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小时。
这个倒计时如同沉重的枷锁,锁住了“阿尔法”安全点内的每一寸空气。吴镜玄的最终通告没有留下任何转圜的余地,他将舞台设在“原点”,充满了仪式感与嘲弄。
高岚、李静和王刚围在陈启的医疗床前,面色凝重。时间紧迫,他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在四十八小时内,最大限度地“激活”陈启这具承载着城市存在之力的容器。
“直接的精神刺激风险太大,他的意识结构还很脆弱。”高岚否决了王刚提出的“强行唤醒”方案,“我们必须利用他目前表现出的‘共鸣’特性,进行引导和强化。”
李静调出了之前记录的数据:“他对蕴含强烈情感和复杂连接的信息反应最明显。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更集中、更强烈的‘信息环境’?”
一个大胆的计划被提上日程。他们决定利用“阿尔法”安全点相对完善的设备,尝试将筛选出的、最能代表这座城市“生命脉搏”的数据——不仅仅是影像和声音,还包括气味、触感模拟、甚至是一些抽象的情感映射数据——整合成一个强化的“存在场”,直接作用于陈启周围。
这项工作极其复杂。李静负责数据筛选和整合,她避开了所有负面信息,精心挑选着素材:清晨集市熙攘的人群与讨价还价声,公园里老人下棋时的专注与孩童追逐的笑闹,深夜图书馆里书页翻动的细响与灯下的沉思,甚至包括之前那对父子在车站的温馨画面,以及流浪歌手眼中不灭的梦想之光……她试图构建一幅充满生机、情感与连接的城市画卷。
高岚则负责设计“信息场”的投射方式和频率,力求以最柔和却最深入的方式与陈启体内的“存在之海”产生共振。王刚负责保障整个过程的绝对安全,同时紧张地关注着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
准备工作持续了数小时。当一切就绪时,陈启被安置在一个特制的、布满了微型传感器和能量导引器的躺椅上。整个房间的灯光被调暗,空气中开始弥漫开一种由设备模拟出的、混合着阳光、尘土、食物香气和淡淡草木味的“城市气息”。
“开始。”高岚深吸一口气,下达了指令。
李静启动了程序。
刹那间,整个房间仿佛“活”了过来。
四周的墙壁变成了巨大的全息投影屏,无数代表着城市生活的光影流转闪烁,却并不刺眼,如同温暖的背景色。经过处理的、层层叠叠却毫不杂乱的城市声音——车流声、人语声、风声、隐约的音乐声——如同潮水般温柔地包裹住陈启。细微的气流模拟着街道上的微风,甚至通过特制设备,能让人隐约感觉到阳光照在皮肤上的暖意,以及人群中摩肩接踵的微弱触感。
这是一个精心编织的、关于“存在”的梦境。
起初,陈启的身体只是微微颤动,左眼处莹白色液体的分泌速度明显加快。监测屏幕上,代表他体内“存在之海”活跃度的指标开始稳步上升。
随着“信息场”的持续作用,变化开始加剧。
陈启的呼吸变得深沉而均匀,仿佛与某种宏大的节奏同步。他紧闭的眼皮之下,眼珠开始快速转动,不再是混乱的,而是仿佛在“观看”着什么。他放在身体两侧的手,手指开始无意识地、轻微地敲击着躺椅的扶手,节奏与投影中一段街头艺人演奏的鼓点隐隐相合。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周身那股厚重的“存在感”不再仅仅是弥漫,而是开始如同呼吸般,有节奏地扩张与收缩。在扩张时,仿佛与整个“信息场”融为一体;在收缩时,则变得更加凝实、内敛,仿佛在消化和整合涌入的信息。
“他在同步……他在吸收……”李静看着数据,声音带着激动。
高岚紧盯着陈启的脑波监测。那原本沉寂的、代表深层意识的δ波和θ波区域,开始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有规律的波动。这些波动与“信息场”中某些强烈的情感节点(比如人群的欢呼、母亲安抚孩子的低语)出现了高度的**同步化**!
“他的潜意识……正在与这些城市记忆产生深度共鸣!”高岚的声音因兴奋而有些沙哑,“不仅仅是接收,他在……理解!以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集体意识层面的方式在理解!”
就在这时,陈启的嘴唇微微翕动,发出了一声极其模糊、几乎消散在空气中的音节。
“……光……”
声音微弱得如同幻觉,但一直密切关注他的三人都听到了!
王刚猛地握紧了拳头,李静捂住了嘴,高岚则示意她记录下这个时间点及对应的“信息场”内容——那恰好是一段日出时分,阳光穿透城市楼宇间隙,洒在早起人们身上的温暖画面。
陈启的“自我”意识,似乎正在这庞大的城市记忆共鸣中,如同沉睡的种子,开始汲取养分,试图破土而出!
然而,这种深度的共鸣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当“信息场”中投射出一段关于城市历史变迁、包含了一些战争伤痕和自然灾害记忆的片段时(李静已尽量淡化处理),陈启的身体猛地绷紧,脸上露出了极其痛苦的神色,左眼流淌的液体也瞬间变得有些浑浊!他周身的“存在感”剧烈波动,仿佛平静的海面掀起了风暴!
“快!切换场景!注入正向情感数据!”高岚立刻下令。
李静迅速操作,将场景切换到了一场热闹的社区庆典。欢快的音乐和人们的笑声逐渐驱散了陈启脸上的痛苦,他的身体慢慢放松下来,左眼液体也恢复了莹白。
“他不仅能共鸣美好,也会共情伤痛……”高岚心有余悸,“这座城市所有的记忆,无论是光明还是阴影,都在涌入他的意识。我们必须更加小心地引导。”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像最精心的园丁,小心翼翼地调控着“信息场”的内容,用温暖、坚韧、充满生命力的城市记忆,持续滋养着陈启的意识土壤。陈启的状态在波动中稳步提升,他对外界的反应越来越明显,偶尔会发出几个模糊的音节,手指会跟随音乐的节奏敲击,甚至有一次,当播放到一段国歌奏响、人群肃立的画面时,他的右手无意识地、艰难地试图抬起,仿佛想要做出一个致敬的动作。
他的自我意识之光,在那片乳白色的意识海洋深处,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稳定。
四十八小时的倒计时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当时间只剩下最后六小时的时候,高岚叫停了“信息场”的投射。陈启需要时间消化和整合这庞大无比的“信息营养”,也需要为即将到来的最终对决保存精力。
房间内恢复了安静。陈启躺在躺椅上,呼吸平稳,左眼处的莹白色液体依旧在缓慢流淌,但颜色变得更加纯粹,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他周身的“存在感”厚重而内敛,如同蓄势待发的深海。
高岚、李静和王刚站在他身边,看着监测数据上那些趋于稳定却蕴含强大潜力的指标,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希望,有担忧,更有一种见证奇迹般的震撼。
“他能行吗?”王刚看着陈启平静的睡颜,低声问道。
“我不知道。”高岚坦诚地回答,目光却异常坚定,“但我们能做的,已经都做了。现在,只能相信他,相信这座城市汇聚在他身上的……力量。”
李静轻轻将一只手放在陈启的额头上,感受着那温润的、仿佛与整座城市同频共振的搏动。
“他会醒过来的。”她轻声说,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又像是在祈祷,“为了所有记得他,以及他此刻所承载的一切。”
城市的记忆已然注入,共鸣的序曲已然奏响。
只待最终幕布拉开,在“原点”的舞台上,这沉默的火种,将如何面对那试图抹除一切的冰冷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