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林浩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客厅里只亮着一盏落地灯,将他伏在茶几前的身影拉得老长。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他略显苍白的脸上,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新架构的设计草图和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方案。
夏诗涵指出的“边缘计算”方向像在他脑海里点燃了一簇火苗,但这簇火苗要形成燎原之势,还需要大量柴薪——更具体地说,是需要对目标应用场景、用户分布、网络延迟容忍度等市场侧细节有更精准的把握。架构设计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这种涉及资源重新分配的重大调整,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他下意识想到了赵晓薇。她是项目组里负责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的,之前提供的竞品分析和市场报告就非常详实。但……想到她最近那刻意保持距离的态度,林浩有些犹豫。这么晚打扰她,合适吗?
然而,项目的紧迫性压倒了个人的踌躇。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手机,点开了与赵晓薇的微信对话窗口。上一次对话,还停留在几天前她发来的资料链接和他简短的“收到,谢谢”。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尽量让措辞显得专业且必要:
【凌霄:赵晓薇,抱歉这么晚打扰。关于“星云平台”的架构,我们正在评估一个可能的新方向,涉及边缘计算。想跟你请教一下,你之前报告中提到的目标客户群体,他们的业务场景对数据同步延迟的具体容忍阈值是多少?是否有地域分布上的集中性特征?这对我们节点部署策略至关重要。】
消息发出去后,林浩有些忐忑地等待着。他以为至少要等到明天早上才会有回复,甚至可能只是一句公事公办的“明天上班讨论”。
出乎意料的是,仅仅过了几分钟,手机就震动了一下。
【赵晓薇:稍等,我查一下详细数据。】
她的回复干脆利落,没有多余的寒暄,也没有流露出被打扰的不悦。
又过了大约十分钟,一份整理好的文档被发了过来,紧接着是几条条理清晰的语音消息。
林浩点开文档,里面不仅包含了他询问的数据,还额外补充了几个典型应用场景下的网络流量模型分析和不同区域基础设施(如边缘机房密度、带宽成本)的对比数据,甚至附上了一些潜在合作伙伴的资源列表。
他接着点开语音消息,赵晓薇清晰而平稳的声音在寂静的客厅里响起:
“根据我们之前的调研,核心金融和工业控制类场景,要求端到端延迟稳定在20毫秒以下;一般物联网应用和互动娱乐场景,可以放宽到50-100毫秒。这是理想阈值,实际商用可能需要考虑一定的冗余……”
“客户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和几个主要城市群,但中西部地区的智慧城市和大型工业基地也有明确需求,不能完全忽略,建议采用分层部署策略……”
“附件里我补充了一些基础设施的数据和潜在合作伙伴信息,供你参考。需要注意的是,边缘节点的运维成本和网络稳定性是实际落地时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可能会影响最终架构的选型……”
她的语速不快不慢,逻辑缜密,数据翔实,每一句都切中要害,完全没有因为这是深夜的临时咨询而有丝毫敷衍。这份专业和可靠,让林浩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一些,心中涌起一股由衷的感激和……钦佩。
他立刻回复:
【凌霄:资料非常详细,语音也收到了,很有帮助!非常感谢!】
他犹豫了一下,又加了一句:
【凌霄:这么晚还在工作?】
这次,那边停顿了片刻才回复。
【赵晓薇:没有,刚好在整理一些其他资料。能帮上忙就好。】
她的回答依旧简洁,并巧妙地将“深夜在线”的原因归结为“整理其他资料”,维持着那份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林浩看着屏幕,心里那点怪异的感觉又浮了上来。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赵晓薇在专业领域给予的支持是毫无保留的,但一旦触及工作之外的领域,那堵无形的墙便会立刻竖起。
他甩开杂念,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到项目上。有了赵晓薇提供的这些关键市场数据和洞察,他脑海中的新架构雏形开始变得更加清晰和具象。他开始在草图上疯狂地勾画起来,结合技术可行性和市场约束,优化着边缘节点的布局、数据流向以及资源调度策略。
