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古县的天空呈现出一种澄澈的、近乎透明的蓝。阳光不再炙热,变得温煦而明亮,均匀地洒在刚刚卸下“假面”的县城身上。老街的修缮工程进展顺利,脚手架有序林立,敲打声、吆喝声混杂在一起,竟谱成了一曲充满希望的劳动乐章。线上平台的订单量稳步攀升,那些曾被遗忘的本地特产、传统小吃,正沿着无形的网络,流向更远的地方。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预定的轨道平稳运行。形式主义的阴霾仿佛已被秋风吹散,民生的阳光正普照大地。然而,林晓心中那根紧绷的弦,却从未真正放松。多年的纪检工作赋予她一种近乎本能的警觉——越是风平浪静的表象之下,越可能暗藏着被忽略的漩涡。
这份警觉,在一个平静的午后,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印证。
进来的是陈秀莲和两位新上任的民生监督员,退休的王老师和那位脾气火爆的李大爷。三人脸上都带着一种混合着焦虑与愤怒的神情,与窗外明媚的秋光格格不入。
“林组长,周局长!”陈秀莲顾不上寒暄,语气急促,“出事了!要不是老王哥心细,差点就……就酿成大祸了!”
王老师扶了扶老花镜,脸上是后怕的苍白:“是消防,林组长!老街后面那片老居民区,我们按监督职责去巡查,发现……发现消防通道几乎全被堵死了!有的是违章搭建的厨房,有的是堆了几年的废旧家具,最窄的地方,侧着身都过不去一个人!”
李大爷气得胡子直翘,拳头攥得咯咯响:“这要是着把火,消防车进不去,那就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赵立群那时候,光顾着街面光鲜,搞什么‘视觉统一’,对这些背街巷子里老百姓的死活,根本不管不问!这就是他留下的‘烂尾巴’!”
周志强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作为本地干部,他太清楚那片老居民区的情况了。房屋密集,线路老化,人口以老人和租户居多,一直是消防安全的薄弱环节。只是过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那条“面子工程”的仿古街上,这些“里子”的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是我们的失职!”周志强痛心疾首,一拳轻轻捶在桌面上,“只盯着看得见的‘墙’拆了,却忘了这些看不见的、更要命的‘墙’!”
林晓静静地听着,心中波澜翻涌。她走到窗前,目光越过焕发新生的老街屋顶,投向那片更深处、更沉默的旧城区。赵立群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堵遮羞墙,更是一种深入肌理的治理思维——唯上、唯表面、唯显性政绩。这种思维,如同毒素,麻痹了管理者对真正民生痛感的神经,在光鲜的表皮之下,遗留下一个个随时可能溃烂的暗疮。
“这不只是赵立群的遗留问题,”林晓转过身,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这也是对我们现在工作的警示。破除形式主义,不能只停留在拆除有形的‘假面’,更要清除这种‘唯表面’的思维惯性,打通所有关乎百姓生命安全的‘毛细血管’。”她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消防安全,就是最底线、最不能失守的民生!”
她立刻做出部署:“周局,你马上协调消防、住建、城管、街道办,成立联合清查小组。王老师,李大爷,秀莲姐,辛苦你们监督员,立刻配合街道,逐门逐户发放通知,讲清利害,动员居民自行清理。给他们二十四小时时间。”
她的指令清晰而果断:“二十四小时后,联合小组进场,对拒不清理、无力清理的,依法强制清除,费用由涉事居民承担或申请专项救助。同时,全面检修那里的消防设施,老旧电线必须更换,微型消防站要建立起来。我们要给老百姓的,不只是一个好看的古县,更是一个安全的古县!”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整个古县的基层治理机器,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消防隐患”,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然而,清理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那些堵塞通道的杂物,是居民们几十年生活痕迹的堆积,牵扯着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困窘。
“凭什么动我的东西?我在这棚子里做了十几年饭了!”一个老太太挥舞着锅铲,挡在自家搭建的简易厨房前。
“这柜子是我老伴儿留下的,不能扔!你们这是欺负我们孤寡老人!”一位老大爷抱着一个破旧的木柜,老泪纵横。
“家里地方小,东西不放楼道放哪里?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租住的年轻人不耐烦地抱怨。
面对这些阻力,联合小组的成员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强硬清除,怕激化矛盾,违背了“民生为本”的初衷;一味劝解,时间不等人,隐患悬在头顶。
关键时刻,陈秀莲和民生监督员们站了出来。他们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用最朴素的乡情和同理心,去叩开一扇扇紧闭的房门和心门。
陈秀莲拉着那位护着厨房的老太太的手:“婶子,我不是来拆您厨房的,是来救命的。您想想,万一哪家有点火星子,火窜过来,您这棚子最先着,跑都跑不出去啊!街口老刘家的小吃店,我帮您问了,他答应让您每天错峰去他后厨做饭,不收您钱!”
王老师对那位抱着木柜的老大爷说:“老哥,柜子是好,是念想。但人比东西要紧啊。咱找个地方,把它好好存起来,时不时还能去看看。要是连人都没了,这念想留给谁呢?”
李大爷则对抱怨的租户眼睛一瞪:“地方小不是堵通道的理由!真着了火,你跑得快,楼上的老人孩子怎么办?良心过得去吗?大家一起想办法,看看怎么归置!”
这些带着体温的话语,像润滑剂,一点点消融着抵触的坚冰。有人开始默默动手搬运杂物,有人主动配合工作人员规划物品摆放。
林晓和周志强也来到了清理现场。看着监督员和基层干部们满头大汗地协调、帮助居民搬运,看着那条狭窄的、被一点点清理出来的生命通道,林晓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感触。
“周局,你看,”她轻声对身边的周志强说,“拆掉有形的遮羞墙,我们用了雷霆手段;但打通这些无形的、关乎生命的堵点,需要的却是绣花功夫和滚烫的心肠。民生监督员,他们补上的,正是我们官僚体系中最缺失的‘人情’与‘地气’这一环。”
周志深以为然地点点头,看着陈秀莲正费力地帮一位老人拾掇杂物,她的侧影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坚定而温暖。“是啊,林组长。制度是骨架,民心是血肉。只有骨架,是冰冷的;只有血肉,是软弱的。骨架撑起血肉,血肉温暖骨架,这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生命力、能抵抗风雨的肌体。”
夕阳西下,一条至关重要的消防通道终于被彻底打通,虽然狭窄,却畅通无阻。阳光从巷子的尽头照射进来,在布满青苔的墙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
人们站在清理出来的空地上,看着这条“生命线”,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情,有疲惫,有释然,也有一种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