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时光悠长而宁静,仿佛连呼吸都放缓了节拍。午后,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在小院的地面上洒下细碎摇曳的光斑。周正不知从何处借来一套素雅的茶具,在院中的石桌上娴熟地冲泡着本地出产的山野茶。
乔琳坐在他对面的竹椅上,看着他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温壶、置茶、冲泡、分杯,每一个步骤都从容不迫,带着一种专注的仪式感。他并未多言,只是偶尔抬眼与她目光交汇,报以温和一笑。茶香随着水汽袅袅升起,清冽中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甘甜气息,与庭院里的竹香、土腥气混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独特而令人安心的氛围。
“尝尝看,这里的茶,味道很质朴。”周正将一盏澄澈的茶汤推至她面前。
乔琳端起小巧的茶杯,指尖感受着陶瓷温润的触感。她轻轻吹散热气,抿了一口。茶味初入口微涩,旋即化开,喉间回甘悠长,确实与城市里喝到的精致茶叶风味迥异。体内青莲本源似乎对这来自山野的自然气息颇为受用,流转间更添一分清灵之意,让她因连日放松而略显慵懒的精神为之一振。
“很好。”她放下茶杯,简单评价道。
周正笑了笑,自己也品了一口,目光落在院角那丛被风吹得簌簌作响的翠竹上。“有时候觉得,做研究久了,容易陷在数据和逻辑里,忘了天地间还有这种不假雕饰的味道。”
乔琳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看着那在风中微微弯曲又韧性十足的竹竿,若有所思。她想起自己前世困于方寸之间的绝望,与今生在学术海洋里孜孜不倦的探索,两者看似天壤之别,但其核心,或许都是对某种“真实”的追寻——前者是被动承受生活的真实,后者是主动探索宇宙的真实。而此刻,这杯粗茶,这片竹影,也是一种真实,一种存在于规则与公式之外,鲜活而具体的生命质感。
她没有接话,但周正似乎并不需要她的回应。他继续慢条斯理地泡着茶,偶尔与她分享一两个关于茶叶或者此地的趣闻轶事,声音平和,如同这午后的风。乔琳发现,自己很享受这种状态——不必刻意寻找话题,不必维持社交姿态,只是安静地坐着,分享同一片光影,同一缕茶香,感受着时间缓慢流淌的痕迹。
茶过三巡,周正收拾好茶具。两人一时无事,便又各自拿起书,就着满院清光阅读起来。这一次,他们没有去河边的亭子,只是在这小院里,一个在石桌旁,一个倚在竹椅里。空气中只有书页翻动的细微声响,以及远处隐约传来的溪流声。
乔琳读的是一本关于复杂系统涌现行为的专着,内容艰深,但她读得津津有味。偶尔遇到卡顿之处,她会微微蹙眉,放下书,目光没有焦点地凝望虚空片刻。周正若有所觉,并不会立刻出声打扰,只是在她重新拿起书后,才可能就着一个相关的、不那么核心的问题,轻声提出自己的看法,往往能给她带来新的思路。他的介入总是恰到好处,如同他泡茶时注入沸水的时机,精准而克制。
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时,乔琳才从书中的世界回过神来。她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发现周正不知何时也已合上书,正静静地看着她,眼神里带着欣赏与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柔。
“看完了?”他问。
“告一段落。”乔琳将书签夹好。
“饿了吗?听说镇东头有家做豆腐宴的,味道很地道。”
“好。”
没有过多的商议,行程便定了下来。往镇东头走的路上,石板路被夕阳镀上一层金边,炊烟袅袅升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周正很自然地走在靠车的一侧,为她挡去偶尔经过的摩托车扬起的微尘。
晚餐的豆腐宴果然名不虚传,简单的食材做出了丰富的口感。周正细心地为她布菜,自己则吃得不多,更多时候是看着她,听她偶尔评价一句菜品的味道,眼底始终含着浅淡的笑意。
回到民宿,夜色已深。乔琳洗漱完毕,站在二楼的窗前,望着夜空中稀疏却明亮的星辰。体内青莲本源平稳流转,将一日悠闲带来的松弛感与满足感均匀地滋养至全身。她感到一种久违的、从内而外的平和。
与周正的这次短途旅行,与其说是恋爱中的约会,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共同休憩与能量补给。他们各自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和活动空间,却又在需要时,能给予对方最舒适的陪伴与支持。这种关系,比她想象中更为熨帖。
身后传来极轻微的脚步声,是周正也收拾妥当,来到了走廊上。他没有靠近,只是站在不远处的阴影里,与她一同望着夜空。
“明天就要回去了。”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嗯。”乔琳应道。
“下次有空,再找其他地方走走?”他语气里带着试探,却不急切。
乔琳转过身,借着房间里透出的微弱光线,能看到他眼中清晰的期待。她点了点头:“好。”
简单的对话,为这次短暂的出行画上了句点,也为未来埋下了更多可能的伏笔。竹影茶香,溪畔星辰,这些安静的片段,如同涓涓细流,正悄然汇入她生命的长河,带来不同于学术探索的、另一种丰盈与温暖。青莲静植,映照此心,安然且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