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惊澜平定北疆、阵斩通敌大将郭骁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比他本人的车驾更早抵达京城。一时间,朝野震动,市井哗然!
昔日那些质疑林惊澜资历、认为他不过是侥幸立下军功的朝臣,此刻尽数哑然。阵斩边镇大将,这需要何等的魄力、何等的实力,以及何等的圣眷?! 更别提他带回来的,是郭骁通敌卖国的如山铁证,足以将任何试图为其辩护的人碾得粉碎。
张文渊府邸,昔日门庭若市,如今却门可罗雀。张尚书称病不朝,府内一片死寂。所有人都知道,郭骁这棵大树一倒,张文渊这堵高墙,已然出现了致命的裂痕。弹劾张文渊结党营私、纵容(甚至可能参与)边将通敌的奏章,如同雪片般飞向通政司,飞上承平帝的龙案。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不外如是。
这一日,京城朱雀大道净水泼街,黄土垫道。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于承天门外列队静候。承平帝竟亲自率领部分皇室成员及重臣,登上承天门城楼,准备迎接凯旋的钦差。
午时刚过,远处传来沉闷而有节奏的马蹄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举的钦差旌节和那柄象征着先斩后奏之权的尚方宝剑。紧接着,便是端坐于高头骏马之上的林惊澜。
他依旧是一身云麾将军的戎装,风尘仆仆却难掩其勃发英姿。面容冷峻,目光锐利如鹰,周身散发着历经沙场与权力斗争淬炼出的凛然气势。他所过之处,人群寂静,唯有马蹄踏在黄土上的声响,以及身后精锐护卫甲胄摩擦的铿锵之音,形成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全场。
在他身旁稍后半个马位,是一身火红戎装、英气逼人的慕容婉。她的出现,更是坐实了林惊澜在北疆并非孤军奋战,他已成功整合了部分边军力量。
队伍行至承天门前,林惊澜翻身下马,动作干净利落。他大步上前,于御道中央单膝跪地,双手高高托起那柄尚方宝剑,声音清越洪亮,穿透了整个广场:
“臣,云麾将军、钦差大臣林惊澜,奉旨巡查北疆!今已查明镇北将军郭骁通敌卖国,罪证确凿,臣依律将其明正典刑,现已肃清北疆隐患,边关暂安!谨缴还圣命,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他身后,慕容婉及所有随行将士齐刷刷下马,甲胄轰鸣,如山呼海啸般跪倒:“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浪震天,气势恢宏!
承平帝站在城楼之上,俯瞰着下方那个年轻却已能搅动风云的臣子,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但更多的却是欣慰与激赏。国朝需要这样的栋梁,需要这样的利剑!
“爱卿平身!”皇帝的声音透过侍从官传下,带着难得的温和与器重,“林爱卿此行,涤荡奸邪,稳固边关,功在社稷!朕心甚慰!赏!”
一系列的封赏当即由礼官宣读:擢升林惊澜为从一品镇国将军(虚衔,表尊荣),实授北疆经略使,总揽北疆军政(待议,但权势已显),赏金千两,帛五百匹。慕容婉、何奎等有功将士皆有重赏。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些封赏固然厚重,但真正的收获,是林惊澜借此战确立的无上军功和朝野威望!他已不再是那个需要苏云裳引荐、在朝堂上艰难立足的新贵,而是真正手握重权、能影响朝局的重臣!
迎接仪式结束后,林惊澜并未在宫中久留,婉拒了诸多官员的宴请,径直返回了澜园。
园内,早已得到消息的众女齐聚。苏云裳眼含热泪,是欣慰,是自豪。柳如烟巧笑嫣然,眼中异彩连连。萧玉若看着他,满是崇拜与依赖。就连一向清冷的楚瑶,眉宇间也柔和了许多,默默递上一杯温热的参茶。
“回来就好。”苏云裳上前,轻轻为他拂去肩甲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最简单的问候。
林惊澜握住她的手,目光扫过眼前这些在他微末时便相伴左右、在他崛起过程中倾力相助的红颜,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京城的风云,这偌大的基业,正是因为有了她们,才显得真实而温暖。
“嗯,我回来了。”他微微一笑,所有的杀伐决断、朝堂风波,似乎都在这一刻融化在这温馨的氛围之中。
然而,无论是林惊澜自己,还是园内的众人,亦或是京城所有关注着他的人都知道,凯旋的荣耀之后,等待着他的,将是更为复杂的权力博弈和更加汹涌的朝堂风云。郭骁虽除,但张文渊尚未倒台,京中的暗流,绝不会因此平息。
镇国将军林惊澜,这个名字,从今日起,已正式成为大承王朝权力版图上,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