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孙策的对手正是庐江太守陆康。陆家乃庐江望族,年近七旬的陆康坚守城池两年,最终去世。陆逊是陆康的侄孙,现任家主为陆康次子陆绩。陆康长子陆儁则被朝廷征召为郎中,常驻许都。陆家如此布局,显然是为留后路。
陆康死后,陆家为躲避袁术而南迁江东。不料数年后孙策横扫江东,逼得陆家不得不再次迁徙。
江东少年王
孙策长枪一抖,凛然道:陆家,躲得掉么?
烽烟散尽,陆氏一族悄然蛰伏于吴郡巷陌。这支外来氏族虽位列四姓之末,却暗藏惊涛——庐江旧部的人脉网与转移的巨资,正编织着跨州连郡的商路宏图。
陆逊求见?
孙澎指尖轻叩案几。府门外的青衫少年攥紧袖中竹简,十七岁的年纪已扛起全族命运。抬眼望去,朱氏兄弟在孙府进出的身影格外刺目。
(时间冷酷地划过五个月)
曾经平起平坐的孙家,如今匾额上讨逆将军府的金漆晃得人眼疼。十三岁的家主陆绩尚在诵读《孝经》,真正的棋手只能是他陆伯言。
庐江血仇像柄悬顶利剑——袁术的阴谋,孙策的刀锋,陆康染血的官袍。此刻他怀揣的不仅是拜帖,更是在时代狂潮中为陆家争渡的孤注一掷。朱氏子弟已尽数登船,而陆氏的舢板,就要错过这班改变门楣的巨舰。
顾家那边,顾雍几乎动了将掌上明珠许配给孙澎的心思。
论起张家,虽未在人力上鼎力相助,可钱粮方面的支持却是四族之冠。孙澎两次出兵,张家倾囊相助,功不可没。
如此一来,唯独陆家始终与孙澎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既不主动示好,也不明确拒绝,更不愿承担责任。
可若连主动都不愿,对方又怎会理会?后续的不拒绝、不负责自然无从谈起。
摒除杂念,陆逊跟随孙府仆从来到了孙澎的书房。
刚踏入书房,墙上悬挂的一幅字便映入陆逊眼帘: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短短十四字,却透出睥睨天下的豪迈气概!
这位孙澎,果然志在四方,心怀天下。
绕过屏风,陆逊终于见到了孙澎。
此刻的孙澎正伏在他特制的案几前批阅文书,俨然一副儒雅书生模样。
但当孙澎起身相迎时,陆逊顿觉对方气质骤变——温润书生瞬间化作锋芒毕露的将领,仅一个起身动作便完成了这般转变。
在野陆逊,拜见州牧大人。
陆伯言的大名我早有耳闻。即便你今日不来,我也计划登门拜访,可谓来得正合时宜。
贱名能入将军尊耳,逊既惶恐,又倍感荣幸。
孙澎打量着眼前这位未来的江东栋梁——此刻不过是个略显青涩的年轻人。
但若真将其视为寻常后生,那才是愚不可及。
单看他前些日子将本名改为,便可见其性格端倪。
者,谦逊也。
这不只是陆逊的自我砥砺,更是陆家借他之名为孙澎传递的微妙讯息。
孙澎捕捉到对方的暗示,见面便开门见山道:陆伯言的大名,我早有耳闻。这句话既是回应,更暗含深意。他紧接着又说:即便你不来,我也正打算登门拜访。寥寥数语,已将立场表露无遗。
聪明人之间无需多言。陆逊当即会意。
因此才显出之态。
也因此感到无比荣幸。
方才进门时瞥见的那首七言诗陡然浮现心头。
眼前的孙澎确有龙腾虎跃、吞吐天地之威,堪称当世雄主!
能遇如此明主,我陆伯言此生何求?
不知伯言今日前来,有何高见?
自主公继位以来,内政修明,外拓疆土,天下贤士莫不归心。逊岂敢妄言指教?只是愚者千虑或有一得,近日思及些许浅见,愿与主公商榷。
但说无妨。
陆逊步出孙府大门,回望高墙深院。
他猛然握紧双拳,难掩澎湃心潮。
此事已成!
不仅达成预期,更有意外之获。
今日前来,只为三件事:
注资,注资,还是注资!
当然,这绝非无偿馈赠。
近日观察自由贸易区运作,陆逊敏锐察觉到孙澎布局背后的深意——
他是要借贸易区影响北方势力格局!
但仅凭孙氏一族财力,显然力有不逮。
即便扬州商贾闻风而动,亦难充分发挥贸易区效用。
陆逊的应对之策简明务实,恰与陆家现状契合。
陆家现状如何?
富可敌国却苦无投资良机!
既然如此,为何不将这些资金投入孙澎的生意?
