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仁远:“匈奴此次南下,不就是为了钱粮吗,和他们谈就是了。
一旦战事一开,我大梁将有多少将士血撒疆场,又有多少父母妻儿失去亲人。
你这是拿我大梁的百姓在赌,我岂能让你得逞?”
申怀安:“我申怀安身处大梁腹地,家乡也未遭战火之痛。
可是我父亲二十年前也曾赴过边关,血战沙场,落下一身伤病。
我兄长申怀平四年前战死边关,除了几件残衣和几支断箭,连具尸骨都未留下。
他们也是为了我大梁安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自古有国才有家,此时如果不进行反击,匈奴还会再次举兵,这什么时候是个头?”
上官仁远:“申怀安,你休要在此蛊惑陛下,如今我大梁西方刚平,封州又发水患。
此时如果再起战事,苦的还是百姓,如果这时再激怒匈奴,我大梁将万劫不复。
陛下,臣建议还是先去商谈,待大梁休生养息,兵力强盛时,再去出战,臣一定支持。”
申怀安:“右相,你这是长他人之志灭自己威风,还未出战,你怎么知道我就会败?
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陛下千古之志怎何让庸人所误?
犯我大梁者虽远必诛,冠可往吾亦可往。
陛下,臣愿领兵出征,马踏匈奴,为陛下开疆扩土。”
上官仁远:“申怀安你……你个庶子,能挡住匈奴的铁骑都不错了,你还想……”
申怀安:“陛下,二十年前,陛下也曾亲率我大梁铁骑直插匈奴大营,那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豪气。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那些蛮夷不把他们打服,他们是不会认输的。
我大梁建国百年,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陛下,恳请让臣引兵出征,臣愿以血引雷霆,回报皇恩。”
申怀安刚一番话,让皇上也心潮澎湃,但作为天子,他有他要考虑的问题。
再说匈奴的战力他不是不知道,其实朝臣们也都理解皇上的心思。
如果皇上想出兵,也不会在朝堂上争论这么久了。
现在百姓都想朝廷出兵,皇上也必须拿出他的态度。
皇上正在犹豫时,突然有人来报,说边关又来急报。
急报上称匈奴一改往日的战法,大军移动速度很快,眼看就要到甘州了,请朝廷速派兵支援。
皇上看完奏章道:“安国公素来沉稳,这一连两封急报,看来事情有些危急。”
上官仁远:“陛下,为了大梁百姓和边关将士,臣愿亲自去边关和谈,还请皇上三思。”
申怀安:“陛下,以往边关战事开始之后才会有急报传来,现在敌军刚出去,安国公就发了急报。
可见事态危急,臣感觉边关肯定发生了大事,臣再次恳请陛下出兵。”
上官仁远还在阻拦时,皇上他思索了好一会,像是做了个很大的决定。
皇上站起身道:“申怀安,边关危急,朕命令即日领兵出征,明日朕亲自为你送行。”
申怀安跪下道:“陛下英明,臣遵旨谢恩。”
当上官仁远还想反对时,皇上制止了他并开口道:
“申爱卿说的有道理,这么多年朝廷一直采取守势,我大梁不能一直退让。
今年大梁已无内忧,是到了解决北方的事宜了。”
申怀安告辞后,立即前往科学院,安排明日出兵事宜。
方士达听说后也很是兴奋,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
以前受伤回京,处处受人排挤,如果不是给左相使了点银子,他还不知在哪里呢。
现在又可以上战场了,他心里有些莫名的激动。
申怀安:“明天皇上会在北门亲自送军出征,各位将军,明天集结时,一定要拿出我昭武军的气势来。
千万不可掉了链子让人耻笑,所有大军调配全由方将军负责。”
“末将领命。”
众将离开后,申怀安留下了方士达和童亮,推演行军路线。
几人一直忙到傍晚,有人报长公主来了。
申怀安立即兵营迎接。
这里是兵营,无要事长公主是不能进去的。
长公主:“申怀安,上午散朝后,可相还是反对出兵。
不知为何,此次他很是激动,皇上一气之下免了右相之职。”
申怀安:“我早知有这么一天,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长公主:“你的意思是……”
申怀安:“长公主,以前满朝文武都对我申怀安心存不满,只有右相一直支持我。
为了出兵一事,我和右相意见相左,但右相还是会关爱我。
现在我有了二万大军,您说陛下会放心吗?”
