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各项建设在艰难中稳步推进。然而,随着防区扩大、部队机动性要求提高以及对外情报需求日益迫切,一个致命的短板愈发凸显——通讯手段的原始与滞后。军令传递依靠骑兵通讯员或徒步传令兵,不仅速度缓慢,易受天气地形影响,更在关键时刻可能贻误战机,甚至导致讯息被截获。楚云飞深切体会到,在这个信息制胜的时代,没有高效、保密的通讯网络,再精锐的部队也如同被蒙住眼睛的巨人,空有力量却难以协调发力。建立属于自己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已成为关乎生存和发展的又一战略要务。
这一日,司令部作战室内,一场关于应对边境地区小股土匪流窜的推演,再次暴露了通讯不畅的弊端。各方部队调动信息靠马匹传递,反馈迟缓,指挥员难以实时掌握全局,推演进程屡屡中断。参谋长赵铁柱猛地一拍桌子:“这仗没法推!前线情况不明,后方指挥不灵,等消息送到,土匪早跑没影了!”
楚云飞站在地图前,沉默片刻,沉声道:“铁柱说得对。我们不能总靠‘铁脚板’和‘千里马’来打仗。必须给部队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建立无线电通讯网!”
此言一出,在场军官面面相觑。无线电?这对他们来说,是只闻其名、未见其物的稀罕东西,据说只有南京的中央军主力师和少数军阀巨头才配备,价格昂贵,操作复杂,保养困难。
“团长,这玩意儿金贵得很,咱们上哪儿弄去?就算弄来了,谁会用啊?” 一营长孙大勇挠头道。
“设备,我来想办法。人才,我们自己培养!” 楚云飞目光坚定,“此事关乎我军未来战斗力,再难也要办!立功,你立即着手两件事:一、通过所有渠道,不惜代价,采购无线电收发报机,至少满足团营级联络需求;二、在全军和根据地内,秘密招募文化基础好、心思缜密、背景清白的青年,筹建‘电讯培训班’!”
采购无线电设备,在当时的中国,尤其是在北方内陆,难度极大。这类物资受到严格管制,且多为洋行垄断,价格高昂。楚云飞动用了多条渠道:
1. 奥托的秘密渠道这是主要希望。楚云飞指示奥托·冯·海因里希,设法从上海或香港的洋行,以“矿业公司通讯”或“学术研究”为名,采购一批性能稳定、便于携带的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机(如美国产的bc-6系列或类似型号),以及备用电子管、蓄电池等关键配件。采购和运输过程极其隐秘,设备拆解后混入其他货物分批次运输。
2. 指示情报部门密切关注周边军阀部队的无线电配备情况,寻找缴获机会。同时,在北平、天津的黑市尝试接触,但风险极高,需谨慎行事。
3. 尝试以“加强边防通讯”为由,向阎锡山申请调拨或购买少量晋造无线电设备,但此举易暴露自身通讯建设水平,需掌握分寸。
经过数月努力,第一批共六部无线电收发报机及相关配件,终于通过奥托的渠道,历经周折,秘密运抵五原。设备虽非最新,但保养良好,足以满足初步需求。
与此同时,“晋西北防区电讯培训班”在司令部驻地附近一处僻静院落悄然挂牌。学员是从部队和根据地知识青年中严格筛选出的二十余人,要求至少高小文化、政治可靠、记忆力好、手指灵活。教官方面,楚云飞费尽心力:
幸运地招募到一位原在东北军服役、因不满内部倾轧而离开的报务员陈少华,他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请基地那位捷克技师卡尔先生兼职讲解基础电工原理和简单维修。
由方立功指定可靠政工干部担任,强调保密纪律和忠诚教育。
培训班完全军事化管理,与外界隔离。学习内容极其枯燥繁重:
电学基础、无线电原理、摩尔斯电码。
日夜不停地练习抄报、发报,要求速度、准确率达标;学习电台架设、调试、维护保养。
密码编译、电台静默、隐蔽发报、反侦察反测向知识。楚云飞亲自审定了一套简易但有效的密码本,并强调:“电台一响,性命攸关!你们的手指,连着千百弟兄的生死!务必慎之又慎!”
学员们深知责任重大,学习异常刻苦。深夜,小院里常常灯火通明,只有“滴滴答答”的电键声和抄报的沙沙声。有人因长时间练习手腕肿痛,有人为记密码夜不能寐,但无人叫苦退缩。
数月后,第一期电讯班学员以优异成绩毕业。楚云飞主持了简短的毕业仪式,没有鲜花掌声,只有沉甸甸的嘱托:“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军的神经脉络!希望你们能让我军耳聪目明,决胜千里!”
毕业学员被迅速配属到团部、各主力营以及重要的情报站。首批电台开始在晋西北的空中构建起一条条无形的信息通道。团部与各营之间实现了即时联络,部队调动效率大增;前沿哨所发现敌情,可迅速上报;甚至与太原、平津的秘密情报点也建立了定期联络,情报传递速度和质量发生质的飞跃。
当然,初期问题也不少:信号受天气地形干扰、电池续航不足、偶尔出现误码、新报务员紧张出错等。但每解决一个问题,通讯网络的可靠性和效率就提升一分。楚云飞要求参谋部制定了严格的通讯纪律和应急预案。
当楚云飞在司令部作战室,第一次通过无线电直接接收到远在百里之外的一营长孙大勇清晰洪亮的战场报告时,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对身旁的方立功说:“立功兄,你听,这就是力量的声音。有了它,我们才算真正把拳头攥紧了!”
方立功感慨万千:“是啊,团长。以前打仗,像是隔着纱布看东西,现在,眼前一下子亮堂了!”
无线电通讯网络的建立,看似只是技术装备的更新,实则是楚云飞对部队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关键一步。它极大地提升了指挥效率、协同作战能力和情报反馈速度,使这支扎根于黄土高原的部队,在信息化方面悄然走在了时代前列。这无声的电波,正在重塑着这支军队的形态,为未来更复杂的斗争,铺设着一条条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信息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