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爷在津门码头的小动作,虽然被玉檀用“化整为零”和“战略南移”暂时化解,但其咄咄逼人的态势并未停止。很快,针对“玉华阁”和玉檀本人的弹劾再次如雪片般飞向康熙的御案。这一次,玉檀没有选择硬抗,而是上演了一出“自污”与“借力打力”的好戏,巧妙地将四爷胤禛拉入了局中,共同应对九爷的攻势。
---
九阿哥胤禟在津门码头的行动虽未伤及“玉华阁”船队的根本,却像一声清晰的号角,宣告着他新一轮打压的开始。他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干扰玉檀的海上布局,而是要全面压缩她的生存空间。
接下来的日子里,针对“玉华阁”和玉檀本人的弹劾奏折,再次开始频繁出现在康熙的御案上。内容五花八门,但核心指向明确:
有御史参奏“玉华阁”“薯光坊”垄断番薯收购,压低市价,盘剥农户——全然不顾正是“玉华阁”的收购才让番薯从救命粮变成了经济作物。
有言官指责玉檀“以奇技淫巧媚上”,所献“千里镜”等物“惑乱君心”,有违圣人教诲——直接将技术发明打入了道德败坏的范畴。
更有人翻出旧账,隐晦提及玉檀宫女身份,却频繁插手宫外事务,结交商贾,有违宫规,请求皇帝严加管束。
这些奏折单看任何一份,或许都不足以动摇康熙对玉檀的信任和利用,但当它们形成规模,并由不同派系的官员接连提出时,便汇聚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压力。尤其是在“重农抑商”、“恪守祖制”思想根深蒂固的朝堂,玉檀的许多行为确实显得格格不入,极易被攻讦。
永和宫内,气氛有些凝重。青黛和小路子等人忧心忡忡,她们虽然相信玉檀的能力,但也深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
「姐姐,九爷这是要借朝廷的手,把咱们往死里逼啊!」青黛急道,「那些御史言官,黑的都能说成白的!」
玉檀坐在窗下,神色却异常平静,甚至嘴角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他越是着急,越是说明他慌了。我们的番薯产业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我们的‘奇技’让他感到了威胁。」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总不能任由他们污蔑吧?」
「硬碰硬解释,只会越描越黑,陷入他们设定的舆论战场。」玉檀轻轻摇头,「有时候,退一步,或者……换个方向,反而能海阔天空。」
她心中已然有了定计。既然九爷想用“规矩”和“舆论”压她,那她就顺势而为,演一出戏给他看。
几天后,玉檀向内务府递了一份“请罪”折子。折子里,她“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承认近期为了尽快推广番薯、稳定灾后民生,确实有些行事操切,过于注重效率和成果,可能在某些细节上“不慎”违背了某些“惯例”或“旧规”,引起了同僚和言官们的“误会”与“担忧”。她表示深刻反省,并恳请内务府和皇上派员核查“玉华阁”及“薯光坊”的账目与经营,她定当全力配合,有错必改。
同时,她通过陈掌柜,故意在生意往来中“制造”了几处无伤大雅的小纰漏,比如将一批本该供应给某位官员家眷的香露等级弄错,或者在与某家商户结算时“不小心”延迟了几天。这些小事很快就被有心人捕捉并放大,成为了玉檀“管理不善”、“年少轻狂”的“证据”。
这番以退为进、甚至带着点“自污”意味的操作,让许多原本摩拳擦掌准备继续弹劾的官员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对方都主动认错(虽然是含糊的错)、请求核查了,再穷追猛打,反而显得自己气量狭小。
而这番动静,自然也清晰地传到了四阿哥胤禛的耳中。
四贝勒府,书房。
胤禛听着苏培盛的汇报,冷硬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指尖在桌上那份关于玉檀“请罪”折子的抄本上轻轻敲击着。
「她这是……以退为进?还是真的怕了?」胤禛像是在问苏培盛,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苏培盛躬身道:「主子,以奴才看,那玉檀绝非轻易认输之人。此举,倒像是……在示弱,或者说,在寻求庇护。」他小心翼翼地补充了一句,「毕竟,如今这满朝风雨,单靠她一个宫女,确实难以招架。而能在这般风雨中护住她的,并不多。」
胤禛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明白了玉檀的意图。她不是在向九爷认输,而是在向他胤禛传递一个信号:我已经展现了价值(望远镜、番薯产业),也表达了诚意(请罪、配合核查),现在遇到了麻烦,您这位表达了“合作”意向的潜在盟友,是否该有所表示了?
