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长安街头总是热闹得很,许辰啃着刚买的肉夹馍,蹲在巷口的石阶上刷手机。屏幕里正播着《女医明妃传》的经典片段:谈允贤身着素色医袍,在宫廷大殿上从容应对太医的刁难,仅凭三根银针就稳住了太后的急症,最后掷地有声地说“医者不分男女,能救万民者,皆是良医”。
“这股劲儿真飒啊。”许辰嚼着肉夹馍,忍不住点头。他翻了翻评论区,满屏都是对古代女性医者的敬佩,还有人科普说“古代女子行医难如登天,多数只能在闺阁中给女眷看病,根本没机会接触疑难杂症”。
系统界面突然弹出提示,自动匹配了对应朝代的背景资料:此时是武周长安四年,武则天虽已称帝,但朝堂之上仍以男性官员为主,民间行医更是被视为“男子专属”。去年关中爆发瘟疫,因民间女子患者羞于见男医,延误治疗而亡者不计其数,连宫中妃嫔染病,都只能靠太医隔着纱帐问诊,诊断常常出错。
“这不正好撞枪口上了?”许辰眼睛一亮。他立刻打开剪辑软件,从剧集里截取了三个核心片段:一是谈允贤在民间设立女医馆,为贫苦女子义诊;二是她用精湛医术治愈疑难杂症,百姓排队致谢;三是她入宫参政,推动设立“女医制度”,让女性医者获得官方认可。
为了贴合武周的语境,许辰特意做了细节调整:把现代台词改成半文半白的古风句式,给谈允贤的医袍加上唐代纹样,背景里的建筑也替换成长安城楼的影像。他还在视频里穿插了“数据卡片”,用醒目的隶书标注:“民间女患因避男医,病死率超三成;设女医馆后,治愈率提升至八成”,结尾用武则天最爱的牡丹花纹环绕,打出核心主题:“女子行医,非为闺阁,实为医国”。
考虑到武则天曾因天幕的“广场舞扇子舞”改编过祭天仪式,对天幕传递的“女性力量”接受度更高,许辰特意将投射地点定在洛阳宫的明堂——此时武则天正在与上官婉儿商议朝政,正是传递这一理念的最佳时机。背景音乐选了大气的古筝曲,前奏轻柔,到谈允贤说出“医者不分男女”时突然拔高,极具感染力。
“定向投射至洛阳宫明堂上空,确保武则天、上官婉儿及在场朝臣都能清晰观看。”许辰点击投射按钮,屏幕闪过一道鎏金光芒,“就不信以武后的魄力,会放过这能救万民、又能巩固女权的好机会!”
【时空坐标锁定:武周洛阳宫明堂...投射信号调试中...100%同步...投射成功!】
***武周,洛阳宫,明堂。
午后的阳光透过明堂顶部的“万象神宫”匾额,在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武则天身着十二章纹的帝王朝服,端坐在九龙宝座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下方,上官婉儿正捧着奏折禀报:“陛下,关中瘟疫虽已平息,但据地方奏报,此次疫亡者中,女子占比达七成,多因羞于见男医,延误了诊治。”
“岂有此理!”武则天眉头一蹙,语气带着怒意,“医者面前,众生平等,何来男女之别?那些男医就不能想些法子?”
站在一旁的宰相韦安石连忙上前躬身:“陛下,古制如此,女子抛头露面已是不妥,更何况行医问诊?民间百姓多认为‘女子行医,有违伦常’,即便太医署想派医官诊治,也常被拒之门外。”
“古制?”武则天冷笑一声,“朕连‘女子称帝’的古制都破了,难道还破不了这‘女子不能就医’的规矩?”她看向上官婉儿,“婉儿,你可有法子?”
上官婉儿刚要开口,突然,明堂上空亮起一道鎏金光芒,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缓缓铺开,将整个明堂都笼罩其中。殿内朝臣瞬间骚动起来,韦安石惊呼:“此乃天幕!上次降下的扇子舞,陛下还编成了祭天大曲!”
武则天眼中闪过一丝期待,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肃静!天幕降世,必有机缘,仔细观看!”
天幕画面渐渐清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安街头的场景:一群身着素衣的女子跪在街边,捂着肚子痛苦呻吟,旁边虽有男医,却无一人上前。解说声(武周口语)缓缓响起:“长安瘟疫,女子避男医,三日间亡者二十余。”
“果然如此!”武则天攥紧了拳头,上官婉儿也皱起眉头,低声道:“陛下,这场景与关中瘟疫如出一辙。”
下一秒,画面一转,一个身着唐式医袍的女子(谈允贤)站在街边,身后挂着“女医馆”的牌匾。她对着围观百姓高声道:“医者仁心,不分男女!我馆只收女患,诊费全免!”
百姓先是犹豫,一个老妇抱着发烧的孙女,咬咬牙走上前:“女大夫,你真能治好我孙女?”女子点头,取出银针,精准刺入穴位,又开了药方,叮嘱道:“按方服药,三日即愈。”
画面快进,三日后,老妇带着痊愈的孙女来致谢,女医馆前已排起长队,全是女子患者。解说声响起:“女医馆设立十日,接诊五百余人,痊愈率八成,无一例延误致死。”
“好!”武则天忍不住赞出声,“这女大夫有胆识,有医术!”
