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轩的目光自始至终都未离开过那件雍正斗彩缠枝莲小杯。
此杯器型隽秀,胎骨坚白,釉面莹润,其上以斗彩绘缠枝莲纹,青花勾勒淡雅,矾红填色精准,绿彩枝叶舒卷自然,布局疏密有致,尽显雍正官窑典雅秀润之风。
底足青花双圈内“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笔力遒劲,清晰规整。
“许师傅,”刘世轩压低声音,难掩喜爱之情,“这件斗彩小杯,我甚是心仪,釉彩、画工、器型都无可挑剔,正是我收藏体系里缺的那一类。今晚,务请您多费心,帮我斟酌个稳妥的价格,务必拿下。”
许心点了点头,再次上前,隔着玻璃展柜仔细审视。
此物确实开门见山,是雍正本朝官窑精品无疑。难点在于估价。
这类小杯虽非琢器大件,但因其制作精良,存世量相对较少,在市场上一直是追捧的热点,价格波动较大。
他心中快速盘算:参考近几年的市场行情,以及考虑到2025年可能存在的通胀和收藏热度持续攀升等因素,一件品相如此完美的雍正斗彩缠枝莲纹小杯,其合理市场价值区间应在人民币250万至300万之间。
但在这种暗拍场合,大家心知肚明都是行家,出价往往会更贴近甚至略超市场预期上限,以求稳妥。
许心思索再三,又抬眼扫过其余四位藏家及其带来的顾问。
那四位也都是人精,各自低声交谈,或凝神观察,显然对这几件东西都有考量。
气氛看似融洽,实则各自心里都有一本账。
“刘总,”许心回到刘世轩身边,声音极低,“此杯市场价当在250到300个之间。暗拍求稳,我建议,出这个数。”他用手在标单遮掩下,快速写下了一个数字。
刘世轩看了一眼,那是一个接近区间上限的价格——280万元。
他略一沉吟,知道许心这是综合了器物价值、竞争态势后的稳妥之策,虽略显激进,但志在必得。
他深吸一口气,不再犹豫,亲自在标单上工整地写下了这个数字,折叠好,由助理投入了指定的紫檀木箱中。
其余四位藏家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了出价,他们的助手或顾问神色平静,看不出端倪。
短暂的等待后,那位管家模样的老者上前,在五双眼睛的注视下,当众开启木箱,取出标单,一一唱价。
“……玉璧,成交价一百六十五万。”
“……宋画团扇,成交价三百二十万。”
“……端砚,成交价九十八万。”
“……青铜觯,成交价二百四十万。”
最后,老者拿起了最后一张标单,清了清嗓子:“雍正斗彩缠枝莲纹杯,最高出价者——两百八十万元整。”
声音落下,刘世轩紧绷的肩膀瞬间松弛下来,脸上难以抑制地露出喜悦之色。
他下意识地看向许心,眼中充满了感激与赞赏。
许心心中也微微松了口气。
这个价格,刚好比市场预期中位数高出一些,既体现了决心,又未过于疯狂,堪称险胜。
他注意到,另一位对这小杯也颇有兴趣的藏家,其助手在听到价格后,脸上闪过一丝细微的遗憾,显然出价在275万左右,以极小的差距败北。
最终,五件拍品各有其主,几位大佬互相拱手道贺,气氛依旧和谐,可谓是雨露均沾,皆大欢喜。
这种暗拍方式,确实最大程度地维持了圈内的体面。
交割完成后,刘世轩捧着那只刚刚到手、还带着历史温润感的斗彩小杯,爱不释手。
他转向许心,语气极其诚恳,带着发自内心的尊重:“许师傅,太感谢了!若不是您精准拿捏,这东西今晚恐怕就与我失之交臂了。您这眼力,这份沉稳,世轩佩服!”
许心淡然一笑:“刘总过奖,分内之事。东西对,价格合适,拿下是应该的。”
首战告捷,而且是以一种如此“体面”和“精准”的方式,不仅让刘世轩如愿以偿,更让许心在这几位顶级藏家面前初步奠定了其“眼力担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