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乔建斌身体状况那细微却真实的好转,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虽未掀起巨浪,却足以引起最亲近之人的注意。王亚珍在欣喜之余,也不止一次地追问乔琳,到底用了什么特别的手法。乔琳用“康复师新教的方法”和“更用心了些”来搪塞,但她知道,这并非长久之计。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偶然,若持续出现超出常规康复进度的改善,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和怀疑。
她需要为这份异常,找到一个合理的、能被世俗理解的“外壳”。
念头一起,她便立刻行动。利用照顾父亲的间隙,她开始通过网络和本地书店,大量查阅中医经络学和穴位按摩的相关书籍与视频。她并没有试图去成为中医专家,她的目标非常明确:找到那些与父亲病症(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相关的、公认的主要穴位和经络,记住它们的名称、位置和理论上的功效。
涌泉、足三里、曲池、合谷、风池、百会……这些陌生的名称和位置,在她强大的逻辑记忆和空间思维能力下,被迅速归纳整理。她甚至在自己的身上比划、按压,感受大致的位置和力度。她不需要知道深奥的医理,只需要让这些名词和位置,成为她接下来行动的“注释”。
然后,她开始将《青木养身功》的浅层气息引导,与这些学到的穴位知识结合起来。
下一次为父亲按摩时,她的手法开始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活动关节和放松肌肉,她的指尖开始有目的地游走于那些记载中能“舒筋活络”、“醒脑开窍”的穴位附近。按压、揉捏时,那股微弱的、温热的气息也随之而至,精准地渗透进去。
她会在按摩某个部位时,状似无意地对一旁关注着的母亲说:“妈,这是足三里,书上说对下肢恢复有好处。”或者,“按按风池穴,可能对爸的头晕和言语有帮助。”
王亚珍将信将疑,但看到女儿说得头头是道,手法也似乎确实比之前更“有章法”,再加上丈夫确实在按摩后显得舒适许多,那点疑虑便渐渐被希望取代。她甚至开始主动去记这些穴位的名字,觉得女儿不愧是高材生,学什么都快,连按摩都比别人专业。
乔建斌的感受最为直接。女儿的手指仿佛带着奇异的魔力,落在那些特定的点上时,不仅驱散了酸胀疼痛,更有一股温和的暖流渗入深处,让他僵硬的肢体仿佛被注入了一丝微弱的活力,连带着混沌的头脑都似乎清明了一瞬。他无法清晰表达,但那逐渐放松的身体和眼中日益增多的光彩,是对乔琳努力最好的回报。
乔琳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尺度。她绝不贪功冒进,每次引导的气息都极其微弱,确保效果在“显着改善”与“医学奇迹”之间那条微妙的界限之内。按摩结束后,她自身的消耗依然巨大,脸色会微微发白,需要立刻补充食物和休息。但她甘之如饴。
将超乎寻常的能力,隐藏于公认的传统知识体系之下,如同将一片独特的叶子,藏于茂密的森林。她并非要欺骗谁,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让这份来之不易的“帮助”能够持续下去,而不被当作异类。
在这个过程中,她对自己体内那股气的控制,也变得更加精细和纯熟。为了模仿出更接近“专业”按摩的效果,她不得不分出更多心神去协调手法与气息的配合,这无形中锻炼了她的掌控力。青莲本源在这种持续、精细的消耗与补充循环中,似乎也变得更加凝练。
深夜,她一边吃着为自己准备的、分量十足的夜宵,一边翻阅着经络图谱,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新的体会。窗外是城市的霓虹,窗内是带着药香和书卷气的静谧。
救父之路,道阻且长。她无法动用移山倒海之力,只能以凡人之姿,借前人智慧为帆,以自身苦修积淀为桨,在这片现实的泥沼中,艰难却坚定地,一寸寸前行。
青荷入世,不显神通,只将一点灵机,藏于叶脉纹理之间,默然滋养,静待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