天幕画面再变,来到皇宫大殿。女医跪在帝王面前,手中捧着医书:“陛下,民间女患众多,男医难以触及,恳请设立女医制度,选拔女子学医,各州设女医馆,既解民忧,亦补医官之缺。”帝王沉吟片刻,朗声道:“准奏!即日起,太医署增设女医科,各州府设女医馆,女子行医,同为良医!”
殿外,百姓得知消息,纷纷欢呼雀跃,有人抬着匾额送到女医馆,上面写着“女医救民,功德无量”。解说声带着激昂的语气:“女子行医,非仅治人之病,更治世之偏见;非只为闺阁之安,更为家国之宁——此乃‘女子医国’!”
当天幕最后出现“女子行医,非为闺阁,实为医国”的标语时,明堂内一片寂静。韦安石等保守派大臣脸色发白,而上官婉儿眼中却闪着光芒,她快步上前,跪在武则天面前:“陛下!天幕所示,正是良策!设立女医馆,既能拯救万民,又能彰显陛下重视女子之才的胸襟,此乃一举两得!”
武则天站起身,走到天幕下方,望着画面里百姓欢呼的场景,心中早已拿定主意。她转头看向群臣,声音威严而坚定:“韦安石,你刚才说‘女子行医有违伦常’?可天幕之上,这女大夫救了数百人性命,难道也是‘违伦常’?”
韦安石连忙跪地:“陛下,臣...臣知错!”
“朕看你不是知错,是守旧!”武则天语气严厉,“朕登基以来,就说过‘有才者不问男女’,今日天幕再降神示,正是提醒朕,女子之力,可堪大用!”
她走到上官婉儿身边,扶起她:“婉儿,你平日留意民间女子,可有精通医术者?”
上官婉儿眼中一亮,连忙回道:“陛下,臣曾听闻,长安有位孙氏女医,其父曾是太医署医官,她自幼学医,擅长妇科与瘟疫诊治,只因是女子,无法入太医署,只能在民间为女眷看病,口碑极好!还有洛阳的李氏、扬州的郑氏,都是医术高明的女医者!”
“好!”武则天拍案决定,“传朕旨意!即刻设立‘女医署’,由你兼任署令,选拔天下女子医者,不论出身,只看医术!各州府必须设女医馆,凡女患求诊,不得推诿!女医署医官待遇与太医署同等,有功者,朕亲自赏赐!”
“臣遵旨!”上官婉儿激动地叩首,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韦安石等大臣见状,也纷纷跪地附和:“陛下英明!”
武则天望着天幕消失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豪情:“朕倒要看看,这些女医们,能给这天下带来多大的惊喜!”
***三日后,长安,孙氏医馆。
孙大夫正在给一个孕妇诊脉,门外突然传来马蹄声,紧接着,几个身着宫装的侍卫走进来,亮出腰牌:“孙氏接旨!陛下有令,召你入女医署任职,即刻随我等入宫!”
孙大夫愣住了,手里的脉枕“啪”地掉在地上。她行医二十余年,因是女子,受尽白眼,别说入宫任职,就连在街头摆摊都曾被驱赶。如今竟然能入官署,与男医同等待遇?
“官爷,您...您没弄错吧?我是女子啊!”孙大夫不敢置信地问。
侍卫笑道:“孙大夫放心,这是陛下亲自下的旨!天幕降下神示,说‘女子行医,实为医国’,陛下特设女医署,选拔天下女医,您可是上官署令举荐的第一人!”
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那些藏在深闺、身怀医术的女子们纷纷走出家门,前往女医署报名。上官婉儿亲自监考,考题分为“理论”与“实操”:理论考《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实操则是为模拟患者诊脉开方。
报名的女子多达三百余人,最终选拔出一百名医术精湛者,分为“妇科、儿科、瘟疫科”三科,由孙大夫担任总教习,在女医署进行为期一月的培训。培训期间,武则天还亲自去视察了两次,看到女医们熟练地诊脉、配药、针灸,不禁赞道:“婉儿,你选的这些人,个个都是好手!”
上官婉儿笑着回道:“陛下,这只是开始。等她们培训结束,分派到各州府女医馆,定能拯救更多百姓。”
一月后,一百名女医正式上岗,分赴全国各地。孙大夫被派往关中——去年瘟疫的重灾区,她刚到关中,就立刻开设女医馆,挂牌当日,就有数百名女子前来问诊。
一个患了咳嗽的农妇握着孙大夫的手,眼泪直流:“孙大夫,我这病拖了半年,男医不敢见,只能硬扛,要是再晚来几天,我怕是就不行了!”
孙大夫为她诊脉开方,温声道:“放心吧,按时服药,很快就会好的。以后看病不用躲了,女医馆天天开门!”
