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重大销售期待的克虏伯兵工厂为李鸿章精心安排了参观路线。从武器原料储存区到兵器铸造生产车间,从军工器械加工车间到军工武器展示厅,都毫无保留地都向李鸿章这一来自东方的大主顾公开展示。
位于工厂中央的大型铸造车间引起了李鸿章的特别关注。在这个车间里,数十台巨型冶炼炉昼夜不停地工作,炉内温度高达上千度,好像面包烤房一般,而上千名工人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熟练地按照流程,像糕点师傅般熟练地将溶化的钢水在模具中凝固成型,最终制成各种口径的火炮,这生产火炮的流程简直跟生产面包一样流畅。
而在参观机械加工车间时,李鸿章看到了至少有数百台精密机床同时开工作业。这番景象是华夏任何兵工厂不可能做到的。
通过对于甲午战场的观察,德国的兵工厂知道清廷现在急需速射炮,所以他们重点向李鸿章展示了他们最新式速射火炮。这种火炮采用最新科技——液压回转系统,因此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射击速度。
当来到马克沁机枪展示区,李鸿章眼睛一亮,因为他在辽东特区岫岩兵工厂也看到了这款武器。德方人员当即向李鸿章详细介绍了机枪的性能参数。这种机枪大约18公斤重,它的有效射程可达2000米。当得知马克沁机枪的射速达到了每分钟600发时,这李鸿章震惊不已,心里对中华人民复兴党的忌惮又多了几分,心里隐约觉得自己回去之后,不应该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因为他隐约在岫岩看到德国工业规模的雏形。
来到弹药车间,李鸿章见识了德国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弹药生产线。此时德国兵工厂已经开始使用自动化机器,将铜壳、弹头、火药精确组装成一颗颗子弹。这种自动化程度,让李鸿章陷入一种无力感,心知此时自己眷恋的皇恩浩荡,在这种生产力面前,不过就是一种笑话。望着这自动化生产线,李鸿章沉思了很久,心中有点绝望。
李鸿章的表现,德方人员看在眼里,也知道他心中的震撼程度,所以也没人去打扰他的思绪。
随后,德国方面人员还安排李鸿章先后参观了毛瑟枪械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组装最新型号的步枪。这种步枪改进了击发装置,枪的射击精度更高。德方还专门向李鸿章展示了为清军定制的特殊型号武器,这些武器根据中国士兵的体型特点做了专门改良。
德国军工厂的规模和效率给李鸿章都留下极其深刻印象,单是克虏伯一家工厂,就雇佣了数万工人。这种规模的军工业,在当时的中国还无法想象。江南制造总局虽是清廷最大的军工厂,规模却远不及克虏伯的零头,更谈不上技术还落后了好几代,他内心的天平开始倾向变法维新。
号称“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在德国还会见了德国前任的铁血首相俾斯麦。此时德国刚刚研制出了 x 光机,当俾斯麦听说李鸿章年轻的时候曾经受过伤,希望能用这台 x 光机帮李鸿章了解伤情,于是李鸿章就成了中国第一个照 x 光的人。
1896年7月5日,风尘仆仆的李鸿章来到了荷兰首都海牙,但对工业相对落后的荷兰,他兴趣不大,三天后李鸿章便离开了荷兰,前往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在比利时,李鸿章拜见了比利时当时的国王里奥波尔德二世,并且应邀观看了比利时的军事演习,以及参观了比利时的军工厂。因为李鸿章觉得比利时的大炮比较先进,在这门大炮前停留不少时间。于是,比利时兵工厂的厂长显然不想错过订单,主动提出赠送一门大炮给李鸿章,并且派人将这门大炮送往了北京。
访问比利时之后,李鸿章等人到了巴黎,并在法国巴黎休息几天之后,便于1896年7月18日前往巴黎银行,试图绕过法国政府,代表清廷直接向巴黎银行申请贷款,以免借款时候被强加一系列政治条件,但是他的请求被巴黎银行委婉地拒绝了。李鸿章这才意识到,他此行恐怕难以达成慈禧太后交待他在法国借款的使命, 其心中苦楚可想而知。李鸿章还就中法通商事宜反复与法国政府进行磋商。法国政府试图通过此次外交谈判,力图使该国在中国西南地区通商顺畅。而李鸿章要求与法国商议法国输华商品照价加税问题。
基于此,法国借机在谈判桌上开出各式各样的条件,如要求将越南陆路边界、铁路修建和通商税等问题一并解决,让法国人参与福建马尾造船厂的重建。这一系列谈判最终并未让双方取得多少成果。
1896年8月2日,身穿黄色马褂的李鸿章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了英国伦敦。并于8月4日就与时任英国首相的索尔兹伯里进行密谈。在增加关税问题上,李鸿章代表清廷开门见山地提出,恳求英国人允许中国将关税从5%增加到10%。此前,李鸿章访问沙俄与德国时,两国都同意清朝增加关税的提议。不过,英国才是中国进口货物的“大主顾”,英国货物占到中国进口货物的80%。因此,英国人的态度,对清廷增加关税的成败,显得尤为重要,没想到索尔兹伯里毫不迟疑地拒绝了李鸿章加关税的请求,反而要求清朝进一步开放内地市场,以便英国商人深入内地倾销货物。
最终清英商贸谈判还是谈崩了。不过李鸿章还是继续接下来的行程。李鸿章来到英国港口城市朴茨茅斯,观看英国皇家海军演习。当李鸿章看到英国参加演习各舰船行列整肃,军容雄盛,不禁感慨万千道:“余在北洋,竭尽心思,糜尽财力,俨然自成一军。由今思之,岂直小巫见大巫之比哉?”,由此眼界大开。
1896年8月22日,李鸿章结束了在英国的访问行程,乘坐邮轮横渡大西洋,前往新兴国家美国访问。8月28日,李鸿章乘坐的“圣·路易斯”号邮轮,经过一个礼拜的颠簸终于到达纽约。为了欢迎李鸿章,并获得更多的订单,美国让大大小小的30艘军舰在纽约港列队,美国舰队旗舰“纽约号”还特地鸣放了19响礼炮。
8月29日,李鸿章终于到达华盛顿,在白宫受到时任美国总统的克利夫兰的接见。两人聊了中美贸易和移民问题等相关问题,在会谈之中,李鸿章特意向美国总统提了美国人新通过的《排华法案》,说这法案对华人不公平,希望美国能进行修改。不过克利夫兰态度挺客气,但没啥实质性承诺,估计也就是场面话。
随后,李鸿章先后参观了美国的工厂、军校等,甚至在9月2日,接受了《纽约时报》安排的专门采访。
当然,为了突出在清廷受宠的程度,李鸿章每次出席活动都穿黄马褂,这也给自己招来麻烦。美国人虽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却对“黄马褂”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并不清楚。部分记者仅知华夏皇帝常着金黄色服饰,因此,部分报纸错误地将李鸿章报导为“清朝皇室成员”。消息传回国内,慈禧太后得知后很不高兴,甚至一度怀疑李鸿章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