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檐角的雨季早已过去,七月流火,酷暑正以君临天下的姿态笼罩着这座帝都。
午后烦闷的蝉鸣声,像是为这漫长的、焦灼的等待所作的注脚——一声声刺入耳膜,黏腻如汗珠滑过脊背。
我站在赤壤堂的窗前,指尖触着被烈日烤得微烫的窗棂,目光越过宫墙,投向遥远的南方天际。
那里云层低垂,仿佛压着未落的雷。
正当我凝望之际,宫门外骤然响起急促的马蹄声,尘土飞扬中,一面绣着南海郡印的令旗冲破烈日,直入宫门。
不出三日,捷报自南海郡飞驰而至,其震撼不亚于敦煌的“沙里种金”。
岭南之地,双季稻试种功成!
那片曾被视为蛮荒瘴疠、流放罪囚的土地,竟能一年两熟,产出足以养活十万大军的粮草。
紧接着,夜郎传来消息,信风使团改良的梯田之法,使山地亩产翻倍;西域的敦煌绿洲已扩至千亩,连远在伊犁河谷的戍卒,都学着巡行院的图纸,自发架设了简易的雾盘,在军营旁开辟出了一小片菜畦。
一时间,咸阳宫内,奏报如雪片。
纸页翻动之声窸窣不断,夹杂着内侍轻快的脚步与殿外鼓乐隐约的节拍。
嬴政龙心大悦,连日设宴,酒香夜夜飘散于宫阙之间。
然而,就在这片歌舞升平之下,一股致命的暗流,已然成型
“亟需工师三人,望速遣。”——每一份捷报背后,都附带着相同的请求。
我眉头微蹙,心中默念:人不够用了。
果然,少府监令一脸苦相地堵在了我的赤壤堂门口,官帽歪斜,袍角沾满泥尘。
他全然不顾酷暑,额上汗珠混着尘土一道道淌下,落在青砖地上,洇开点点深痕。
“赤壤君,下官实在是没法子了!”他的声音嘶哑颤抖,像断裂的琴弦,“工师署的三百弟子,有一个算一个,全派出去了!连墨鸢大家最得意的几个学生都没能留下。可还是不够!远远不够!如今各郡县为了抢一个懂架设雾盘、会修陶管暗渠的匠人,价码已经开到了五十金!还有黑市,听说一个工师署的毕业凭证,被炒到了一百金!再这么下去,下官这少府监令是当到头了!”
我的心猛地一沉,快步回到案前,翻开那本厚厚的人事簿。
羊皮纸页泛黄卷边,朱笔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位从稷下学宫工科毕业,或是由墨鸢亲自调教出的技术人才的去向。
指尖划过那些名字,如同抚过一根根绷紧的丝线——岭南、夜郎、河西、辽东……帝国的每一寸新土,都在疯狂地吞噬着这些宝贵的人才。
粗略一算,头皮发麻。
技术推广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才储备的速度。
就像一个飞速膨胀的身躯,骨骼却没能跟上生长。
若无足够的新鲜血液补充,不出三年,眼下这些看似辉煌的成就,都将因无人维系、无人修缮、无人传承,而迅速崩塌,变回一片死寂。
帝国崭新的循环系统正在注入活力,但输送血液的脉管本身,却脆弱得即将爆裂。
“墨鸢。”我没有犹豫,立刻召来了正在工坊里改进新式织机的墨鸢。
我踏入工坊时,她正蹲在一台新式织机旁,手中扳手卡在齿轮间,额头沁着细汗,机油与木屑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听见脚步声,她头也不抬:“要是为人才的事来的,我已经知道了。”
我将少府监令的哭诉与我的担忧和盘托出。
她静静听完,缓缓放下工具,用一块粗布慢条理地擦去掌心油污,动作沉稳如钟摆。
然后抬起眼,那双古井无波的眸子里映着我的影子,只说了几个字,却字字如铁:
“墨家技艺,历来师徒口授,十年方成一人。”她顿了顿,嗓音低而冷,“你想要成百上千的人,在三年内派上用场,除非……破例。”
“如何破例?”
“收徒,不限籍贯,不问出身,不拘一格。”
这几个字,像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我脑中的迷雾。
是了。
我一直将他们当做珍贵的“技术人员”,却忘了他们更应该是“种子”。
只靠我和墨鸢几个人,手把手地教,永远也追不上帝国扩张的脚步。
我需要的,不是一个接一个的工匠,而是一个能够源源不断生产工匠的体系!
次日早朝,我手持奏疏,立于百官之前。
“臣,稷下学宫大司成姜月见,奏请于学宫之下,增设‘工经院’,专授水利、农艺、器械三科。凡大秦子民,有志于此者,无论贵贱,皆可投考。凡考核通过者,学宫将授其艺,成其才,用其力!”
话音刚落,朝堂之上顿时嗡嗡作响。
李斯那双精明的眼睛立刻眯了起来,他出列一步,声音里带着一丝警觉:“赤壤君,此制若成,天下匠人皆出你门下,恐动摇我大秦士族立身之根基。”
我迎着他的目光,微微一笑,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麒麟殿。
“丞相大人。工经院动摇的,不是根基,是门槛。”
我顿了顿,看着他若有所思的神情,继续道:“您试想,若有一日,夜郎深山里的蛮夷之子,也能引经据典,论述如何治理关中水患;若有一日,辽东戍卒的后代,也能设计出比匈奴更精良的马具。到那时,天下百姓还会说,陛下与朝廷的新政,只是为了服务于咸阳的权贵吗?”
