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医保的缝隙
青山市医保局的玻璃门映出林远疲惫的面容。为了解孙济民案件背后的系统性症结,他决定拜访医保局的老同学杨帆。
老同学,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杨帆热情地招呼林远入座,办公室墙上挂着医保惠民的标语。
来了解下无证行医的监管情况。林远直入主题,像孙济民这样的老中医,为什么能存在几十年?
杨帆的笑容淡了下来,递过一份文件:你看看这个——青山市医疗资源分布图。
图上清晰显示,三甲医院全部集中在新区,而老城区和乡镇只有少量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孙济民所在的城中村,最近的社区医院要走两公里。
医疗资源失衡只是表象,杨帆指着电脑屏幕,看这个——我市医保基金支出占比,三甲医院吃掉72%的蛋糕,基层只有15%。老百姓用脚投票,都往大医院挤。
林远想起张建华的案例:现在dRG付费改革,对普通患者影响大吗?
好比外卖套餐,杨帆苦笑,以前是按项目付费,现在按病种打包定价。好处是控费了,副作用嘛...他调出一组数据,像冠心病、阑尾炎这些常见病,患者自付比例平均涨了5%-8%。尤其慢性病患者和高龄老人,最容易碰到费用天花板
正说着,一位工作人员匆匆进来:杨科,刘家村那个糖尿病足患者又来了,说胰岛素报销不了...
杨帆叹了口气:看到了吗?这就是现实。医保目录内的胰岛素一支四十二,报销后自付八块四;患者想要效果更好的新型胰岛素,一支两百六,全自费。怎么选?
离开医保局,林远决定去城中村实地走访。狭窄的巷子里,晾晒的衣服如彩旗般悬挂,几个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晒太阳。林远注意到其中一位老奶奶正颤抖着手给自己注射胰岛素。
阿姨,需要帮忙吗?
老人警惕地看了他一眼,摇摇头:习惯了...社区卫生站护士一周才来一次,等不起啊。
隔壁杂货店老板凑过来:刘奶奶的糖尿病二十多年了,儿子在工地摔断了腿,媳妇跑啦,就靠退休金活。孙大夫经常免费给她扎针灸,说能缓解并发症...
林远的手机突然响起,是陈璐:林局,我们在孙济民家里发现了一本账册,记录着近十年所有患者的治疗费用,最贵的没超过五十块。还有...您最好亲自来看看。
孙济民的家简陋得令人心酸。一张木板床,一个煤炉,墙角堆满药材。最值钱的恐怕是那台老式缝纫机——陈璐正在翻看上面摆放的相册。
林局,你看这个。
照片上是年轻的孙济民,身着白大褂,站在青山市中医医院的牌子前。陈璐翻出一张发黄的报纸剪报——1965年《青州日报》一篇题为《青年医师孙明明运用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获突破》的报道。
他曾经是正规医院的医生...陈璐轻声道。
书架底层,整齐码放着几十本手写医案。林远随手翻开一本,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个患者的症状、治法、效果和费用。最近的记录是上周:
王某,男,52岁,肺癌术后复发,医院放弃治疗。中药扶正祛邪,针灸止痛。收费:30元(家属硬塞,推辞不得)。
林局!卜梅从门外进来,手里拿着一个铁盒,在床底下找到的。
铁盒里是一叠汇款单,每张金额都不大——三百、五百...收款人全是各种医学院校的贫困生。最上面还有一封信:恩师:学生已获博士录取,您资助的七年不敢忘怀...
林远站在窗前,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居民。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过,手里拎着一袋药;几个主妇在议论谁家媳妇生孩子的剖宫产费用;两个放学的小学生数着硬币,商量够不够买止咳糖浆...
在这座城市最不起眼的角落,疾病与贫困如影随形。而孙济民这样的非法行医者,却成了底层民众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