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洋巧妙化解与李家庄冲突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刘家坳以及周边村落。人们谈论的焦点,不再仅仅是他“发明”了炭饼,更在于他面对外村责难时展现出的沉稳、机智与胸怀。
“远洋那孩子,是真不一样了!说话在理,还能顾全大局!”
“可不是嘛!听说李家庄那帮人一开始凶得很,愣是让远洋三言两语给说退了!”
“他还答应教李家庄人做炭饼呢!这气度!”
这些议论传入刘家坳族老们耳中,反应各异。族长刘永年捻着胡须,不置可否,但眼神中少了几分以往的审视,多了些难以言喻的复杂。族老刘永谦则在他那安静的小院里,对前来请安的儿子淡淡说了一句:“此子,已非池中之物。”
名声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开始产生质变。刘远洋发现,自己在村中的话语权悄然提升了。以前他说话无人理会,现在他随口一句关于炭饼改进或者农事的看法,都会有人认真倾听,甚至付诸实践。连带着刘小丫在村里走动,也受到了更多的关照和善意。
然而,树大招风。名声带来的不全是好处。
首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刘氏精品”炭饼的销路。随着基础炭饼技术的扩散,周边村落都开始制作,镇上的炭饼市场很快变得鱼龙混杂,价格战初现端倪。虽然“刘氏精品”凭借过硬的质量还能维持住老主顾,但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刘栓柱每次回来,带回的铜钱都在减少。
“远洋,这样下去不行啊!”刘根生看着日渐缩水的收益,愁眉不展,“咱们的‘精品’是好,可架不住别人便宜啊!镇上那些小饭馆,现在都开始用便宜货了!”
刘远洋默然。他早就预料到这一天,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低端市场彻底沦为红海,他的“精品”路线也受到了冲击。
必须再次寻求突破!
他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青石镇之外。
青石镇只是一个偏僻小镇,市场容量有限。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将产品卖到更繁华的县府,甚至州城去!那里有更多的酒楼、工坊、富户,他们对燃料的品质有更高的要求,也愿意支付更高的价钱。
但这又谈何容易?长途运输的成本、开拓新市场的风险、以及如何与当地势力打交道,都是巨大的挑战。仅凭他和刘根生,加上一个货郎刘栓柱,根本无力承担。
他需要合作伙伴,需要资本,需要更强大的渠道。
就在刘远洋为“刘氏精品”寻找出路而绞尽脑汁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再次登门。
来的是一位穿着体面、管家模样的中年人,自称姓周,是邻县永安县宋府的总管。宋家是永安县有名的乡绅,家资颇丰。
周总管态度客气,但眼神中带着生意人特有的精明。他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宋老爷听闻刘家坳出产一种品质极佳的“精品炭饼”,燃烧效果远超普通柴炭,特派他前来,想与刘远洋谈一笔长期买卖。
“长期买卖?”刘远洋心中一动,面上不动声色,“不知宋府需要多少?作何用途?”
周总管笑道:“我们府上冬日取暖、厨房炊爨,用量不小。尤其是老爷的书房和几位少爷的书斋,需得炭火充足且烟气要小。听闻贵处的‘刘氏精品’正合此用。若质量稳定,宋府愿以高于市价三成的价格,每月固定采购五百斤。”
每月五百斤!高于市价三成!
这无疑是一笔大订单!足以彻底解决“刘氏精品”目前的销路困境,带来稳定而丰厚的收入!
刘根生在一旁听得呼吸都急促起来,激动地看向刘远洋。
然而,刘远洋却没有立刻答应。天上不会掉馅饼。宋府为何舍近求远,跑到这偏僻的刘家坳来采购炭饼?而且开口就是如此大的数量?
他沉吟片刻,问道:“承蒙宋老爷看得起。只是不知,周总管是如何得知我这小小炭饼的?”
周总管似乎早有准备,从容答道:“不瞒刘小哥,我们府上一位采办前些日子路过青石镇,偶然在张记面馆见识了贵宝号的炭饼,觉得甚好,回府后便向老爷推荐了。老爷命我前来查验,若果真名不虚传,便可长期合作。”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张记面馆确实是他们的老主顾之一。
但刘远洋心中的疑虑并未完全打消。他想了想,道:“多谢宋老爷和周总管厚爱。只是每月五百斤,数量不小,我们需要时间准备原料和人力。可否先供应一百斤,请宋府试用?若觉满意,再谈长期合作不迟。”
他没有被大订单冲昏头脑,选择先小批量试水,观察对方反应,也给自己留有余地。
周总管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似乎没料到这个乡下少年如此谨慎老成,随即笑道:“刘小哥考虑周全,理应如此。那便先定一百斤,三日后我派人来取。这是定金。”他取出一个小银锭,放在桌上。
送走周总管,刘根生拿起那锭沉甸甸的银子,激动得手都在抖:“远洋!这下咱们可发达了!宋府啊!那可是永安县的大户!”
刘远洋看着那锭银子,脸上却并无太多喜色。
宋府订单的到来,像是黑暗中透出的一缕强光,既带来了希望,也照出了前路更多的未知与风险。
名动四乡,是福是祸,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