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致仕的尘埃落定,留下的首辅之位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无数或明或暗的目光。
文华殿内,属于首辅的那张紫檀木大椅空置了三日,殿内的气氛也随之微妙地凝滞了三日。
所有需要首辅最终裁定或用印的文书,都暂时堆积起来,等待着新格局的明朗。
第四日的清晨,常朝。
百官依序入班,丹墀之下,鸦雀无声。当御座上的朱厚照目光平静地扫过群臣时,许多人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刘先生功成身退,朕心甚慰,亦甚是不舍。”皇帝的声音在宽阔的殿宇中回荡,清晰而沉稳,“然,国不可一日无相,内阁不可一日无首。枢机重地,需得贤能执掌,方能辅佐朕躬,统御百官,共济时艰。”
所有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站在文官最前列的次辅李东阳。论资历,论声望,他似乎都是最顺理成章的接替者。
李东阳本人,眼观鼻,鼻观心,面色沉静,但微微抿起的嘴角,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然而,皇帝接下来的话,却让许多人心中一震。
“朕观阁臣杨廷和,”朱厚照的语调不变,目光落在了李东阳身旁稍后位置的杨廷和身上,“学识优长,性资端重,自入阁以来,参赞机务,勤勉有加。于漕运新政、京营整训等事,多献良策,见解卓荦,颇合朕心。”
这几句评价,分量极重!尤其是“颇合朕心”四字,几乎等同于明确的信号。
“着,”朱厚照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杨廷和为内阁首辅,总领阁务,主持枢机!”
旨意既下,殿内出现了一刹那的绝对寂静,随即才响起一片窸窣的衣袍摩擦声和压抑的吸气声。
虽然早有预感,但当皇帝真的越过资历更老的李东阳,直接拔擢杨廷和时,还是让不少守旧官员感到心惊。
李东阳的身体几不可察地晃动了一下,随即迅速稳住,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垂下的眼帘掩去了眸中一闪而过的复杂神色。
他率先躬身,声音平稳无波:“臣,领旨。杨介夫才德兼备,必能胜任首辅之职,臣定当竭力辅佐。”
这是身为次辅和李东阳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他必须做出的政治表态。
杨廷和深吸一口气,出列,撩袍端带,跪倒在丹墀之下,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一种被赋予重任的沉甸:“臣杨廷和,叩谢陛下天恩!陛下不以臣愚钝,委以重任,臣感激涕零,唯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纵肝脑涂地,亦难报陛下知遇之恩于万一!定当恪尽职守,辅佐陛下,安定社稷,匡扶国是!”
“平身。”朱厚照虚抬了一下手,“望卿不负朕望。”
“臣,遵旨!”
仪式性的任命之后,朱厚照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稳,却透出更深的意味:“刘先生归养,乃国家惜才敬老之意。然如今国事蜩螗,内则吏治民生有待振刷,外则边患海疆亟需绸缪。新政之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杨先生既掌枢垣,当与李次辅及诸卿和衷共济,持重而思进,稳健以图强。于已行之事,如漕运考成、新军编练,当续其成效,补其阙漏;于当为之事,如开源节流、整饬武备,亦当广纳众议,详加筹划,务求实效。”
这番话,既是训勉,更是定调。
他明确告诉所有朝臣,也告诉新任首辅杨廷和:刘健时代已经结束,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反而要更加坚定和深入地推进。
杨廷和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这艘改革的大船,在他执掌枢机后,能够更加平稳而有力地前行。
朝会散去,百官心思各异地退出皇极殿。
有人忧心忡忡,认为皇帝过于激进,杨廷和资望不足;也有人暗自振奋,看到了打破暮气、施展抱负的机会。
杨廷和走在最前方,步伐沉稳。
他能感受到背后无数道目光,有期待,有审视,也有嫉妒与不满。他深知,陛下将他推上这个位置,是信任,更是考验。
首辅之位,绝非荣耀的顶峰,而是风暴眼的中心。
从今日起,他必须更加小心谨慎,却又必须勇于任事,在遵循陛下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平衡朝野各方势力,将改革的理念,一步步化为扎实的国策。
他抬头看了看天空,今日天气晴好,阳光刺眼。
前路,注定不会平坦。
但他别无选择,只能沿着陛下指引的这条充满希望与风险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大明的中枢,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