陈博士:“陈博士的担忧,更是至关重要。暴露,意味着可能的重启。我们不能在点亮火炬的同时,却不知道如何遮挡它的光芒。”
他站起身,走到环形大厅的中央,全息投影上的戴森云构想图与死寂星域图并列在他身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所以,我的决定是——”张诚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回荡在寂静的会议厅中。
“启动‘戴森云’一期工程的详细设计和可行性论证,并立即着手在水星轨道进行小规模、模块化的实验性建设。”
支持者们脸上露出喜色,而反对者们则面色凝重。
但张诚紧接着说道:“同时,启动‘黯光’计划,其优先级与‘戴森云’一期并行,甚至更高。”
“‘黯光’计划?”台下响起一阵低语。
“‘黯光’的核心目标,”张诚解释道,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顶尖科学家,“是研发并部署与戴森云配套的、基于‘破壁’项目最新成果的高阶维度隐匿技术。我们不仅要收集能量,更要将整个收集、转换、传输过程所产生的所有信息泄露——电磁波、引力波、中微子、乃至可能的量子信息——通过维度技术进行扭曲、吸收或转化为无害的背景噪音。我们要做的,不是点燃一支火炬,而是……创造一个看不见的、却在不断汲取能量的‘黑洞’。”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宏伟而疯狂的概念深入人心。
“这是一场豪赌。赌我们的工程能力,能否驾驭恒星的力量;更赌我们的智慧,能否在利用这力量的同时,将自己完美地隐藏起来。”
“如果‘黯光’失败,或者无法在戴森云规模扩大前达到足够的隐匿效果,‘戴森云’计划将无限期暂停,甚至……主动拆除。”张诚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我们不会用文明的存亡,去换取一时的能源富足。”
“从现在起,‘戴森云’与‘黯光’,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少任何一面,这枚硬币都无法在黑暗森林中流通。”
决策已下。一条充满风险与机遇的道路被划定。人类文明,在能源危机的逼迫下,终于将目光投向了孕育他们的恒星,准备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与隐身相伴的能源掠夺。拥抱太阳的征程,就此拉开序幕,而其成败,将直接关系到“面壁”之下的家园,是迎来光明的未来,还是触发最终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