李斯指尖轻敲袖口玉扣,目光扫过御座之上嬴政的脸色——帝容平静无怒。
他默然良久,终于对着我,也对着嬴政,长揖及地。
“你说服了我。此举,非但无害,反而可收天下之心。臣,附议。”
首场招考,定于八月初一。
试题由我亲拟,一经公布,便引得天下哗然。
第一题:“论如何在无木炭之地,使雾盘持续运行。”
第二题:“若河西走廊水源枯竭,火薯之后,当改种何物以续生机?”
第三题:“绘一图,示天下可耕之荒地,并陈其由。”
消息传出,无数寒门子弟奔走相告,视之为登天之梯。
而那些世代相传的贵族私学,却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此等“奇技淫巧”不过是哗众取宠,有辱斯文。
考试当日,咸阳城西的考场之外,竟黑压压地聚集了近两千人。
他们之中,有衣衫褴褛却双眼放光的少年,眼中跳动着烛火般的希望;有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老农,粗糙的手掌摩挲着竹简边缘;有在战场上断了臂膀的戍边残卒,独臂挽着包袱;甚至还有几个常年奔波于丝路的商旅账房,怀中紧抱着算筹与地图。
墨鸢担任主考官,她从头到尾不发一言,只是在每一份她认为合格的卷子上,重重盖下一方朱红的“实”字印。
那一声声“啪”的落印声,宛如春雷滚过冻土。
放榜之日,万人空巷。
高悬于榜首的名字,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石伢,十二岁,来自北地郡的牧童。
考官初时疑心他舞弊抄袭,可严加查证之后,却震惊地发现,这孩子竟是全靠着在乡间听巡行院宣讲员宣讲《赤壤君语录》,一字一句记下来的!
他回答第三题时,画的那幅地图粗拙不堪,线条歪歪扭扭,像孩童涂鸦,可在边缘空白处,一行稚嫩字迹赫然写着:“俺听巡行官讲,再往西有大片荒地,也能种粮。”
我亲自在赤壤堂接见了他。
那是个黑瘦干瘪的孩子,穿着打补丁的麻衣,鞋底磨穿,露出脚趾。
可当他仰起头时,一双眼睛亮得像草原上的星辰,映着灯烛,也映着远方。
我问他,为何要来考工经院。
他用带着浓重边地口音的话,大声说道:“俺想让俺娘,冬天不吃树皮!”
一言既出,满堂俱静。
连一向冷峻的墨鸢,都几不可察地轻轻点了点头。
那一瞬,我无比确信,我做对了。
当晚,嬴政微服来访。
他没有穿那身威严的龙纹黑氅,只着一袭常服,走入灯火通明的赤壤堂。
罕见地,他的嘴角带着一丝抑制不住的笑意。
“你这一招,釜底抽薪,比朕派兵拓十郡还厉害。”他看着桌上那份录取名册,目光最终落在了“石伢”的名字上。
我正欲谦辞,他却话锋一转,
“朕已下令,今后凡新设都护府,其长官人选,必须先入工经院考核,合格者方可上任。”
我心头剧震,这无疑是将工经院的地位,瞬间拔高到了与朝廷选官并列的程度。
可随即,一股更深的不安攫住了我。
他看到的,是人才如何为他所用。
而我看到的,是这个体系本身最致命的弱点。
他漏算了一环,最关键的一环。
我缓缓起身,绕过书案,走到他面前,直视着那双深不见底的帝王双眼。
烛光下,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他的身影交错在一起。
“皇上,您忘了问一件事。”我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一怔,显然没料到我会用这种语气同他说话。
“您忘了问,谁来教这些未来的长官,谁来教这些未来的老师?”
我步步紧逼,声音里透出一丝冷意,“今日,我能教,墨鸢能教。十年后呢?百年后呢?若无一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经大全》以为总纲,若无一套严谨的‘师承考评’之法以为传承,今日这一切,终究是沙上筑塔,风一吹,就散了。”
屋外,夜风骤起,吹得窗棂作响,案上的烛火剧烈地摇曳起来,忽明忽暗,将我们的脸庞切割成光影交错的碎片。
嬴政脸上的笑意彻底消失了。
他站在那里,久久不语,仿佛一尊沉默的雕像。
终于,他开口,声音低沉沙哑,一字一顿:
“那就……从你写起。”
话音落下,他转身离去,黑袍没入浓稠夜色,脚步未曾迟疑,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显孤绝。
自那夜起,三日未见天颜。 我独坐赤壤堂,砚台干涸,笔悬纸上,终难落墨。
第一夜,烛火通明,我提笔欲书,却觉千钧压腕。
第二夜,窗外风雨大作,一道惊雷劈开夜空,案上《人事簿》被风吹落,纸页散乱如败局已定。
第三日清晨,一名小宦官悄然送来一碗参汤,低头道:“陛下昨夜翻阅工经院名录,直至五更。”
我抚过冰冷的墨块,忽觉寒意透骨——赏赐愈厚,疑心愈深。
暴雨倾盆之夜,一道闪电撕裂苍穹,照亮墙上挂着的那幅《天下可耕图》。
图中,石伢稚嫩的笔迹依旧清晰:“此处不产粮,秦人去了,就能产。”
可若无人继志,纵有万里沃野,也不过黄沙覆碑。
我终于提笔,在素绢上写下第一个字——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