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像一把火,点燃了互联网世界。
金无耻的获奖,并未平息争议,反而像一剂烈性催化剂,将原本暗流涌动的文化摩擦,瞬间推向了公开的对立。
这场由瑞典文学院引发的轩然大波,迅速演变为华夏与邻国之间,一场波及亿万网民的骂战。
华夏网友们一开始还试图摆事实、讲道理。
他们引经据典,指出金无耻作品的荒诞性,分析诺贝尔奖评选机制的复杂与偏颇。
他们搬出《流浪地球》的成功案例,强调华夏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然而,这些理智的论述,在对方铺天盖地的嘲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邻国网友们根本不与你争辩,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着那些煽动性极强的口号。
“诺贝尔奖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荣誉,你们华夏有吗?”
“14亿人口的大国,在文学领域,连一个诺奖都拿不到,这难道不是东亚之耻吗?”
“你们所谓的文化输出,不过是技术堆砌的电影特效,真正的思想和灵魂,只存在于我们的文学之中!”
这些直白的攻击,直插华夏网友的痛点。
诺贝尔奖,特别是文学奖,这个由西方世界主导的“硬荣誉”,在华夏的空白,确实成为了对方攻击的最有力武器。
无数华夏网友感到憋屈和愤怒。
他们能用票房数据反驳,能用科技成果证明,但面对“诺奖”这个历史遗留的空白,他们确实缺乏直接的反击手段。
网络骂战愈演愈烈。
华夏网友们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躁和无奈。
他们试图寻找一切可以反击的论点,但每一次的反击,似乎都会被对方抓住“诺奖空白”这个痛脚,狠狠地羞辱回来。
这种无力感,让无数人感到沮丧,甚至开始怀疑,难道华夏在某些核心的文化领域,真的落后于人吗?
在绝望之中,一个名字如同灯塔般,突然照亮了所有人的心房。
一个能够扭转乾坤,创造奇迹的名字,不约而同地浮现在每个华夏网友的脑海。
贺凡。
他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华夏科技的腾飞,打破了西方技术霸权。
他以一部电影,改变了世界电影的格局,让华夏科幻扬眉吐气。
在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的地方,他总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然后,将不可能变为现实。
现在,面对这个看似无解的“诺奖空白”,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贺凡。
他们知道,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个人,一定是贺凡。
一股强烈的呼唤,开始在网络上汇聚。
“贺凡!救救孩子吧!”
“贺总,别搞科技和电影了,赶紧写本书去拿诺奖吧!”
“只有贺凡能打他们的脸!只有贺凡能为国争光!”
这种呼唤,很快就凝结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话题。
#贺凡,快写本书拿诺奖吧#
这个话题像一颗被点燃的火箭,瞬间冲上了微博热搜榜首位。
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霸占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和热门话题榜。
无数人涌入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期待。
“我真的不是在开玩笑!贺凡写的《流浪地球》的原着小说,虽然简短,但科幻思想和人文情怀是真牛!他要是认真写一本长篇小说,拿个诺奖,我觉得真不是梦!”
“对啊!贺凡的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绝对配得上诺奖!他只是没往这方面发展而已!现在正是时候,贺总,华夏需要你!”
“我不管,反正贺凡出品,必属精品!他要是说他能拿诺奖,我就信他!”
网友们开始疯狂涌入贺凡的个人微博。
他们的留言像洪水般,瞬间淹没了贺凡的评论区。
每一刷新,就能看到成百上千条新评论跳出来。
“贺总,我给你跪了!求求你,写本书吧!拯救一下我们华夏文学的尊严!”
“贺总,别刷短视频了,赶紧码字去!诺奖等你拿!”
“我把我的压岁钱都捐给你,只要你写书拿诺奖!”
“听说你最近在搞音乐?别搞了,回来写书!”
各种各样的留言,有催促,有请求,有玩笑,也有发自肺腑的期盼。
每一条评论,都带着华夏网友对民族尊严的渴望,对文化自信的追求。
他们将贺凡视为唯一的希望,唯一的救星。
贺凡的私人手机几乎快被打爆了。
杜宇、关山,甚至一些国防大学的同事,也纷纷给他发来信息,开玩笑地问他是否真的要转行当作家。
这种突如其来的全民“催稿”,让贺凡感到一丝无奈。
他通常不会理会这些舆论的喧嚣,但这次的规模和情绪,确实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
他看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消息,以及微博里铺天盖地的@和私信,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
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网络娱乐,这背后是华夏民众内心深处,对文化自信的强烈渴望。
他不能置之不理。
他拿起手机,打开自己的微博客户端。
指尖在屏幕上轻点,敲下了几个字。
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表态。
短短一句话,带着贺凡特有的简洁和幽默,发送了出去。
“别催了,在写了,写了本猴子的故事。”
这条看似敷衍,甚至带着一丝调侃意味的微博,
刚一发出,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
微博评论区,先是短暂的停滞,紧接着,便爆发出了一片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
“卧槽!贺总真的要写书了!”
“猴子的故事?”
“啊啊啊啊啊!我简直要疯了!贺总真的要为我们华夏文化出手了!”
“在写了!在写了!这四个字,比任何安慰都更让人安心!”
“贺总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什么泡菜坛子,在猴哥面前,统统都是渣渣!”
这条微博,像一道定心丸,瞬间平息了网络上的焦虑和愤怒。
那些原本还在为“诺奖空白”而感到沮丧的华夏网友,此刻,眼中都燃起了熊熊的希望之火。
他们对贺凡,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
他们坚信,只要贺凡出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猴子的故事”这几个字,更是像一个神秘的符号,瞬间激发了所有人的想象。
所有人都知道,贺凡口中的“在写了”,绝不仅仅是随便说说。
他一旦承诺,就一定会做到。
他们期待着,贺凡会用怎样的方式,将这个“猴子的故事”,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他们也期待着,贺凡会如何用这本书,为华夏的文学,填补上那个长期以来的“诺奖空白”,彻底打烂那些傲慢者的脸。
网络上的骂战,并没有因此完全停止,但华夏网友们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们不再感到无力,不再感到愤怒。
他们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期待。
他们知道,贺凡已经吹响了反击的号角。
一场新的,关于文学的战役,在贺凡这条看似敷衍的微博背后,悄然拉开了序幕。
所有粉丝都燃起了希望,他们等待着,等待着贺凡的下一个奇迹。
等待着那个属于华夏文化的,真正扬眉吐气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