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麻城顶流学者:
男女共学、开荒种菜,活成明朝~
(。v~v。)
辞官后的李贽,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湖北黄安天台书院讲学的三年里,他的思想像野草一样疯长,可好友耿定理去世后,他和思想保守的耿家兄长闹翻,索性搬到麻城龙湖芝佛院,开始了真正的异端生活。
(?˙?˙?)
在芝佛院的十几年,是李贽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他最的日子。
当时的学者讲学,讲究衣冠整齐、男女有别、正襟危坐,李贽偏要反着来:
他敞开衣襟讲课,允许男女学生坐在一起听课,还让孩子们白天帮家里种地,晚上再来听课,甚至鼓励学生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 。
这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明朝,简直是伤风败俗。
?(? ? ~?)?
更劲爆的是,李贽公开收女弟子,其中最有名的是梅澹然。
当时有人骂他引诱良家妇女,李贽直接写了篇《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硬核回怼:
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
意思是性别有差异,但见识没有性别之分,把那些卫道士怼得哑口无言。
他还特别称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说这是追求真爱,何错之有?,
要知道当时的主流观点是卓文君失节,李贽的言论相当于在封建礼教的火堆上浇了桶油。
?(???~???)∫?
这位怪老头不仅讲学出格,生活也很接地气。
虽然是大名鼎鼎的学者,他却喜欢开荒种菜、种粮,每天早上扛着锄头下地,晚上点灯着书,活像个田园博主 。
有一次他给学生出了个谜语: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妇手,孩子打破老子头。
孩子们猜不出来,他笑着解释:
这说的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你们不是猜不出,是没胆量想!
这话传到官老爷耳朵里,气得他们大骂,可百姓和学生却越爱听他讲学。
╮( ??~?? )╭
1590年,李贽在麻城刊行《焚书》,彻底引爆了思想界。
这本书里全是他的大逆不道之言:
骂理学家披着羊皮的狼,满脑子功名利禄,说《论语》是弟子们记的糊涂账,甚至直言孔子没什么了不起。
书一出版就被抢购一空,有人把它当成叛逆圣经,有人则恨得牙痒痒,要求朝廷焚书毁人。
面对威胁,李贽一点不怂,直言我可杀不可去,继续讲学着书。
(°ー°〃)
没过几年,他又干了件更惊世骇俗的事:
54岁时剃光头发,宣布,却拒绝戒酒肉,还宣言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
其实他不是真信佛,只是想用这种方式和划清界限。可这举动彻底激怒了保守势力,
1600年,他们指使歹徒烧毁龙湖芝佛院,还砸了李贽预建的墓塔,逼他离开麻城。
73岁的李贽无家可归,幸好好友马经纶赶来,把他接到北京通州莲花寺居住。
(-i_- )
四、思想爆破手:
用砸穿封建牢笼,影响穿越四百年~
╮(︶﹏︶)╭
李贽能成为晚明思想界的,靠的不是出格的行为,而是他那套直击封建要害的思想体系。
他就像个思想爆破手,用一把叫的锤子,砸向了程朱理学的牢笼。
?[┐┌]?
他最核心的思想武器是童心说。
在《焚书·童心说》里,他明确提出: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这里的不是小孩子的天真,而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人最真实的本性和情感 。
李贽认为,程朱理学最大的罪恶就是灭童心,把人训练成口是心非的假人———
嘴里喊着存天理,心里想着谋私利,这样的社会怎么能进步?
(?????; ≡ ?????;)
童心说不仅是哲学观点,更是文学革命的号角。
当时的文人写文章都爱,开口闭口子曰诗云,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
李贽骂他们没了童心,写的都是假文章,主张文学要存真去假,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更颠覆的是,他把《水浒传》《西厢记》这类通俗小说抬到了和同等的高度,说《水浒》是宇宙内五大部文章之首。
要知道在当时,小说戏曲被视为市井之乐,文人根本不屑一顾。
李贽的评点让通俗文学登堂入室,直接推动了晚明小说戏曲的繁荣,汤显祖的《牡丹亭》、冯梦龙的三言二拍都受他影响极深。
(??~?? ?)
在社会伦理上,李贽是当之无愧的平等先驱。
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喊出人人平等的口号,认为圣人与凡人无异,甚至凡人胜过圣人。
针对男尊女卑的陋习,他不仅收女弟子、赞卓文君,还在《焚书》里系统驳斥女子见短论,强调女性的智慧和男性一样可贵。
这种男女平等思想,比西方早了几百年,放在明朝简直是石破天惊。
((???|||))
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为商人正名的思想家。
当时儒家鄙视商人,说商人重利轻义,李贽却反驳:
商人靠本事赚钱,比那些空谈义理的腐儒强多了!
这种观点和他的海商家族背景分不开,更体现了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
在政治上,李贽批判君权神授,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他在姚安知府任上实践的因俗而治以文化人理念,其实就是他政治思想的体现——
治理国家不是靠教条,而是靠满足百姓的真实需求。他提出的非惟制其不叛,重在使其无叛原则~
意思是治理的关键不是镇压,而是让百姓没有叛乱的理由,这种治理智慧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