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的第一场雨,来得又急又大。敏妃正坐在偏殿处理份例账册,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容嬷嬷浑身湿漉漉地跑了进来:“娘娘,不好了!咸福宫那边的屋顶漏雨了,雨水都渗进殿里,把宫人住的偏房都淹了!”
敏妃心里一紧,立刻放下账册:“快,备伞,咱们去咸福宫看看!”
咸福宫位于后宫的西北角,位置偏僻,平日里住的都是些位份较低的答应和常在,还有不少宫人。敏妃赶到时,雨还没停,几个宫人正拿着木桶、水盆在殿内接雨,地面上积了厚厚的一层水,不少被褥、衣物都被浸湿了,几个小宫女站在角落里,冻得瑟瑟发抖。
“怎么回事?屋顶怎么会漏雨?”敏妃走到一个管事嬷嬷面前,语气严肃。
那嬷嬷跪倒在地,哭丧着脸道:“娘娘,这咸福宫的屋顶已经好几年没修了。前几年德妃娘娘掌权时,只想着修永和宫和翊坤宫那些近的宫殿,咱们这偏宫的修缮申请递上去好几次,都石沉大海。今日雨太大,屋顶就扛不住了。”
敏妃皱着眉,走到殿外,抬头看了看屋顶——瓦片已经有些松动,不少地方都有裂缝,雨水正从裂缝里不断往下渗。她又去看了看宫人的住处,发现不仅屋顶漏雨,连地砖都有不少破损的,走起路来磕磕绊绊,墙角还长了青苔,显然平日里疏于管理。
“这样的居住环境,怎么能行?”敏妃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起自己刚入宫时住的那间偏殿,虽然不大,但干净整洁,屋顶也不会漏雨。可这些住在偏远宫苑的宫人,却要忍受这样的艰苦,这都是德妃疏于管理的结果。
“容嬷嬷,你让人去内务府传旨,让他们立刻派工匠来修咸福宫的屋顶,再运些干燥的被褥和衣物过来,给宫人们先用着。”敏妃当即吩咐道,“另外,你去把各宫的宫苑情况都查一遍,看看还有哪些宫殿需要修缮,列个清单给我。”
接下来的几日,敏妃亲自带人勘察各宫的宫苑情况。她发现,不仅是咸福宫,还有景仁宫的偏房地砖破损、钟粹宫的门窗腐朽、甚至连御花园的几处亭台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些问题,大多是德妃掌权时留下的——德妃只关心自己住的永和宫和与她交好的嫔妃宫殿,对其他宫苑的修缮根本不上心,甚至还挪用了宫苑修缮的银子,用来给自己添置首饰。
敏妃看着清单,心里又气又急。她立刻让人拟了一道“宫苑修缮令”,规定“每月一小修,每季一大检”——每月月初,各宫管事需对本宫的宫苑进行检查,发现小问题及时修复;每季度末,景阳宫则会联合内务府,对所有宫苑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没有遗漏的问题。修缮的优先级也做了调整,优先修复偏远宫苑和宫人住处,再修复嫔妃的宫殿。
旨意下达后,内务府的工匠们立刻忙碌起来。敏妃还亲自去施工现场监督,看到工匠们辛苦,就让人送去茶水和点心;发现内务府给的木料质量不好,就立刻让人更换,绝不允许敷衍了事。有一次,工匠们说咸福宫的屋顶需要更换大量瓦片,内务府却迟迟不拨材料,敏妃直接去找了李总管,当着他的面让人把内务府仓库里的好瓦片运了过去,还警告他:“若是再敢在修缮材料上动手脚,休怪我奏请皇上,治你的罪!”
李总管被吓得不轻,再也不敢拖延,连忙让人把所需的材料都送了过去。
宫苑修缮的同时,敏妃也没忘了御花园的打理。御花园的花匠们以前也不受重视,德妃只喜欢名贵的牡丹和芍药,对其他花卉根本不在意,花匠们提出的养护建议,也很少被采纳。敏妃却不一样,她不仅常去御花园散步,还会和花匠们聊一聊花卉的养护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
有一次,花匠王师傅说御花园的几株老梅树因为土壤板结,长势越来越差,敏妃立刻让人去调了最好的花土,还亲自看着花匠们给梅树换土;还有一次,王师傅培育出了一种稀有品种的兰花,敏妃特意让人把兰花移栽到景阳宫的庭院里,还赏了王师傅十两银子。
花匠们感念敏妃的重视,干活也越发卖力。他们不仅把御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时常把培育出的稀有花卉送到景阳宫——春天送海棠,夏天送茉莉,秋天送菊花,冬天送腊梅。景阳宫的庭院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连康熙来了都赞不绝口:“清颜,你这景阳宫,倒成了后宫最雅致的地方了。”
敏妃笑着回道:“都是花匠们用心打理的缘故。臣妾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让宫人们能有个好环境罢了。”
看着修缮一新的宫苑和生机勃勃的御花园,敏妃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宫苑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后宫秩序的一部分。只有把这些细节做好,让宫人们住得安心,后宫才能真正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