短短半个月,孙大夫的女医馆就接诊了上千名患者,治愈率高达九成。百姓们感激不尽,送来了“女医圣手”的匾额,消息传到洛阳,武则天龙颜大悦,下旨赏赐孙大夫黄金百两,还将女医馆的俸禄提高了三成。
其他州府的女医馆也同样火爆。扬州的郑大夫擅长儿科,每天都有数十个孩童来看病;洛阳的李大夫专攻妇科,连宫中的嫔妃都悄悄派人来请她诊治。民间渐渐流传开一首歌谣:“则天女医,赛过华佗;女医馆开,百病消灾。”
***半年后,洛阳宫,紫宸殿。
武则天正在翻阅各地女医馆的奏报,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奏报显示,自女医馆设立以来,全国女子患者的病死率下降了七成,尤其是妇科和儿科的治愈率,比以前提升了近一倍。关中的奏报更是写道:“女医馆开后,百姓称颂,民心安定,赋税较去年同期增长两成。”
“婉儿,你看,这就是女子的力量!”武则天把奏报递给上官婉儿,“以前那些大臣总说‘女子无用’,如今看来,女子不仅能行医,还能安民心、促民生,这不就是‘医国’吗?”
上官婉儿接过奏报,笑着回道:“陛下英明。如今民间都传,陛下设立女医署,是亘古未有的善举。还有人说,天幕之所以降下女医的神示,就是因为知道陛下最懂女子之才。”
武则天哈哈大笑:“这天幕倒是与朕心意相通!”她突然想起什么,问道:“对了,那一百名女医够不够用?要不要再选拔一批?”
“陛下,臣正有此意。”上官婉儿躬身道,“如今各地女医馆供不应求,许多偏远地区还没有女医,臣恳请陛下扩大选拔规模,再选两百名女医,分派到州县。另外,臣还想在女医署设立‘学徒科’,招收年轻女子学医,培养后继之人。”
“准奏!”武则天大手一挥,“不仅要设学徒科,还要让女医们参与编修医书!把她们的临床经验都记下来,传给后世,让‘女子行医’再也不是新鲜事!”
旨意下达后,全国再次掀起“学医热”。许多百姓主动送女儿去女医署报名,就连一些官宦人家,也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让自家女儿学习医术。女医署的学徒科一下子招收了五百名学徒,孙大夫等资深女医亲自授课,从基础的识药、诊脉教起,十分用心。
与此同时,女医们还开始编修《女医宝鉴》,收录了各种妇科、儿科的诊治经验,还有针对女子避医的应对之法。武则天亲自为这本书作序,写道:“医者,仁心也;女子,慧心也。以仁心施慧心,方能救万民、安天下。”
这本书出版后,立刻被抢购一空,不仅在国内流传,还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波斯和阿拉伯。外国使者看到后,纷纷赞叹武周的制度先进,派人来学习女医制度,武则天趁机派遣女医出使,既传播了医术,又彰显了武周的国力。
***一年后,长安,西市。
许辰穿着一身唐装,混在人群里逛街。西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女医馆”的招牌,百姓们提起女医,都赞不绝口。一个卖水果的大娘笑着对顾客说:“多亏了孙大夫,我家媳妇的病才好利索了,现在能下地干活了!这女医馆真是救了我们女人的命啊!”
许辰打开系统界面,看着不断上涨的信仰值,心里乐开了花。界面上还显示着“武周女医制度发展报告”:全国已设立女医馆三百余所,女医及学徒两千余人,女子患者治愈率提升至九成五,民心指数达到历史峰值。
“叮!”系统提示音响起:
【检测到武周成功设立女医制度,打破“女子不能行医”的传统偏见,显着提升女子患者治愈率,促进社会民生改善,彰显女性力量,信仰值+!】
【奖励“武周女医署复刻模型”一套,含医馆沙盘、女医服饰、针灸铜人、《女医宝鉴》复刻本,还原度100%,可直观展示女医诊疗流程。】
许辰点击领取,一个精致的木盒出现在背包里。打开一看,里面的沙盘上清晰地刻着长安女医馆的布局,针灸铜人小巧玲珑,连穴位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女医宝鉴》的复刻本更是字迹工整,还带着武则天的亲笔序言。
他拿出手机,对着模型拍了张照片,配文:“当谈允贤的身影出现在武周的天幕上,当孙大夫的医馆前排起长队,当《女医宝鉴》传遍天下——这不仅是医术的进步,更是观念的革新。女子从‘闺阁之中’走向‘万民之前’,用银针和药方证明:所谓‘医国’,从来不是男子的专属,只要心怀仁心,女子亦能撑起一片天。”
发完朋友圈,许辰翻看着下一章的大纲——第123章是“曲辕犁普及!杜甫:农夫笑开颜”,正好承接了这一章“民生改善”的主题,而且杜甫作为“诗圣”,用诗歌来赞颂技术革新,肯定能引发新的高潮。
“不错不错,这节奏刚好。”许辰收起手机,哼着小曲继续逛街,“下一章,就让杜甫用诗句,把曲辕犁的好处唱遍大唐!”