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坏消息像淬火的冷水,反而让刘远洋的心志变得更加坚韧。他清楚地认识到,黑苗寨的安宁是暂时的,晋王的阴影终将笼罩这片山林。被动防御终有极限,他必须让黑苗寨拥有足以令敌人忌惮、甚至付出惨重代价的能力。
他将目光投向了之前发现的那些资源——铁骨草、紫胶泥、浮石,以及苗疆山林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宝藏。这些,都将成为他“铸犁为剑”的材料。
首先便是防御力量的实质性提升。单纯依靠改进弓弩和设置陷阱,对付小股骚扰的官兵尚可,若面对正规军的围剿,则远远不够。他想到了那质地奇异、富含矿物质的“紫胶泥”。
在龙峒和几位信任的猎人帮助下,刘远洋选择了一处僻静的山坳,开始秘密建造一座改良后的坚窑。这座窑不仅体积更大,更重要的是,刘远洋改进了通风结构和燃烧室,并尝试使用本地一种耐烧的煤炭与木炭混合,以期获得更高且更稳定的炉温。
他要做的,不再是烧制陶器,而是尝试冶炼!
苗疆本身就有一些小型的、用于打造农具和猎刀的原始冶铁炉,但技术落后,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也不稳定。刘远洋的目标,是利用紫胶泥中可能蕴含的铁元素,以及从溪流中淘洗出的少量铁砂,结合他记忆中的高炉原理(当然是极度简化的版本),进行小规模的钢铁冶炼试验。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且困难的决定。没有现成的设备,没有熟练的工匠,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反复摸索。最初的几次尝试都失败了,不是温度不够,就是炉体开裂,得到的只是一些不成形的烧结块。
失败并没有击垮刘远洋和参与其中的苗人。龙峒等人虽然不懂其中深奥的原理,但他们信任刘远洋,更有着山民特有的坚韧。他们跟着刘远洋一起清理废料,修补炉壁,调整鼓风……
与此同时,刘远洋也开始指导寨中手最巧的匠人,利用那些轻质坚硬的浮石,混合采集来的细沙和另一种粘性极强的“白膏泥”,制作磨石和砂轮。他需要这些工具,来加工未来可能炼出的金属。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不知第几十次的失败和调整后,当窑火再次熄灭,撬开堵塞的出铁口时,一股暗红色的、粘稠的液态物质缓缓流出——虽然杂质很多,远算不上是合格的生铁,但这确确实实是金属熔液!
“成了!成了!”龙峒等人激动得大吼起来,尽管他们炼出的这东西看起来黑乎乎、疙疙瘩瘩,远不如他们见过的铁器,但这意味着他们掌握了“化土为金”的神奇力量!
刘远洋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他指挥着众人将熔液导入预先用紫胶泥制成的粗糙模具中,冷却后,得到了一些形状不规则的、质地脆硬的铁块。
这些初级产品远不能直接用于制造武器,但意义重大。它证明了这条路是可行的,证明了黑苗寨具备了初步的金属冶炼能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改进配方、优化工艺,提升金属质量。
在此基础上,刘远洋开始尝试制作更致命的武器。他改进了原有的重型踏弩,用初步锤炼过的铁片加固关键部位,并用铁骨草混合动物筋腱搓成的弓弦,使其威力和耐用性进一步提升。他甚至设计了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短小弩箭的“匣弩”草图,虽然结构复杂,暂时难以制作,但却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除了远程武器,他还改进了近战装备。指导铁匠(现在可以勉强称为铁匠了)打造一种带有倒钩和血槽的短矛头,以及一种更适合山林劈砍的厚背砍刀。他还利用处理过的坚韧皮革和初步硬化的薄铁片,尝试制作轻便的护心镜和臂甲。
这些装备的升级,并非一蹴而就,每一件都凝聚着反复的试验和失败。但整个黑苗寨,从龙沙寨主到普通寨民,都对此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支持。他们亲眼看着寨子的力量在一点点增强,那种掌握自身命运的信心,也随之增长。
刘远洋知道,仅仅有武器还不够。他利用空闲时间,开始将一些基础的战术思想,如何利用地形设伏、如何小队配合作战、如何传递信号等,编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口诀,通过龙峒传授给寨中的猎手们。他要将这群勇武的猎人,逐渐训练成一支令行禁止、懂得配合的准军事力量。
寨子里的打铁声、研磨声、操练声,取代了往日的宁静,却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与凝聚力。山雨欲来,黑苗寨正在刘远洋的引领下,悄然将手中的犁铧,锻造成守护家园的利剑。而这把剑的锋芒,终有一日,会让所有来犯之敌,付出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