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柳小枝案”带来的阴郁之气,接连几日,陈远都感觉心神有些滞涩,仿佛笔墨之间都沾染了一丝难以言说的沉重。这日周末,他难得清闲,便应儿子陈曦的强烈要求,带他去了南都市新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希望能借此涤荡一下心中的郁结。
体验中心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剪纸、泥塑、糖画、皮影……各式各样的传统技艺摊位前都围满了好奇的游客和孩童。陈曦像只欢快的小鸟,在各个摊位间穿梭,看得目不暇接。
然而,陈远的脚步却在一个相对冷清的角落停了下来。摊位后坐着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匠人,正低头专注地打磨着手中的物件。他面前的摊位上,没有炫目的色彩和喧闹的声响,只静静地陈列着几十个用竹子制成的小人。
这些竹节小人形态各异,有的作揖,有的奔跑,有的挑担,有的读书,高不过一掌,通体是竹子本身的淡黄或浅褐色泽,没有任何彩绘,仅凭竹节天然的形态和匠人巧妙的切割、钻孔、穿线,便赋予了它们生动的姿态和灵动的关节。连接处用细细的麻绳系住,轻轻一提线,小人便能手舞足蹈,憨态可掬。
“爸爸,快看!这个小人会动!”陈曦也被吸引过来,拿起一个读书小人,小心翼翼地提动丝线,小人手中的“竹简”(也是一片削薄的竹片)便随之上下晃动,仿佛在吟诵诗书。
陈远没有立刻回应儿子,他的心神已被深深触动。在他的文昌法眼之中,这些看似朴拙的竹节小人,周身竟散发着极其微弱却异常纯净的青色光晕!那光晕并非神力,而是……一种凝聚的“匠心”与“童趣”,是纯粹的手工造物所蕴含的“创造之力”与“愉悦之念”。这股力量,正丝丝缕缕地汇入无形的文运长河,虽然细微,却如同溪流,清澈而富有生机。
“老先生,您这竹节小人,做得真好。”陈远蹲下身,拿起一个作揖的小人,触手温润,带着竹子的清香。
老匠人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祖传的小玩意儿,哄孩子玩的。现在的小娃娃,都喜欢电动玩具,没几个看得上这老古董啦。”
“不然,”陈远认真道,“这竹节小人,看似简单,却包含了选竹、截段、打磨、钻孔、穿线诸多工序,更重要的是这一份巧思和耐心。这是机器做不来的灵性。”
老匠人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欣慰:“先生是懂行的。是啊,每一个小人,都得顺着竹子的纹理和节理来设计动作,强求不得。做久了,感觉它们不是死物,倒像是一个个藏着小小灵魂似的。”
“藏着小小灵魂……” 陈远心中一动,似乎捕捉到了什么。
就在这时,他体内沉寂的文昌神力竟与手中竹节小人那微弱的青色光晕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一股清凉温润的气息顺着指尖流入四肢百骸,连日来因审判恶魂而积郁的沉重感,竟被涤荡了几分。
“老先生,我想跟您学学怎么做这竹节小人,可以吗?”陈远心中升起一个念头,他想更深入地感受这份源自民间的、质朴的“文运”力量。
老匠人很是高兴,难得遇到如此感兴趣的年轻人,便热情地招呼陈远父子坐下,拿出工具和准备好的竹段,耐心讲解起来。
“你看,这选竹就有讲究,要选三年以上的老竹,竹节要匀称,质地要坚韧……”
“打磨的时候不能急,要慢慢来,把毛刺都磨平,不能伤了手……”
“穿线是关键,松了容易散架,紧了动作就僵了,要的就是一个‘活’字……”
陈远静下心来,跟着老匠人的指导,拿起刻刀和小锯,小心翼翼地对付着手中的竹段。陈曦也在一旁有样学样,虽然做得歪歪扭扭,却兴致勃勃。时光在指尖的打磨和竹屑的纷飞中缓缓流淌,陈远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专注,仿佛官场上的纷扰、梦境中的肃杀,都被这简单的劳作暂时隔绝开来。
当晚,陈远带着几个亲手制作的、虽然粗糙却充满成就感的竹节小人,以及老匠人赠送的一个精致的“文昌小人”(老匠人听说他在文旅局工作,特意做了一个手捧书卷的小人)回到了家。
入夜,文昌殿内。
陈远的元神显现,手中拿着那个“文昌小人”。在梦境之中,这竹节小人竟也泛着淡淡的青光,与殿中浩瀚的文运金光相互交融,毫不违和。
书灵好奇地飞过来,绕着竹节小人转了一圈,惊讶道:“帝君,此物虽微,却内蕴‘匠心’、‘传承’、‘童真’三缕纯净念力,对稳固、滋养文运,大有裨益!尤其能涤荡那些因奸恶之事带来的戾气。”
陈远点头,他将白日所感,以及老匠人的话娓娓道来。“或许,文运并非只存于经史子集、功名利禄之中。这民间技艺里蕴含的智慧、耐心与创造力,这小小玩具带给孩童的快乐与想象,同样是文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文明扎根的土壤。”
他心念一动,将那竹节小人轻轻抛向文运长河。小人落入河中,并未沉没,反而像一叶轻舟,随着金色的河水起伏,其所散发的青色光晕,如同涟漪般扩散开来,让周围的文运金光变得更加活泼、生动。
“传令,”陈远对书灵道,“可将此‘竹节小人’制作技艺,择其精要,载入《民间巧艺卷》,使其匠心不灭,流传有序。”
“谨遵帝君法旨。”书灵躬身应诺。
第二天,陈远在文旅局内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初步构想:结合非遗保护与文旅推广,策划一个“寻找失落的手艺——南都民间玩具展”活动,并将竹节小人作为重点推介项目之一,组织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体验这份传统的乐趣。
当他将这个想法说出时,他清晰地看到,一股淡青色的、充满生机的气息开始在市文旅局内弥漫、流转,与官方的文运之气交融,使得整体的氛围都变得更加灵动而富有活力。
晚上回家,陈远看到儿子陈曦正趴在地毯上,小心翼翼地摆弄着他自己做的那个歪歪扭扭的竹节小人,嘴里还念念有词,仿佛在给小人编排故事。林薇在一旁看着,眼中满是温柔。
陈远没有打扰他们,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心中充满了暖意。他明白,文运的传承,不仅在庙堂之高,也在江湖之远;不仅在煌煌经典,也在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竹节小人之中。守护这些,就如同守护一颗颗文明的种子,它们终将在岁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梦境深处,那枚在文运长河上漂浮的竹节小人,依旧散发着稳定而纯净的青色光晕,仿佛一个永恒的坐标,提醒着陈远,文明薪火的传递,有多元而丰富的路径。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