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意识来到共生议会筹备组的所在地——一座由多元宇宙各族共同设计的“星环议会厅”。这座建筑悬浮在跨宇宙之树的枝干间,由多个环形平台嵌套而成,每个平台对应一个宇宙文明,平台之间以光桥连接,象征着不同文明的平等与互通。
筹备组的成员们正围坐在中央的全息圆桌旁,激烈地讨论着议会的组织架构。来自地球的代表提议:“议会应该设立多个专项委员会,比如生态共生委员会、科技共享委员会、文化交流委员会等,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协作事务。”
硅基宇宙的代表则补充道:“每个委员会的成员比例必须严格按照宇宙文明的多样性来分配,确保不会出现某个文明主导决策的情况。同时,需要建立一套‘加权共识’机制——对于涉及某个文明核心利益的议题,该文明拥有更高的话语权,但最终决策仍需获得多数认可。”
暗物质宇宙的代表沉默片刻,用意识传递出观点:“我们还需要一个‘文明观察员’制度。对于那些发展程度较低或刚刚加入多元宇宙大家庭的文明,给予他们观察和学习的机会,待其成熟后再赋予投票权,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失误。”
林夏的意识融入讨论,分享了共生之花“和而不同”的核心启示:“议会的关键不在于制定统一的规则,而在于建立一套灵活的协作框架。比如,科技领域可以推行‘技术标准互认’,允许不同文明的技术体系在兼容的基础上自由发展;文化领域则设立‘文明保护基金’,资助对濒危文化的抢救与传承。”
她的提议引发了共鸣。一位来自灵木宇宙的老者说:“就像森林里的草木,有的高大,有的低矮,有的喜阳,有的耐阴,却能共同构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多元宇宙的文明也该如此,在共生中保持各自的生命力。”
经过数日的磋商,共生议会的蓝图逐渐清晰:
- 核心宗旨:促进多元文明共生共荣,尊重差异,鼓励互补。
- 组织架构:设立长老院(由各族德高望重者组成,负责仲裁)、专项委员会(负责具体领域协作)、文明发展署(帮扶弱势文明)。
- 决策机制:采用“共识优先,差异保留”原则——能达成共识的议题共同推行,暂不能达成共识的允许各文明自主选择,但不得损害其他文明利益。
- 核心项目:启动“多元共生计划”,包括跨宇宙生态走廊建设、文明基因库搭建、青少年共通体验营等。
在讨论“多元共生计划”时,一个细节引发了争议:跨宇宙生态走廊是否应该统一环境标准?主张统一的认为这能降低协作成本,反对的则坚持每个宇宙的生态有其独特性,强行统一会破坏平衡。
林夏想起共生之花的启示,提出了“生态接口”方案:“不必统一环境,只需在不同宇宙的交界处建立‘生态接口’——比如在地球与灵木宇宙的接口处,一半是地球的森林,一半是灵木宇宙的发光植物,中间由特殊的过渡带连接,让两边的生物能逐步适应对方的环境。”
这个方案兼顾了差异与互通,最终被一致通过。
筹备组还决定,共生议会的首次会议将在跨宇宙之树的根部举行,那里是多元宇宙能量最汇聚的地方。会议将邀请所有宇宙的代表参加,共同见证议会的成立,并启动“多元共生计划”的首个项目——跨宇宙青少年交换计划。
“这个计划能让年轻一代从小就建立共通的情感连接。”负责文化事务的代表说,“他们将在彼此的宇宙中生活、学习,亲身体验不同文明的魅力,这比任何宣传都更有效。”
林夏的意识看着全息圆桌上不断完善的蓝图,心中充满了期待。共生议会不同于以往的任何组织,它不追求消除差异,而是要在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动态平衡的共生关系——就像跨宇宙之树的根系,盘根错节却互不阻碍,共同从多元宇宙的土壤中汲取养分。
下一个信号,来自跨宇宙之树的根部。那里的“共生广场”正在各族的协作下迅速建成,广场中央将矗立一座“多元共生碑”,铭刻所有宇宙的文明符号,象征着多元宇宙携手走向未来的决心。
林夏的意识朝着共生广场飞去,她仿佛已经看到了各族代表齐聚广场的场景,听到了不同语言交织成的和谐乐章。而共生议会的蓝图,终将化作坚实的脚步,让多元宇宙在共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