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浮现一行烫金色的大标题?
“林徽因:被“女神”标签耽误的硬核才女~”
【七玥觉得没错!
很多人其实听风就是雨觉得林徽因只有风月情感之事,如同玛丽苏女主,有个爱她的丈夫,还有一个一生的蓝颜知己金岳霖,也就是小说里的深情男配,深情男二为他终身不娶,多么玛丽苏?
其实,真的不是这样。
很多人恶意诋毁她,大多都是因为嫉妒。
说为什么三个男人都喜欢她,她是不是没有分寸感吊着别人?
那就太狭隘了!
若是换个性别,一个成功男性被几个大美女喜欢,大家却只会觉得他有魅力~或者,理所应该。
可能林徽因最被人诟病的大概就是因为徐志摩要参加她的什么会,飞机失事葬送了生命,但这也不能怪在她头上吧?
据七玥了解,在林徽因听闻徐志摩有妻子并且因为她打算与原配妻子离婚的时候,她就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他,并没有做小三,是徐志摩自己后面又娶了张曼玉啥啥啥的,所以,这种抛妻弃子的大才子私生活才是~嗯~一言难尽的~
这跟林徽因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按照现代的话来讲,她算是被“三”了。
~~~
天幕出现了几张林徽因的黑白照片又出现几张AI彩图,别说,真的挺美的~
“她可不是只会伤春悲秋的文艺花瓶,这只是大众刻板印象罢了~
她其实是集诗人、作家、建筑学家于一身的“全能选手”~
放在今天绝对是横扫热搜的跨界大佬。
她还是出身优渥,自带“学霸基因”的富家小姐~
1904年,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是前清进士,父亲林长民是民国时期的知名政客和学者,妥妥的“名门之后”。
不过,她的童年算不上完美———
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续弦,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在家族里不太受宠,而父亲又常年在外奔波,所以林徽因从小就比同龄人更早熟,也更懂得靠自己争取认可。
6岁时,林徽因跟着祖父母在杭州生活,开始接触启蒙教育;
8岁随父亲迁居上海,进入虹口爱国小学读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16年,12岁的她考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这所学校是当时北京数一数二的女子名校,师资和教学质量都属顶尖。
在这里,林徽因不仅打下了扎实的中西文化基础,还展现出了过人的文艺天赋,经常在学校刊物上发表文章,妥妥的“校园才女”。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父亲林长民被派往英国讲学,决定带她一同前往。
这次英伦之行,彻底打开了她的眼界。
在英国,她进入伦敦圣玛利女子学院学习,系统接触西方文化和艺术,同时还结识了不少文化界名人。
也是在这时,她遇到了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是她父亲的弟子,经常上门拜访,两人因诗歌和文学结缘,产生了一段青涩的情愫。
不过这段感情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林徽因回国,两人便以友谊作结。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期间,林徽因第一次对建筑产生了兴趣。她后来回忆说,在伦敦街头漫步时,那些风格各异的古建筑让她着迷~
“我忽然意识到,建筑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有生命的艺术”。
这个念头,为她后来投身建筑事业埋下了种子。”
天幕再次浮现一个小标题:
“求学之路:从宾夕法尼亚到耶鲁的“硬核学霸” ~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学,先是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预科,主修美术史,同时选修建筑相关课程。
当时的康奈尔大学风景如画,两人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充实的时光,不仅学业进步神速,感情也逐渐升温。
1925年,林徽因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虽然她一心想读建筑系,但当时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这在现在看来简直离谱),无奈之下,她只能曲线救国,选择美术专业,同时旁听建筑系的所有课程。
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刻苦的努力,她的建筑功底丝毫不比建筑系的学生差,还经常和梁思成一起完成建筑设计作业,两人的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好评。
在宾大的日子里,林徽因堪称“时间管理大师”———
白天上课、泡图书馆,晚上和梁思成一起讨论建筑问题,周末还会参加华人留学生的聚会,交流学术心得。
她不仅专业能力强,还擅长社交,总能用幽默风趣的谈吐吸引大家的注意,成为留学生圈子里的“风云人物”。
1927年,林徽因从宾大毕业,获得美术学士学位。
随后,她前往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女学生。
在这里,她将建筑设计的理念融入舞台美术,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为后来的艺术创作积累了更多经验。
两年的留学经历,让林徽因从一个文艺少女成长为具备专业素养的学者。
她不仅掌握了中西文化的精髓,还在建筑和美术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成就做好了铺垫。”
天幕再次浮现一行小字:
“事业巅峰:建筑与文学双开花的“跨界大佬” ~
?她在建筑领域,是踏遍山河的“古建守护者”~
回国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结为夫妻,两人共同投身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事业。
当时的中国,战火纷飞,很多古建筑濒临毁灭,而且国内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现成的资料和方法可以借鉴。
但这对“建筑夫妻档”没有退缩,而是决定亲自踏遍全国,对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
从1932年开始,他们先后前往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十几个省份,走访了数百个县镇,调查了上千处古建筑。
那段日子异常艰苦,他们经常要徒步翻山越岭,住简陋的客栈,吃粗茶淡饭,有时候甚至还要面临土匪出没的危险。
但林徽因从未抱怨过,每次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她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