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买一送N,打包带走不客气
姚大忠的认罪,如同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其后隐藏的庞大而黑暗的犯罪网络,开始逐渐显露出它狰狞的轮廓。审讯室内那场关于“手艺”与“知音”的扭曲独白,不仅揭示了主犯的心理,更提供了一把撕开整个黑网的利刃。坊城市公安局专案组指挥部,在经历了短暂的胜利喜悦后,立刻投入了更加紧张和复杂的全面收网阶段。
林远站在巨大的案情梳理板前,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从姚大忠口供、搜查证据以及前期调查中梳理出的线索。这个网络远比想象中更加庞大和严密:
盗掘核心: 以姚大忠为首,包括其侄子姚小军(负责暴力开凿)、绰号“土拨鼠”的技术员(负责设备操作和勘探)等5名主要实施人员已落网。
资金与设备支持: 姚大忠供出一个隐藏在本市的非法地下钱庄,负责为其提供购买先进设备的资金,并处理部分赃款;一个位于郊区的精密机械加工厂,其老板根据姚大忠提供的图纸,定制生产了那枚特殊的铜钱探针等非标工具。
国内销赃渠道: 数名活跃在坊城、青岛、济南古玩黑市的“掮客”,负责接收和初步处理那些不适合立刻出境的二级以下文物,通过国内黑市网络进行分销。
走私出境链条: 一个以进出口贸易公司为掩护的团伙,负责利用集装箱夹藏、行李夹带、甚至利用跨国快递漏洞,将精品文物走私至境外。姚大忠提供了其中两个关键中间人的联系方式和一个常用的走私路线。
境外拍卖与洗钱: 与境外拍卖行(如之前发现的那家)的勾结,通过“合法”拍卖将文物洗白,赃款通过复杂的跨境贸易和地下钱庄网络回流境内。
“这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跨区域甚至跨国的职业文物犯罪集团!”李学明看着梳理出的结构图,倒吸一口凉气,“姚大忠只是他们的‘首席技术官’而已!”
“没错。”林远目光冷冽,“所以,我们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必须趁热打铁,在他们得到风声反应过来之前,以最快速度,将这个网络连根拔起!”
一场多警种联动、跨区域协作的全面收网战役迅速打响。林远坐镇指挥部,如同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一道道命令通过加密通讯网络发出:
“经侦支队,立即查封目标地下钱庄,控制负责人,冻结所有关联账户!”
“刑侦支队一组,目标机械加工厂老板,立即抓捕!”
“刑侦支队二组、三组,联合各地警方,对名单上的国内掮客,同步实施抓捕!”
“边防、海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立即对提供的走私路线和嫌疑人进行布控,严密排查!”
“网安支队,持续监控境外拍卖行动向,固定所有网络通讯证据!”
警车再次呼啸而出,这一次,目标遍布全市、全省乃至更远的范围。一张更大、更密的法网,悄然撒向那些隐藏在正常社会表皮下的蛀虫。
行动异常顺利。在姚大忠提供的准确信息和前期扎实的调查基础上,收网行动势如破竹:
地下钱庄的老板还在睡梦中就被抓获,账本和U盾被悉数查获;
机械加工厂的老板看着警察拿出他引以为傲的“作品”图纸,顿时面如死灰;
各地的古玩掮客们,在各自的窝点或被窝里被一一拎出,甚至来不及销毁手中的赃物和账目;
海关在一个发往东欧的“陶瓷工艺品”集装箱夹层中,成功起获了两件准备走私出境的汉代绿釉陶器…
捷报如同雪片般传回指挥部。每一个嫌疑人的落网,都意味着犯罪网络的一条支线被斩断,更多关于上游和下游的线索被挖掘出来。
然而,在这一切顺利的背后,林远和那个秘密三人调查小组,始终没有忘记那个最初的核心问题——内部的那只“鼹鼠”。侯三行动的失败,如同一个毒瘤,虽然姚大忠落网,但这个毒瘤不除,专案组乃至整个公安系统的肌体就无法真正健康。
姚大忠在审讯中,对于内部是否有人提供消息始终语焉不详,甚至表现出一种不屑。他似乎更愿意相信是自己技高一筹而非依靠内线,这反而让林远更加警惕——要么内鬼隐藏极深,姚大忠也不知其真实身份(可能通过中间人单线联系);要么,这个内鬼的级别,可能超出了之前的想象。
秘密调查小组的工作从未停止。他们利用技术手段,对之前锁定的文保单位档案室副科长进行了深度监控和背景调查,却发现此人虽然可疑,但权限和能量似乎有限,更像是整个链条末端的一个小环节。那条预警短信,可能并非直接发给姚大忠,而是发给另一个更关键的中间人。
调查陷入了僵局。直到全面收网行动开始后,一条意外的线索浮出水面。
在对那个为姚大忠定制工具机械加工厂老板的审讯中,他为了争取宽大处理,透露了一个细节:大概一年前,曾经有一个自称是“市里领导秘书”的人,通过一个非常隐秘的方式联系过他,询问过他是否接“特殊精密零件”的私活,语气虽然含蓄,但暗示性极强。他当时觉得对方来头不小,没敢多问,也没敢接活,后来这事就不了了之。但他依稀记得对方那个电话号码的前几位,似乎像是某个政府内部通讯段的号段。
这个信息立刻引起了秘密调查小组的高度重视!他们顺藤摸瓜,利用技术手段排查那个号段下的所有号码,并与内部通讯录进行交叉比对。同时,他们对文保单位副科长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度挖掘,发现他的连襟,竟然在市政府办公室工作!
