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夕阳把滨海市的街道染成暖金色,陈谨拎着公文包走在下班路上,脚步比半年前从容了许多。党史研究室的工作虽不如专案组紧张,却也琐碎——整理史料、核对档案,偶尔还要给机关干部讲党课,日子在纸页翻动的沙沙声里慢慢流过。路过化工园区外围时,他下意识地停住了脚步,眼前的景象让他有些意外。
半年前还围着蓝色铁皮围挡、隐约能闻到刺鼻气味的园区入口,如今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白色公示牌,“远盛化工园区环保整改公示”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公示牌上贴着整改方案、进度表,甚至连负责整改的环保干部姓名、电话都一一列明,下面还附了近一个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每一项指标后面都标着“达标”或“待改进”的注释。
“陈主任?您怎么在这儿?”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陈谨回头,看到穿着环保制服的小李——之前专案组查远盛偷排时,负责采样的年轻干部。
“过来看看整改情况。”陈谨指着公示牌,语气里带着欣慰,“这公示做得很详细,连监测数据都贴出来了。”
小李笑着点头:“您走之后,市里要求所有整改项目都得‘晒在阳光下’,不光是化工园区,其他有环保问题的企业都要这么公示。您看那边——”他指向园区西侧,“之前的排污口改成了生态监测点,每天都有志愿者过来盯着呢,老百姓要是发现问题,打公示牌上的电话,半小时内准有人到现场。”
两人正说着,一位牵着小孩的大妈走过来,指着公示牌上的电话问小李:“小伙子,这电话真能打通?我上次看到有人往河里倒垃圾,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没人管。”
“大妈您放心,这电话24小时有人接。”小李掏出手机,“您要是不信,现在就能打,我陪着您等回复。”
大妈半信半疑地拨通电话,没过几秒就露出了笑容:“哎?真有人接啊!好好好,我在化工园区这边,看到有人往绿化带里扔建筑垃圾……”挂了电话,她拉着陈谨的手感慨,“以前办点事比登天还难,现在政府办事敞亮多了,连个举报电话都这么管用!”
陈谨看着大妈满意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他想起半年前,下游村民捧着发黑的井水来纪委举报,却被周伟压下的场景,再看看如今公示牌上清晰的信息、随时能接通的举报电话,才明白“6·18”专案的意义,不只是抓了几个腐败分子,更是让“公开透明”的种子,在滨海的土地上发了芽。
离开化工园区,陈谨沿着河边往家走。曾经泛着黑水、飘着泡沫的滨海河,如今水面清澈了许多,岸边种上了芦苇和垂柳,几位老人坐在长椅上钓鱼,偶尔有孩子拿着面包屑喂河里的小鱼,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
“陈主任!”有人喊他。陈谨回头,看到王家庄的王大爷拎着渔具走过来,桶里装着几条鲜活的鲫鱼。“您看,这是刚从河里钓的!搁以前,这河里的鱼谁敢吃啊?现在不一样了,水清亮了,鱼也多了,我们老伙计天天来这儿钓鱼!”
“水质确实好多了。”陈谨看着河里的涟漪,“村里的土壤修复得怎么样了?”
“快了快了!”王大爷笑得合不拢嘴,“上个月施工队就来了,说是要种上改良的小麦,明年就能收成。对了,赔偿款也拿到了,每户都按标准补了,一分没少!现在村里没人说政府不好了,都夸专案组办得好,夸您是为民做主的好干部!”
陈谨连忙摆手:“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心里却泛起一阵热流——老百姓的认可,比任何奖章都珍贵。
走到小区门口时,陈谨看到公告栏前围了不少人。以前这里总是贴着模糊不清的通知,字迹潦草,内容也含糊,如今却换了崭新的公示板,上面贴着小区拆迁补偿方案,每一项补偿标准都写得清清楚楚,最下面还印着一个蓝色的“监督举报二维码”。
“扫码就能查补偿款的发放进度,还能举报有人搞小动作,这太方便了!”一位住户举着手机,兴奋地跟旁边人说,“我儿子之前在别的小区拆迁,补偿款拖了半年都没发,咱们这儿倒好,刚公示完,钱就到账了!”
另一位大爷接过话茬:“可不是嘛!以前办事总怕被坑,现在什么都公开,谁也别想暗箱操作。就说上次物业想涨物业费,咱们扫码举报后,街道办第二天就来查了,最后物业费不仅没涨,还把之前多收的钱退给咱们了!”
陈谨站在人群外,听着大家的议论,心里格外踏实。他想起半年前,自己刚调去党史研究室时,还担心反腐的成效会随着时间淡化,如今看来,那些改变已经慢慢渗透到滨海的各个角落——从化工园区的环保公示,到小区的拆迁补偿二维码,再到老百姓嘴里“政府办事敞亮了”的评价,每一点变化,都是对他们当初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
回家的路上,陈谨路过一家水果店,老板热情地招呼他:“陈主任,来两斤苹果?刚到的新货,甜得很!”这位老板以前总抱怨“工商的人三天两头来检查,不给好处就找事”,现在提起政府部门,语气里满是认可,“现在好了,检查都按规矩来,不卡不要,咱们做生意也踏实!”
陈谨买了两斤苹果,走出水果店时,夕阳正好落在远处的滨海塔上,塔身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灯光渐渐亮起,温暖而明亮。他拎着苹果,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想着党史研究室里那本还没写完的“6·18”专案史料——他要把这些变化都写进去,把老百姓的笑容写进去,让后人知道,曾经有一群纪检人,为了这片土地的清明,拼过、奋斗过。
走到家门口,陈谨掏出钥匙,看到邻居张大妈正带着孙子在楼下玩。“陈主任回来啦?”张大妈笑着打招呼,“你儿子转学那个事,多亏了你同事帮忙,现在孩子在实验小学学得可好了,老师还总夸他呢!”
“都是应该的。”陈谨笑着回应。
看着张大妈祖孙俩的笑容,陈谨突然明白,所谓的“变化”,从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老百姓能喝上干净的水、住上放心的房,是办事不用走关系、不用怕被坑,是提起政府时,眼里有光,心里有底。而这些变化,就是他们坚守正义的意义,是所有付出的价值所在。
夜色渐浓,滨海市的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干净的街道,也照亮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陈谨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滨海的变化,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