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洞府时,韩石的手里多了一个玉简。
玉简上刻着“坤元真经·筑基篇”六个古朴的字,是他在古修士洞府中找到的。之前他修炼的《后土诀》是七玄门的基础功法,灵力运行路线简单直接,但弊端也很明显:灵力驳杂,根基不稳,到了筑基后期容易遇到瓶颈。而这《坤元真经》不同——据古修士的留字记载,这是上古坤元派的镇派功法,灵力运行路线呈“九宫八卦”之形,每一步都要精准契合天地灵气的流动,虽难修,但一旦入门,根基会比普通功法扎实十倍。
“要改修吗?”
韩石坐在蒲团上,手指摩挲着玉简。他很清楚,改修功法的代价有多大:之前的《后土诀》已经修炼到筑基初期,灵力在经脉中形成了固定的运行轨迹;现在要换成《坤元真经》,必须散去部分灵力,重新凝练,稍有不慎就会走火入魔,甚至修为尽废。
但他还是决定改修。
墨老去世前曾说过:“修仙之路,根基比什么都重要。你资质差,更要选一部能支撑你走得更远的功法。”
韩石打开玉简,仔细研读起来。《坤元真经》的筑基篇分为九层,每一层对应九条灵脉的运行路线。第一层是“坎宫”,需引动北方水属性灵气,沿着任脉运行至丹田;第二层是“离宫”,引动南方火属性灵气,沿着督脉返回;第三层则是“震宫”与“兑宫”同时运行……
光是看这些路线图,韩石就觉得头大——这比《后土诀》的“单线循环”复杂了十倍不止。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拿出纸笔,将每条路线的穴位、灵气属性、运行速度都标注下来,反复推敲。
三天后,他准备好了所有辅助材料:十颗固元丹(温养神魂)、三株养脉草(修复经脉)、还有一缕石锁释放的灰光(稳定灵性)。
“开始吧。”
韩石盘腿坐在蒲团上,双手结成“散功印”。按照玉简的指引,他先引导体内的《后土诀》灵力向丹田汇聚,然后用意念将其打散——这个过程像是在撕裂自己的经脉,每打散一滴灵力,都能感觉到钻心的疼痛。
“呃……”
韩石额角冒出冷汗,牙关咬得咯咯响。他的神识紧紧盯着丹田中的灵力漩涡,生怕出现差错。就在这时,石锁的灰光从储物袋里飘出来,笼罩住他的丹田——那灰光像一层保护膜,将散功的痛苦减轻了一半,同时慢慢梳理着被打散的灵力。
“多谢。”
韩石在心里默念。石锁的辅助让他安心不少,他继续专注于散功。三个时辰后,体内的《后土诀》灵力终于散去了三成——这是改修的“引子”,必须用旧灵力打破旧的运行轨迹。
接下来是“凝练新灵力”。
韩石引动天地间的水属性灵气,按照“坎宫”的路线,沿着任脉向丹田运行。这一次,灵力不再像以前那样横冲直撞,而是在石锁的引导下,顺着经脉的纹路缓缓流动。每流经一个穴位,他都能感觉到灵气在滋润经脉,就像干旱的土地遇到了雨水。
但很快,问题出现了。
当灵力运行到“气海穴”时,突然停滞不前——这里是《后土诀》的灵力汇聚点,旧的灵力残留在这里,阻碍了新灵力的前进。韩石皱起眉头,神识探入气海穴,发现里面的旧灵力已经凝结成了一小团“垢”。
“得想办法清除。”
他想起玉简里的话:“改修功法,需破旧立新。垢不去,新灵不入。”
韩石咬咬牙,引动一点“离宫”的火属性灵气,注入气海穴。火属性灵气遇到水属性的旧灵垢,立刻产生了反应——像烧红的铁钎捅进冰块,“滋滋”作响。韩石疼得浑身发抖,但他死死忍住,直到那团旧灵垢被完全融化。
“呼……”
他长出一口气,继续引导新灵力运行。这一次,灵力顺利通过了气海穴,流向下一处穴位。
接下来的七天,韩石都在重复这个过程:散功、凝练、清除旧垢、运行新路线。他的脸色越来越苍白,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丹田中的新灵力却越来越凝练——每一滴新灵力都像一颗珍珠,饱满而有光泽,比以前的灵力纯粹了三倍不止。
第八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洞顶的藤蔓洒进来时,韩石终于完成了《坤元真经》筑基篇的第一层。
他睁开双眼,神识扫过丹田——那里的灵力已经完全换成了新的,按照“坎宫”的路线循环流动,像一条清澈的溪流,顺畅而无滞涩。他握了握拳,感受着体内的变化:经脉比以前更坚韧,神魂比以前更清明,就连呼吸都带着淡淡的灵气。
“成功了。”
韩石嘴角扬起一抹笑容。他知道,改修功法的过程很痛苦,但值得——现在的他,根基比以前扎实了十倍,以后的修炼之路,会更稳更远。
他站起身,走到洞府中央,释放出一道土系法术“地刺”。以往的“地刺”是淡黄色的,威力一般;现在的“地刺”呈深青色,尖端凝着一缕雷煞,轰在地面上,直接砸出一个半丈深的坑。
“好强的威力!”
韩石满意地点点头。这不仅是法术的威力提升了,更是他的根基更牢了——同样的法术,用更凝练的灵力释放,威力自然更大。
收拾好洞府,韩石望向窗外的蓝天。他知道,改修功法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他不怕,因为他有石锁,有坚韧的心志,还有对仙路的执着。
“接下来的路,我要走得更稳。”
他轻声说道,然后盘腿坐下,开始修炼《坤元真经》的第二层——“离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