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岭,7号前哨站。狂风裹挟着冰粒,拍打在迷彩伪装网上。连长杨锐紧盯着战术平板,屏幕上,代表“烛龙”系统的麒麟图标正静静闪烁。一周前,这套设备与三名技术保障士官一同加强到了他的连队。
“这玩意儿真能顶用?” 一排长凑过来,语气带着老兵对新装备惯有的怀疑,“打仗,还得靠咱们的经验和直觉。”
杨锐没说话。他经历过之前的战争,深知现代战场的复杂与残酷。他点开“烛龙”的界面,系统正无声地整合着前方侦察小组传回的无人机画面、阵地传感器数据、以及卫星过顶的简短情报摘要。
突然,刺耳的警报声在平板和每个班排长的单兵终端上同时响起!
“烛龙”的合成音冷静而迅速:“警报!综合多源信息判定:约一个加强排规模的武装人员,正利用地形和黄昏能见度不良,分三路向我3号、4号警戒点渗透。路线预测已标绘。特征分析:非正规军,但装备精良,行动专业,具有明显试探和挑衅意图。”
几乎同时,平板地图上清晰地显示出三条红色的预测渗透路线,并标注出几个最可能的伏击点和接敌时间窗口。
“这么快?!” 一排长惊呼。若在以往,等侦察兵肉眼确认、层层上报、连部再判断决策,敌人可能已经摸到阵地前沿了。
杨锐瞳孔一缩,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按照“烛龙”提供的态势,对着单兵通讯器下达指令:
“一班,加强3号点防御,重点防守西侧峡谷入口!”
“二班,向左翼机动,占据‘烛龙’提示的2号高地,侧击敌中路分队!”
“炮班,目标A区,‘烛龙’建议的拦阻射击诸元,一发试射后效力射!”
“无人机前出,持续监视,优先攻击敌携带重火力的单元!”
命令清晰、果断,直接针对AI预测的敌行动方案。整个连队如同精密的机器,瞬间高效运转起来。
交火开始后,“烛龙”的作用更加凸显:
当敌方利用烟雾弹试图遮蔽视线时,“烛龙”立刻调出该区域的地形3d模型,结合无人机热成像,预测出敌人最可能借助烟雾掩护的机动路线,并提示杨锐调整机枪火力扇面。
当敌方一名火箭筒手刚在岩石后露出肩膀,“烛龙”已通过图像识别将其标记为高优先级目标,信息直接推送至最近的反坦克射手终端,并提供了最佳射击时机建议。
当通信受到短暂干扰时,“烛龙”利用其本地存储的战术数据库和实时推演能力,为各班排提供了断线情况下的应急预案,确保了指挥不中断。
战斗在二十分钟内结束。来犯之敌在遭受精准火力打击后,仓皇撤退。我方仅轻伤一人。
战后复盘会上,杨锐看着“烛龙”自动生成的战斗报告,内心震撼。报告详细记录了从发现敌情到战斗结束的每一秒,分析了每一项决策的效果,甚至指出了几个传统经验容易忽略的防御盲点。
“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拥有整个战场上帝视角的超级副连长。” 杨锐对前来调研的李战将军感叹道,“反应速度太快了,而且它的决策,是基于我们根本无法实时掌握的海量数据。”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
一名班长直言不讳:“连长,按‘烛龙’的打法,确实高效。但时间长,班排长们会不会变成只是执行命令的‘按钮’?自己的临机决断能力会不会退化?”
技术保障士官也报告:“系统对数据链的依赖极高。一旦核心节点被毁或遭到强电磁压制,‘烛龙’的效能会大幅下降。”
李战将军听着汇报,目光深邃。他走到阵地前,望着边境线外的苍茫群山,对杨锐和全连官兵说道:
“‘烛龙’不是来取代你们的。它是工具,是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它负责处理信息和提供‘最优解’选项,但战场上的‘临门一脚’,生死之间的最终决断,永远要靠你们这些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指挥员。”
他转身,语气严肃:“我们要学会的,不是盲从AI,而是如何与AI共舞。如何发挥它的计算优势,同时保持我们人类指挥员在复杂、模糊、残酷环境下的直觉、意志和责任感。这才是未来指挥艺术的核心。”
夜色降临,黑风岭恢复了寂静。但每一个官兵都明白,他们脚下的战场,已经因为那个名为“烛龙”的“新战友”的到来,而彻底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