两条看似不相关的线索,渐渐指向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向!
经过极其谨慎的外围调查和技术侦查,一个名字逐渐浮出水面——孙浩,坊城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协调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经常与文保部门打交道,有权限接触到一些内部信息,并且其一部非公开的工作手机号码,与机械厂老板提供的模糊记忆高度吻合!
级别更高!隐藏更深!
秘密调查小组将这一惊人发现汇报给了林远。林远看着材料,沉默了许久,脸色阴沉得可怕。他没想到,内鬼竟然会隐藏在这样一个位置。
“证据链能否闭合?”林远沉声问。
“目前还多是间接证据和关联分析。直接证据不足。那个号码我们已经秘密核查过,是用他人身份证办理的,无法直接证明是孙浩在使用。与文保单位副科长的连襟关系也只能说明存在关联。”调查小组负责人回答。
“那就想办法让他自己跳出来!”林远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全面收网行动这么大动静,他肯定如坐针毡。利用一下姚大忠落网和文物追回的消息,给他加点压力!”
一个精心设计的策略开始实施。林远故意让市局宣传科准备一份关于成功破获特大盗墓案、追回国家级文物的新闻通稿,在发布前,按流程送交市政府办公室相关部门“审核”。这份通稿详细说明了案件破获的关键点(虽未提内鬼,但点了文保部门内部人员泄密的问题),以及即将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信息。
同时,对文保单位那个副科长的审讯加大了力度,故意透露出一些调查方向正在指向“更高层面”的信息。
双管齐下,压力迅速传导。
果然,就在新闻发布会召开前夜,调查小组监控到孙浩的那部非公开手机突然有了异常活动——他试图销毁SIm卡,并与家人进行了一些反常的情绪激动的通话,言语中透露出“可能要出事”、“出去避避风头”的意思。
“差不多了,收网!”林远下达了最终命令。
第二天一早,当孙浩故作镇定地来到市政府办公室,准备像往常一样开始工作时,林远亲自带着纪委的同志和两名侦查员,出现在了他的办公室门口。
“孙浩副主任,”林远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我们是市公安局的,有些事情需要你配合调查。”
孙浩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手中的公文包“啪”地一声掉在地上。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只是颓然地低下了头,伸出了双手。
经后续审讯,孙浩最终交代,他利用职务之便,长期向姚大忠犯罪团伙泄露文物巡查安排、内部考古动态以及警方打击行动的部分信息,收取巨额贿赂。那个文保单位的副科长,正是他发展的下线之一。侯三行动的失败,正是由于孙浩提前收到了会议纪要(其中包含了行动的大致方向和时间),并通过中间人将警告传递了出去。
深挖根源,不仅摧毁了一个庞大的文物犯罪网络,更清除了一颗隐藏在体制内部的毒瘤。消息传出,整个坊城市政法系统和文化领域都为之震动。
林远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窗外车水马龙。揪出孙浩,他并没有感到喜悦,反而心情更加沉重。这场战斗,远不止于抓几个盗墓贼,追几件文物,它更是一场对正义与信任的扞卫。
网络的枝叶虽被剪除,但土壤的清理,或许才刚刚开始。他拿起笔,开始撰写结案报告中关于内部反思与制度完善的部分。阳光照在案头,将那枚作为案件起点的铜钱探针,映得微微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