陆逊成功说服陆家族老后,又陆续拜访多家江东世家,逐一沟通协商,最终完成一次大规模集资行动。他联合数十个世家共同出资,按照孙澎的需求开展专项贸易,旨在解决其资金短缺问题。
然而与孙澎面谈后,对方提出全新合作模式——股票制。各世家投入资金将折算为股份,年末按持股比例分配利润。这个超前构想让陆逊颇为惊讶,他原想用集资给孙澎惊喜,不料反被对方的创新思维所震撼。
股票机制不仅实现年底分红,更巧妙地将各世家利益与孙府经营深度绑定。生意越兴旺,分红越丰厚,由此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共赢模式真正体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
会谈结束后,陆逊立即着手研究具体分配方案。鉴于涉及众多世家,孙澎特意指派心腹张昭统筹全局。身为孙氏数学的唯一传人,张昭无疑是执行这项计划的最佳人选。
为了让张昭处理事务更顺利,孙澎特意挤出时间帮他补习数学基础。虽然自己对初中代数记忆模糊,还是成功让张昭的运算能力有所进步。
在统计各家族持股比例时,张昭逐渐能理解孙澎的要求了。
筹集资金需要时间慢慢推进。
随着扬州局势渐趋稳定,孙澎终于能着手实现先前的计划——比如正在编写的古代版《新兵体能训练手册》。
入伍三年的经历深深刻在孙澎骨子里。虽然只是普通步兵连队,但那些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让他对提升士兵体能有着绝对的自信。
论快速打造合格士兵的体能,没人比我更专业。
早该完成的训练方案迟迟未动笔,既因穿越初期诸事繁杂,更因他深谙古今差异——绝对不能简单照搬现代那套,必须结合 ** 时代的作战特点量身定制。
在孙澎看来, ** 战场上格斗技巧固然重要,但步兵的核心永远是体能!就像张无忌的九阳神功,任你招式精妙,我自一力降十会。
这让他想起初中时的田径特长生同学——无论是篮球场还是足球场,凭借超群的速度和弹跳力,永远是最耀眼的主力。
江东军士,无论步兵水师,孙澎决意将体魄锤炼置于首位。
铁打的身躯方能爆发出真正战力,他日战场相逢,必让敌军领教厉害。
不过操练体魄,当前饭食管饱远远不够,须得定时添些油水。否则照着新兵操典操演,这些营养不良的汉子怕是要被活活练垮。
孙澎原想先在徐庶的战狼营试行新法。如今陆逊带来军饷,倒可放手扩编了。
晌午过后,徐庶老母抵达吴县。
自上次孙澎提醒,徐庶便将此事记在心上。因要赴乌程练兵,接母之事只得托付主公。
此事干系重大,孙澎本欲遣程咨前往。谁知程咨一梗脖子:末将若去,何人护卫主公周全?
不是还有黄柄吗?
让他去便是!
自吴县外船坞迁往洞庭湖,黄柄便闲了下来。孙澎让他在黄盖帐下走动,熟悉军务至今。
程咨这一提,孙澎才猛拍大腿:倒是忘了这位好兄弟!
(黄柄抹泪:这会子想起兄弟情分了?)
说笑归说笑,选黄柄去迎徐母,正是看中他办事稳妥。
经荆州一役,徐庶威名大振。如今江东说起孙澎军师,头一个便道徐元直。无他,那把火烧得实在漂亮——黄忠文聘束手就擒,张允王威葬身火海,刘磐重伤垂死,荆州将领几乎全军覆没。
[当今世道推崇孝道治世,替麾下军师接来母亲安享晚年,非但无损颜面,反倒彰显仁德。
孙澎之所以派遣黄柄前往,实因对其深为信赖。若黄柄难以抽身,便只能委派程咨代劳。
待徐母抵达后,孙澎将其安置于孙府邻近的雅致小院。院落虽不宽敞,却布置精巧,更配了伶俐仆役照料起居。吴夫人亦时常邀徐母入府搓麻,以牌会友,既慰老人孤寂,更令徐庶甘为孙氏效力。
然而孙澎肩头担子沉重如铅:孙氏商号股券、兵卒操练新法、互市商战博弈、秋征税赋收官、山越流寇剿抚、州县灾赈安民……每至夜归,见满室佳人,他未尝不想效仿那【乐不思蜀】的刘禅,终日沉溺享乐,委政于人。
但官渡战报总如晨钟暮鼓,时刻惊醒他:如今天命仍属北方双雄。
孙澎曾决意暗遣死士,若许攸叛逃袁营,便半路截杀。如此曹操既失乌巢奇袭之机,除却与江东结盟,恐难抗衡袁绍。此计自五月酝酿至今,他却始终举棋不定——只因史载曹操接见许攸时,粮草已几近耗尽。若无人指点乌巢屯粮之所,曹军必溃。
届时袁绍兼并中原,纵有刚愎之性、谋臣倾轧之弊,坐拥六州之地的巨擘,终究比曹操更难应付。故虽至九月深秋,孙澎仍未签发那道刺杀令。在他眼中,纵虎归山犹胜驱狼吞虎。
袁绍在乌巢遇袭前,坐拥十万雄兵,堪称一方霸主。倘若乌巢粮仓未失,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就算孙澎持有预演碑,也未必能稳胜如此强大的袁绍。
想当年吕布兵败后,曹操尚能收降张辽这等猛将。若袁绍击溃曹操,又该有多少能臣良将投其麾下?
官渡之役时,曹操帐下多少人与袁绍暗通书信?若曹操真的一败涂地,袁绍吞并其势力的速度,恐怕比历史上曹操吞并袁绍地盘时还要迅猛。
再三确认无需插手官渡之战后,孙澎不再纠结许攸之事。
作为穿越者,孙澎虽已引发诸多蝴蝶效应,但天下大势仍在掌控之中。
他制定的长远战略如下:待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出胜负后,曹操虽能稍作喘息,但袁绍很快又集结五万大军,持续压制曹操近两年。可以说从官渡战败到袁绍病逝前,袁绍始终占据上风。
曹操能最终统一北方,很大程度上要袁绍那几个儿子在父亲死后自相残杀。孙澎的计划正是要抓住袁绍死后、曹操主力北上收拾残局的时机——当曹操挥师北进时,他便出兵荆州,夺取刘表地盘。
曹操向北,孙澎向西,各取所需,岂不快哉?许攸因此阴差阳错逃过一劫。
不过孙澎也明白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仅是以先知先觉规划大致方向,具体行动仍需随机应变。
九月十八日,甘宁被押解至吴县。孙澎特意派遣两位原荆州将领先去大牢与这位锦帆贼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