时间在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中悄然流逝。等他再次从沉浸状态中抬头时,窗外已经蒙蒙亮。他长舒一口气,看着茶几上那张画满了符号和连线的草图,虽然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一个融合了新型共识算法和边缘计算架构的、更具可行性的技术方案,在他脑海中初步成型了。
这时,卧室的门轻轻响了一声,陈静萱揉着惺忪的睡眼走了出来,身上穿着可爱的卡通睡衣。她看到林浩居然坐在客厅茶几旁,愣了一下。
“浩哥?你……你一晚上没睡哦?”她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软糯,台湾腔比平时更明显了些,眼神里充满了惊讶和担忧。
“嗯,在想项目的事,有点思路了。”林浩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
陈静萱走到他身边,低头看到茶几上那张画得密密麻麻的草图,以及亮着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复杂的架构图。她的目光扫过屏幕,恰好看到了微信电脑版客户端上,那个与赵晓薇的对话窗口还打开着,最后几条消息和那个文档传输记录清晰可见。
她的眼神几不可察地黯淡了一瞬,但很快又掩饰过去,弯腰拿起林浩放在一旁空掉的杯子:“我去给你倒点热水。你……你要不要先去洗把脸,休息一下?天都快亮了。”
“好,谢谢。”林浩应了一声,注意力还大部分停留在那个新方案上,并没有察觉到陈静萱细微的情绪变化。
他站起身,走向卫生间,脑子里还在反复推敲着某个技术细节。冷水泼在脸上,带来一丝清醒,却也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个新方案的推进,恐怕离不开赵晓薇持续的专业支持。这让他心情有些复杂。
上午,林浩顶着两个黑眼圈来到公司,但精神却比前几天要振奋许多。他第一时间将初步成型的“边缘计算增强架构”方案向王经理做了汇报。
王经理听完,沉吟了片刻,手指敲着桌面:“边缘计算……这个思路确实很新颖,也切中了我们的一些痛点。但是,林浩,你要知道,架构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风险和投入都不小。你有多少把握?”
“根据现有的技术研究和市场数据分析,这个方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目前的性能瓶颈。”林浩努力让自己的表述更有说服力,“具体的把握,还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模拟测试和原型验证。我需要……需要市场部同事更深入的数据支持,进行更精准的建模。”
他提到了需要赵晓薇的协助。
王经理点了点头:“可以。晓薇那边的数据和对市场的理解,确实能帮你们少走弯路。我会跟她打招呼,这个阶段,你们技术组和市场调研部分紧密配合,尽快拿出一个更成熟的、具备可执行性的方案给我。”
有了王经理的首肯,林浩和赵晓薇的工作交集不可避免地增多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两人通过邮件、公司内部通讯软件频繁交流。林浩这边提出技术上的假设和需求,赵晓薇那边总能迅速提供对应的市场数据、用户行为分析或者竞品动态作为支撑,有时甚至能预判到林浩可能忽略的非技术性风险点。
比如,当林浩提出在某个区域密集部署边缘节点时,赵晓薇会立刻提醒该区域可能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或网络资费过高的问题;当林浩专注于优化算法降低延迟时,赵晓薇会从用户体验角度提出,稳定性或许比极致的低延迟更重要。
她的意见专业、中肯,而且总是基于扎实的数据和分析,让林浩不得不佩服她的敏锐和洞察力。他们在虚拟空间里的合作变得异常高效和默契,仿佛又回到了之前那段并肩作战的日子,只是现实中,赵晓薇依旧保持着那份礼貌的疏离,除了必要的工作沟通,绝不越雷池一步。
这种纯粹专业领域的认可和依赖,与现实中刻意的距离感,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割裂。林浩偶尔会感到一丝困惑,但更多的时候,是被项目快速推进的节奏裹挟着前行,无暇他顾。
他并没有注意到,有时当他和小张、小李在工位上讨论技术方案,赵晓薇拿着资料过来沟通时,陈静萱偶尔打来的问候电话,会因为他正在激烈讨论而被他匆匆挂断或简短回复;他也没有注意到,每天回到家,陈静萱看向他时,那欲言又止的眼神里,掺杂了越来越多不易察觉的探究和……一丝不安。
他沉浸在新方案带来的希望和挑战中,依赖于赵晓薇提供的专业“助力”,却未曾察觉,这份过于紧密的、因工作而产生的联结,正在他们三人之间,悄然织就一张更为复杂的网。而陈静萱,望着那张网,心中的孤寂感和某种危机意识,正在悄然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