长公主:“其实本宫也知道,只不过心里还是有些接受不了。
右相一心为国,虽然政见不同,但总体来说,他的位置目前难于有人胜任。”
申怀安:“现在情形如何?”
长公主:“右相虽然被免,但他还是跪在皇宫前,反对出兵。
礼部、户部和工部几位尚书也一直请求进觐见,让皇上开恩。
不知为何,陛下这此是太过于冲动了一下,竟然连礼部尚书董灿的职也免了。
还说再有人为右相求请者,一律免职。”
申怀安:“这就对了,臣猜测皇上会让封州的上官羽回京任礼部尚书一职。”
长公主看了看申怀安,脸上很是震惊,疑惑的道:
“正如你所说,申怀安,你是不是早就猜出陛下的意图了?”
申怀安:“长公主,臣说句不该说的话,目前朝中左、右二相,关键时候皇上肯定会选择左相。”
长公主:“右相对朝廷兢兢业业,全无半点私心,满臣文武都看在眼里,这是为何?”
申怀安:“一是左相知道皇上想什么,他就会顺着皇上的意思说什么。
再就是左相有把柄在皇上的手里,皇上随时可以撤了他,所以对于皇上来说,左相并无威胁。
反观右相,一心为了大梁,行事也没有半点错漏,一个尽倾朝野,而且没有弱点的人,您说皇上心里会怎么想?
再说右相夫人原是莫家人,关键时候右相不仅没有相助莫家,而是为大局相助皇上。
如此亲近的关系,右相全然不顾亲情,在皇上眼里,右相以前反过莫家,以后也可能会……”
申怀安并没有说下去,都是聪明人,长公主当然明白申怀安的意思。
右相一心为了大梁,以前反对莫家,以后也可能会为了大局反对皇上。
申怀安接着道:“再说右相的妹妹静妃娘娘,育有一子一女,五公主和六皇子虽然年幼。
但保不齐以后会发生什么,皇上这是深谋远虑,而此次正是机会,所以说此次谁也保不住右相了。
但皇上不会让人看出他的心机,所以立即提拔了上官羽,这是让世人知道,皇上不是针对右相,而是为护边关稳定。
如此一来,不管是朝臣还是百姓,都会敬重皇上英明,而右相反对出兵,对有心人来说,他这是有通敌之嫌。”
长公主:“申怀安,你大胆,谁给你的胆子,敢背后议论皇上行事?”
申怀安:“长公主,臣只是说了实话,难道您不是这样想的吗?
臣知道您在来之前,就已看清了其中原由,只是来求证罢了。”
长公主:“申怀安,本宫原以为你性子乖张,原来你也懂这些?”
申怀安:“长公主,臣只是不想笼络人心,在朝中结党营私,如此内耗,损的还是我大梁的根基。
不过长公主放心,右相虽然罢了,但他的那颗质子之心,还是会为朝廷效力。”
长公主:“现在朝中好多朝臣都向皇上谏言,可是皇上封死了所有替右相求情的路,你还有什么办法?”
申怀安:“事不宜迟,我现在就进宫一趟。”
长公主:“申怀安,陛下好不容易才允许出兵,你这一去,如果激怒了陛下,你可知道后果?”
申怀安:“长公主放心,出兵是大事,臣心里有数。”
长公主:“还有,你此次出征,飞鱼卫朱雀、玄武已归你调令。
一路上都有飞鱼卫的鸽房,我让云鸟负责传递消息,你有何要求可以通过飞鸽传书,本宫在京城一定会替你办好。”
申怀安:“如此甚好,另外我走之后,申宅和皇家剧院还请长公主上心。”
长公主:“你放心,,京城还有宛儿和白虎,本宫会令他们加以照看的。”
申怀安:“有劳长公主了,事不宜迟,臣现在就进宫。”
当申怀安急匆匆赶到皇宫时,看到宫门前上官仁远还跪在那里。
申怀安心想,右相是铁了心的反对出兵,他这究竟是为何?
进到宫中,皇上开口道:“申怀安,明日就要出兵了,你现在还要为上官仁远求情?”
申怀安:“回陛下,臣不是为求情的,右相反对出兵,这是误国。”
皇上:“那你这么急匆匆的来是……?”
申怀安:“回陛下,上官大人虽然免了右相之职,但他还是可以为朝廷效力,还请陛下……”
皇上怒道:“申怀安,你不是说了不求情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