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家庭解惑课堂的陷阱
周二晚上,文化馆的家庭解惑课堂座无虚席。王秀芹和老王坐在中间排,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都是附近的邻居。大家点头打招呼,气氛融洽得像是个社区联谊会。
今晚的主讲是刘文秀的助手苑老师,一个说话慢条斯理的中年男子。他开场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让大家匿名写下最近最烦恼的事情,投入纸箱中。
大家都是街坊邻居,有些话当面不好说,用这种方式更能畅所欲言。苑老师温和地解释。
老王注意到,那个纸箱并非普通纸箱,而是装饰着特殊符号的木箱,看起来颇有几分神秘感。他随手写了个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投了进去。
纸条被随机抽取读出,苑老师一一解答: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怎么办?——
不是孩子的错,是现在诱惑太多。我们善德社有青少年心灵成长小组,通过传统游戏和集体活动,自然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婆婆总是挑剔我...——
孝道是根本。明天我们的志愿者可以上门陪老人家聊天,转移她的注意力。很多时候老人只是寂寞。
厂里裁员,可能保不住工作了...——
我们正在组建互助合作社,有缝纫技能的可以接服装厂的外包活,会开车的可以组车队拉货。团结起来共渡难关。
每个问题都有切实的解决方案,不少听众认真地做着笔记。老王不得不承认,这些建议确实实用且贴心,比他预想的要实际得多。
轮到老王的纸条时,苑老师看了后微笑道:这个问题很常见。我们有个课后辅导班,不仅辅导功课,还教孩子静心凝神的方法。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参加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秀芹在桌下轻轻碰了碰老王,眼神中带着你看吧的意味。
课后,苑老师特意找到老王:王大哥,听说您会修水电?
老王惊讶地点头。苑老师高兴地说:我们正想组建一个维修义工队,免费帮困难家庭修水电。您愿意当技术指导吗?
老王犹豫地看了秀芹一眼,最终点了点头:能帮上忙的话...当然可以。
回家的路上,老王难得地主动说:他们想得挺周到,不是空谈道理。
秀芹趁机道:刘老师说下周有场重要讲座,讲如何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守护家庭平安。还特意嘱咐我一定要带你去。
老王这次没有拒绝。他内心对这个组织的好感度在提升,虽然仍有警惕,但已经不那么排斥了。
然而老王不知道的是,在他离开后,苑老师正在向刘文秀汇报:王老五已经初步接纳我们了,比预期顺利。
刘文秀满意地点头:很好,下一步可以适当引入更深层的教导。他儿子那边情况如何?
小男孩已经完全接受了我们的影响,现在每天坚持做静心仪式苑老师笑道,孩子是最容易引导的,一旦他们相信某件事,会比成年人更加虔诚。
记住,循序渐进。刘文秀叮嘱道,先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等依赖感形成后,再慢慢揭示更多真理。特别是像王老五这种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不能操之过急。
月光洒在丘安的街道上,许多窗户还亮着灯。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刘文秀正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页面标题是发展进度报告,下面列着一长串名字和数字,其中一行写着:王秀芹家庭---已初步建立信任,准备引入更深层教导...
与此同时,老王在家里检查儿子小军的作业时,发现一本崭新的《传统美德故事集》,扉页上盖着善德社的印章。书中不仅有许多孝道故事,还夹杂着一些关于无生老母三期末劫的内容,但巧妙地融入了传统文化故事中,不易察觉。
这是刘老师送的,小军自豪地说,他说我是有慧根的孩子,能看懂这些书。
老王翻阅着书籍,心里矛盾重重。书中的内容大多是正面的传统教育,但偶尔出现的那些陌生术语让他感到不安。他决定下次去善德社时,要更加仔细地观察这个组织的方方面面。
而秀芹则坐在床边,小心翼翼地数着家里的积蓄,计划着下次要多捐一些功德款。她想起董老师说的舍一得万报,觉得这是为家人积德的好机会。
窗外夜色渐深,文化馆的灯光依然明亮,仿佛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没有人注意到,那些接受帮助的人家中,不少都悄然挂上了一枚小小的护身符,上面刻着难以辨认的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