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南梁后,萧衍并没有责怪陈庆之,反而觉得他很不容易,封他为“右卫将军”,赐爵“永兴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毕竟,换做别人,带着七千人马去北伐,可能早就全军覆没了,陈庆之能活着回来,已经是万幸了。
(*?????)
之后的几年,陈庆之又多次带兵打仗,平定了南梁的内乱,抵御了北魏的进攻,立下了不少战功。
公元539年,陈庆之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萧衍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号“武”———
这是对武将的最高评价之一。
<(。_。)>
六、为何“低调”?
被史书“限流”的战神~
⊙︿⊙
陈庆之的战绩这么猛,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说起来都是泪:
(っ╥╯﹏╰╥c)
第一,史书“记载简略”。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每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史书,而且很多史书都因为战乱散佚了。
陈庆之是南梁的将领,他的事迹主要记载在《梁书》和《南史》里,但这两部史书对他的记载都很简略,尤其是北伐之战,很多细节都没写清楚。
不像《史记》《汉书》,把名将的事迹写得绘声绘色,陈庆之就像“被史官偷工减料了”一样,存在感很低。
(?﹏?)
第二,北伐成果“没保住”。
虽然陈庆之打了很多胜仗,攻克了很多城池,但最终因为元颢的背叛和尔朱荣的进攻,北伐成果全部丢失,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统治。
在很多人看来,“没保住成果的胜利,不算真正的胜利”,所以陈庆之的战绩就被“淡化”了。
就像现在的网红,虽然红过一段时间,但如果没有持续的“作品”,很快就会被人忘记。
( 。? ??)?
第三,“同行衬托”太厉害。
南北朝时期,名将辈出,比如北魏的尔朱荣、高欢,西魏的宇文泰、韦孝宽,南梁的韦睿、曹景宗等等。
这些人的名气都比陈庆之大,尤其是韦睿,被称为“南梁第一将”,战绩也很辉煌,抢走了很多“流量”。
陈庆之夹在这些名将中间,就显得“低调”了很多。
(。??︿??。)
但即便如此,陈庆之的传奇故事,还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了下来。
到了唐朝,唐玄宗设立“武庙”,祭祀历代名将,陈庆之就被列入了“武庙六十四将”之一;
宋朝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把很多名将移出了武庙,但陈庆之依然在列———
这说明,连皇帝都认可他的军事才能。
(′???)σ
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陈庆之的故事,他也成了历史圈的“宝藏男孩”。
很多人都说,陈庆之的人生,就是一部“逆袭爽文”:
出身寒门,四十岁转行,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成为一代战神,创造了军事奇迹。
┌(┌ ???)┐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
不管你多大年纪,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毅力,就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就像陈庆之,虽然他的北伐成果没保住,但他的名字,和他的七千白袍军,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战神”。
(*σ′?`)σ
好了,今天的“被限流的战神陈庆之”就讲到这里。
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历史上的“宝藏人物”,记得点赞、收藏、关注,咱们下期再见!”
视频结束
天幕下,秦朝~
秦始皇大大率先开口:
“此等以七千之众纵横敌国的将领,朕若有他,何愁天下不定!”
汉武帝时期,刘野猪抚须道:
“其军事之才,可与我朝卫青、霍去病比肩,若能为我所用,开疆拓土更不在话下。”
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对着程咬金、尉迟恭、秦琼、房杜等文武大臣微笑着点头,道:
“出身寒门而能成就战神之名,可见用人当不拘一格。”
宋初~看完天幕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感慨:
“朕留他在武庙,果有其道理,实乃不可多得之将才。”
众大臣你一言我一语,对陈庆之的才华和战绩称赞不已。
平行位面南北朝时期的陈庆之本人今年已经五十五岁了。
他看完自己的一生后,即使得知自己明年可能就要死去了,也很是满足。
对着天幕抱拳行礼:
“能得天幕的认可,庆之荣幸之至,这一生,了无遗憾了。”
……
南北朝时期的陈庆之作为一代名将,在实际的历史上也受到了后世众多历史名人的高度评价~
?比如皇帝萧衍曾言???(???w??)???: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
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萧衍认为陈庆之出身平凡,但能抓住机遇,凭借自身的谋略和才能取得卓越成就,是一位值得称赞的大丈夫。
?姚思廉在《梁书》中评价陈庆之:
“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
庆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预旧恩,加之谨肃,蝉冕组佩,亦一世之荣矣”~
还提到“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姚思廉将陈庆之与廉颇、李牧、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相提并论,肯定了他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指出他性格谨慎、善于安抚军士的特点。
? 李延寿在《南史》中评价陈庆之:
“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及乎一见任委,长驱伊洛。
前无强阵,攻靡坚城,虽南风不竞,晚致倾覆,其所克捷,亦足称之”~
也提到其“性祗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
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
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李延寿肯定了陈庆之的志向和军事成就,尽管最终失败,但他的功绩依然值得称赞。
?吕祖谦在《梁论》中说:
“陈庆之以东南之兵数千入中原,士马强盛之地,大小数十战,未尝少挫,遂入洛阳。
六朝征伐之功,未有若是之快者也。
然卒以败归,理亦宜然。
何以言之?
夫孤军独进,不能成功,自古皆然。”
吕祖谦称赞陈庆之北伐的功绩之快在六朝征伐中少见,但也指出其孤军深入最终失败是必然的。
?伟大的图书管理员毛泽东多次阅读《梁书·陈庆之列传》后,感慨:
“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可见陈庆之的事迹和军事才能让毛泽东十分钦佩和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