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历2087年,人类与晶族的盟友关系,在共同经历了“编织者”逻辑瘟疫的威胁后,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入和微妙的阶段。外部压力如同冰冷的粘合剂,迫使两个在形态、思维和文明轨迹上截然不同的种族,不得不尝试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而这一次,晶族主动递出的橄榄枝,其蕴含的信息量,远超人类此前所有的想象。
“和平台”,这座悬浮于地月拉格朗日点的、兼具人类美学与晶族几何构造风格的空间站,成为了这次历史性交流的见证。在平台最核心的隔离信息交互厅内,气氛庄重而肃穆。
晶族大使“辉光-共振-第七序列”那由纯净能量与复杂晶体结构构成的形态,此刻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凝实。它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面部,但通过其能量场辐射出的信息流,张诚以及陪同的人类顶尖科学家团队(包括理论物理、宇宙学、信息学、甚至破格邀请的宗教学与神话学专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
“基于《a-太阳系互不侵犯与有限技术共享条约》补充条款第7项,及应对共同威胁‘收割者’之必要性,”辉光-共振的信息流平稳而冰冷,不带丝毫情感,却字字千钧,“经我族最高逻辑议会审议,授权等级:Ω。现向盟友‘人类文明’,有限度开放我族最古老数据库——‘起源回响’库的部分碎片。”
“有限度”和“碎片”是关键限制词。辉光-共振明确表示,并非所有信息都能对人类开放,其中涉及晶族核心科技、某些可能引发“逻辑悖论冲击”的禁忌知识,以及一些连晶族自身也未能完全解析的、过于古老和晦涩的记载,都被严格过滤。共享的,仅仅是那些被认为可能与“收割者”现象相关,且其信息结构相对“稳定”,不至于对人类意识产生不可逆损伤的片段。
张诚代表人类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但他内心深处明白,这既是晶族展现的最大诚意,也可能意味着它们自身也陷入了某种逻辑推演的困境,希望借助人类那迥异且充满“非线性跃迁”的思维模式,从这些古老碎片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交互厅中央,一个由晶族科技构建的能量池被激活。它不是屏幕,也不是投影,而是一个不断变幻的、由纯粹信息和几何光晕构成的“门户”。人类方面,则通过高度升级的“灵境”接口和量子脑波同步装置,准备以沉浸式的方式,“阅读”这些以能量模式存储的古老记忆。
接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即便经过过滤,那汹涌而来的信息洪流,其结构和逻辑也与人类熟悉的任何数据形式截然不同。它更像是将一段段历史、一幅幅星图、一种种哲学概念,直接打碎,然后以非线性的、象征性的方式强行塞入意识之中。许多科学家在接入初期都出现了剧烈的生理和心理不适,恶心、眩晕、时空感知错乱,甚至短暂的意识空白。
但随之展开的图景,让所有坚持下来的人都感到了灵魂深处的震颤。
这些信息碎片极其古老,其时间尺度甚至可能超越了晶族当前文明形态的起源,仿佛追溯到了它们还处于某种集体意识萌芽的远古纪元。记载的方式并非客观记录,更接近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充满象征意味的宇宙壁画。
一段模糊的意象,描绘着宇宙如同一个呼吸的巨兽,在“膨胀”与“收缩”(并非单纯物理意义上的,更倾向于秩序与混沌的交替)之间循环。而在每个循环的特定阶段,会自然(或非自然?)地出现一道无形的“筛网”,一个“大过滤器”。绝大多数文明火花会在这筛网前熄灭,如同浪花般消散。只有极少数,能够通过某种“考验”或达到某种“标准”,得以进入下一个循环阶段。信息中充满了对“过滤器”的敬畏与困惑,无法确定其是宇宙固有的规律,还是某种更高存在设置的“试炼场”。
一个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它并非指代某个具体的水体,而是一种对宇宙本源状态的描述——一片无边无际、尚未分化的、蕴含着无限可能性与所有信息的“能量-意识海洋”。所有个体意识、所有物质形态,都被描述为从这片“源初之海”中暂时凝结、分离出来的“浪花”或“漩涡”。晶族古老记载中,充满了对回归“源初之海”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融合的向往,也有对个体性湮灭的恐惧。
这是与“源初之海”紧密相关,但更具指向性的概念。它被描述为一个存在于宇宙某处(或超越宇宙维度)的“终点站”,一个所有意识流的最终归宿。但记载明确区分了自然死亡后意识的平和消散,与一种“强制性的、未成熟的收割”。后者被描绘成一个可怕的过程:强大的外力强行将尚未完成自身“循环”的文明意识从物质载体中剥离,如同未成熟的果实被强行摘下,然后投入“归墟”之中。这些被收割的意识,并非简单的毁灭,其记载隐晦地暗示,它们被“分解”、“同化”,成为了某种…“养料”?或是构建某种更大存在的“砖石”?