这是一次试探,更是一次捆绑。如果他此刻出手相助,那么在外人看来,玉檀就算不是他四爷的人,也与他脱不了干系。这正中他下怀,但也意味着他要正面承受一部分来自九爷乃至其他势力的压力。
权衡利弊,胤禛几乎瞬间就做出了决定。玉檀的价值,值得他冒这个险,更何况,打压老九,本就是他乐见之事。
「苏培盛。」
「奴才在。」
「去都察院找刘御史,」胤禛淡淡吩咐,「就说本王听闻近日弹劾‘玉华阁’之声甚多,然‘玉华阁’于赈灾有功,充盈内帑亦是事实。宫女玉檀虽有行事不周之处,然其心可悯,其功可念。若因小过而掩大功,寒了实干之心,恐非朝廷之福。让他知道该怎么说话。」
「嗻。」苏培盛心领神会,刘御史是胤禛门下比较隐蔽的言官之一,由他出面为玉檀说话,既表明了态度,又不至于太过显眼。
「另外,」胤禛继续道,「给内务府递个话,核查‘玉华阁’账目可以,但需秉公办理,不得有人借机生事,刻意刁难。皇上既然将‘玉华阁’划归内务府辖制,其稳定便关乎内帑收益,不容有失。」
「是,主子。」
---
数日后,朝堂之上的风向果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又有御史站出来准备大肆抨击玉檀时,都察院的刘御史却出列表态,他先是肯定了言官风闻奏事的职责,随即话锋一转,开始列举“玉华阁”在灾荒中的巨大贡献,以及其为内帑创造的巨额利润,强调对于这等“干吏”(虽为宫女,但行干事之实),应当“责其过,亦需赏其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若一棍子打死,恐让后来者不敢任事。
这番言论有理有据,站在了维护朝廷利益和鼓励实干的角度,顿时赢得了一批中间派官员的暗自点头。
同时,内务府派往“玉华阁”的核查人员,态度也公事公办,并未如九爷党所希望的那般吹毛求疵。核查结果很快出来,证明“玉华阁”账目清晰,经营大体合规,虽有些许“管理疏漏”,但无伤大雅,瑕不掩瑜。
康熙皇帝看着核查结果和朝堂上不再一边倒的舆论,心中自有计较。他乐于见到皇子们互相制衡,也清楚玉檀的价值。最终,他下了一道轻描淡写的旨意:申饬玉檀行事确有不谨之处,令其闭门思过三日,日后需更加谨言慎行。至于“玉华阁”,经营照旧。
这道不痛不痒的处罚,等于宣告了九爷这一轮攻势的彻底失败。
九阿哥胤禟在府中气得砸了书房里新换的一套茶具。他没想到玉檀如此滑不溜手,更没想到老四竟然会为了一个宫女公然站出来与他打对台!
「好!好一个玉檀!好一个老四!」胤禟面目狰狞,「你们给本王等着!这事儿没完!」
而永和宫内,接到申饬旨意的玉檀,平静地领旨谢恩。
「姐姐,这就……完了?」青黛有些不敢相信。
「完了?」玉檀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冷意,「不,这只是意味着,我和四爷的‘合作’,从暗处摆到了明处。九爷的怒火,会烧得更旺。但同样的,我们也有了更明确的盟友,虽然这个盟友,同样需要警惕。」
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依旧有些灰蒙蒙的天空。经过此番风波,她在朝堂的棋局中,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棋子。她成功地借用了四爷的势,化解了危机,但也将自己更深地卷入了皇子夺嫡的漩涡。
「通知陈掌柜,」玉檀头也不回地吩咐,「南方的发展计划,加快进度。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风暴暂时平息,但海底的暗流,却更加汹涌了。真正的较量,从来不在朝堂的口水之间,而在那即将扬帆起航的船上,在那远在海外、尚未开辟的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