少数碎片提到了通过“过滤器”的可能方式,即“文明升格”。但这“升格”并非指单纯的科技飞跃或能量积累。记载中更多地强调意识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对宇宙深层和谐的感知与共鸣”、“超越个体局限的集体意志”,以及…“创造独特性价值的能力”。似乎,“收割者”并非随意毁灭,它们的目标,是那些在“升格之路”上走偏(例如过度内耗、陷入纯粹的物质扩张或精神虚无),或者其存在本身对宇宙平衡构成“扰动”的文明。而成功的“升格”,意味着文明整体迈入一个全新的、无法理解的存在形态。
当人类科学家们从沉浸式阅读中脱离,回到现实时,大部分人久久无言,脸上交织着震撼、困惑与深深的思考。信息厅内一片寂静,只有能量池发出的轻微嗡鸣。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一位资深的宇宙学家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沙哑,“如果这些记载有哪怕万分之一的可信度,那么我们面对的就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一场宇宙规模的‘资格考试’?或者…‘园艺修剪’?”
“意识归墟…养料…” 一位信息学专家喃喃自语,脸色苍白,“G-73星系那种彻底的死寂,不仅仅是物理毁灭,是连意识都被…抽干了?‘收割者’在收集意识能量?或者…它们在用这些意识构建什么东西?”
一位受邀前来的神话学家则显得异常兴奋:“看那‘源初之海’和意识如浪花的比喻!这与地球上多个古老文明的神话、与某些东方哲学中的‘道’、‘梵’的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难道不同文明,在蒙昧时期,都曾以不同的方式,隐约感知到了宇宙的某种底层真相?”
张诚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讨论,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将晶族的古老碎片、人类自身的观察(G-73的毁灭、“编织者”的逻辑攻击方式)、以及“系统”那 enigmatic 的任务提示,尝试进行拼接。
“目的…” 张诚缓缓开口,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我们一直在思考‘收割者’的目的。如果基于这些碎片,或许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假设。”
“假设一:宇宙生态维护者。‘收割者’是某种机制,负责清除对宇宙整体平衡(可能是熵增速率、可能是某种信息生态)有害的‘癌细胞’文明。‘意识归墟’是回收有害物质的过程。”
“假设二:文明孵化器与收割者。宇宙本身,或者某个我们无法理解的存在,在播种文明,观察其成长。‘升格’成功的被保留或进入下一阶段,‘失败’的则被回收,其积累的意识和信息被用于滋养新的‘种子’或维持系统运行。我们,可能是温室里的作物。”
“假设三:更宏大存在的组成部分。‘收割者’本身可能并非终极,它们只是在执行某种更高层面的指令,收集‘意识’这种特殊的资源,用于构建某个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
每一个假设都让人不寒而栗,都远远超出了传统“外星入侵”的叙事框架。这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存亡,可能取决于能否理解并满足某种未知的、宇宙尺度的“标准”,而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抗。
晶族共享的数据库碎片,没有提供任何确切的答案,反而打开了更多、更深的疑问之门。它像一道强光,照亮了人类此前未知的广阔黑暗,却也让这黑暗显得更加深邃和恐怖。
“辉光-共振-第七序列”在信息交互结束时,传递了最后一段信息:“这些碎片,于我族逻辑核心内,构成无解悖论。你族思维模式,具备‘非逻辑跃迁’特性,或能发现我等无法察觉之关联。共享至此,基于盟友义务与…生存概率最大化逻辑。”
它承认了晶族自身的困境,并将一部分解谜的希望,寄托在了人类独特的思维方式上。
会议结束后,张诚独自留在交互厅外,透过巨大的观察窗,凝视着远方静谧的星河。那些关于“大过滤器”、“源初之海”、“意识归墟”的碎片在他脑中盘旋。
“收割者的目的,或许并非简单的毁灭…” 他回味着这个想法。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人类现有的“迷雾与利剑”战略,是否完全走错了方向?隐匿,能躲过宇宙规律的筛查吗?利剑,能对抗可能执行宇宙法则的“管理员”吗?
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方向性的困惑同时涌上心头。他们需要重新审视一切,从文明的哲学基础,到科技树的发展方向,再到与晶族乃至潜在其他文明的互动模式。前方的道路,仿佛被浓雾笼罩,而晶族共享的古老秘密,只是在这浓雾中投下了几道摇曳不定的光柱,照亮了脚下方寸之地,却更凸显出四周无边无际的未知与危险。
人类文明,在知晓了自己可能只是在一个巨大棋盘上挣扎的棋子后,是选择顺从棋局的规则,还是…尝试去掀翻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